民国小百姓: 50-60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民国小百姓》 50-60(第3/14页)

。那个小宿舍以前只是个五六平方的小门房,塞下六个老师就勉强,更不论其他。

    要么搬迁,要么原地再盖几间房子办公。二择其一,迫在眉睫。

    这两间仓房原本是张鹤年先生小舅子的产业,张先生的老丈人以前是青帮大人物,据说还是海城有数的一位闻人。倭人进驻海城之后,几度延请张先生老丈人在新政府任职,均被他托病推辞了。倭国人很不耐烦,曾在各种场合放话,要给这位老爷子好看。

    老先生如何应对,春妮不知道,只知道老先生的家人被吓得不行。恰逢张鹤年先生遇刺,这下捅了马蜂窝。各房头生怕死期将至,走关系的走关系,卷铺盖卷的卷铺盖卷,不出一月,将家里不方便带走的东西卖的卖,送的送,处置干净之后,留下死活不肯走的老头,携家带口,逃命般地离开了海城。

    码头的这两间仓库便是张先生趁机便宜买到手上,交给了方校长。

    江浦报童学校的这块地皮算是半正式地成为了学校校产。

    所以说,搬迁是不可能搬迁的。以学校的销金能力,还要以此地为据点,长期当钉子户才能活下去这个样子。

    至于学校为什么一定要设在江浦这里,端看这一带的地形就知道了。

    前文曾有言,在海城会战那会儿,江浦这一带遭受过倭军的“重点照顾”,这一带废弃的房子非常多,包括王阿进家里的小铺子就是毁在那时候。

    学校后边就紧邻着一大片废墟。

    韩厂长去工部局给工厂跑手续时,意外得知,因为这一带毁于战火的房子很多,工部局并没有及时组织人手堪验核实。换句话说,如果操作得当,他们完全可以自己划一块地,盖几间房子充作校舍。

    这会儿盖房子,跟后世差不多,需要问工部局跑手续先买地皮。租界的地皮多贵,哪怕经历过战火,价格有所回落,但把玩具厂的余钱全拿出来,只怕也买不到之前他们一间仓库地皮的一半。

    学校要盖点房子,只能想些非常规办法。

    春妮给方校长出了个主意,让他请几名学生在课余时间到废墟中拾捡碎砖头收集起来。若遇着有人问,就说学校想撤去原先的木栅子,正式盖个围墙,等砖头攒好之后就正式开工。

    别说,这个答案一说,堵住了不少好事人的嘴。

    砖头捡得差不多,附近的废墟清理得也差不多之后,方校长再组织几个学生在空地刨坑。

    有入行的看着不对,问他:“我怎么看这像是在打地基呢?方校长,你真不是在盖房子?”

    方校长如今也学会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你说这里啊?这一块是我们想盘个猪圈,等来年养几头猪,年末了也好给学生们打个牙祭。”

    那人还想再问,方校长笑呵呵地挤开他:“对不住,让让,让让啊。”

    这附近人多嘴杂,再往后数天,不知是谁背地里把发生的事捅给了巡捕房。

    大鼻子的英国警长来转了两圈,让方校长请进去喝了杯咖啡,出来时挥舞着警棍,操起生硬的华文一顿大骂:“盖个鸡窝也要找阿sir,盖个猪圈也要找阿sir,阿sir的时间不是时间?谁要是以后没事找事,别怪我请他去巡捕房喝咖啡!”

    围观人等顿时作鸟兽散。

    自此之后,江浦学校挖坑也好,搬砖头也好,是再也没有了人敢过问。反正他们又没有真的盖起房子。

    时间渐渐到了圣诞节,按照常规,租界所有的外国雇员都要放三天假,英国巡捕房也不例外。

    放假的当天大清早,王家兄弟领着好几十个身强力壮的力夫推来数车泥瓦和钢筋,沿着废墟划了一个大圈子,之后在学生们提前挖好的几个“坑”边搭开架子,再从教室里扯出条电线,抹泥的抹泥,拌灰的拌灰,日夜开工,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等到三天时间一过,英国巡捕们重新上班,学校的新围墙里,多了数间敞亮干净的青砖大瓦房。

    地有了,房子也有了,方校长有关学校的心事去了一大半。

    只剩下一个要命问题,在时局的催逼下,也必须要做出个决定了。

    第53章 053 太阳

    学校另外的那个问题, 从常先生遇刺开始,就现出了端倪。

    不,这个问题不能完全归咎给这件事。

    毕竟当时学校的老师, 除了春妮这个编外体育老师, 有一个算一个,或多或少都参与到了其中。

    春妮如今驻扎在码头,因缘际会结识各方人物,耳目愈发灵便。

    早在学校筹划盖房子前,她隐约听到过消息,倭国人对包括常先生在内的海城教育界人士异常恼火。只是吴江大学原本就是外国人办的学校,倭国人碍于常先生和吴江大学现在被英国人护得密不透风, 又处在国际舆论的风口浪尖,不好下手, 只好在其他方面使力。

    张鹤年先生的遇刺是其一,张先生遇刺没有两天,他在华界开设的两处难民技术学校以窝藏抗倭分子的名义被迫关张。据说当时76号大张旗鼓地冲进学校,打杀学生和教职工, 抓走包括学校校长和老师在内的好几人回那魔窟,这几人至今还身陷其中, 不知生死。

    同月,女子救亡组织的一名领导人在海城的一处夜校教书时遇刺身亡。

    照此思路,随着倭国人对海城的掌控日深, 他们即使会容忍报童学校的存在,也不可能放任学校将其发展成为抗倭宣传阵地。

    毕竟, 随着海城重开水运,租界方同时失去了租界以北苏河的控制权,还有, 以76号为中心的城西越界筑路地区也渐渐落入倭国人手中。

    租界东南两方管辖权

    落在奉倭国为主的维新政府手中,倭国人的合围之势即将形成,租界即将成为名符其实的孤岛。

    倭国人步步紧逼,很难说为了安抚倭国人,这些西方人会妥协到什么地步。

    这其中报童学校失去三名校董,背后没有其他靠山,是最可能最先被牺牲掉的地方。

    既然早知倭国人迟早会将屠刀举到学校身上,他们不能坐以待毙。

    为此,方校长丢下诸多事务,亲自去见过常先生和张先生两位校董,回来时宣布了一个消息。

    江浦报童小学要改名了。

    两位先生都说,校长和□□们对学校付出颇多,这所学校是所有老师们的结晶,将取名权让给了他们。再者,倭国人已经盯上他们,学校不仅不宜跟他们再扯上关系,更应该尽早去掉他们的烙印。

    方校长跟老师们开会时,红着眼睛道:“两位先生不计名利,一心为学校,为学生,为我们这些教职工着想。我们如今迫于形势易名,但不能忘记先生对学校的贡献,和对我们的期许,大家明白吗?”

    老师们站起来,齐声应是:“请校长,请先生们放心。”

    春妮惊讶地发现,方校长这样说时,学校的几个旧人没有异议不说,就连新来的两位老师也神态肃穆,深以为然。

    不管怎么说,经历了这些事,学校上下还能保持一心,这很难得。

    春妮对接下来同学校,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