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夜校女教师: 210-220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七零夜校女教师》 210-220(第8/18页)

叶菁菁再接再厉:“我们这个厂办起来,可以给三十个招工名额,由您来定,只要还能干活的,都行。”

    伊藤诚微怔,终于下定了决心:“我安排下手上的工作,近期去西津考察下吧。”

    前几年他是回了趟国,但他们这样的华侨行动都是被安排好的,当时他也没精力考察市场。

    田副书记激动地跟他握手:“欢迎欢迎,放心,您想看啥,我们西津纺织厂都会给您想办法。”

    他的老亲娘哎!

    这一趟日本考察之行,他们西津纺织厂可是赚大发了。

    先是找到了挣外汇的门路,进口生产线的资金起码有指望了。

    现在又能搞个做三来一补的代工厂,紧跟中央政策,走在全国纺织厂的前沿。

    哈!他凭什么不骄傲啊。

    再说一家厂要运转起来,怎么可能只要三十个人,其他空缺岗位,不正好安排他们纺织厂子弟嘛。

    不得不说,人的惯性真强大啊。

    前脚他们考察团还一本正经地夸人家日本企业管理好,招工面向全社会招揽人才,不愁人才匮乏。

    后脚领导们想的就是怎么往自家碗里扒拉饭了。

    叶菁菁笑而不语,目光转向伊藤诚才提要求:“我要求技术入股,占5%的股份。我不干涉生产经营,我只参与分红。”

    她忙前忙后到现在,遇山劈山,遇海填海,可不是单纯地为了学习雷锋好榜样的。

    第215章 资本主义的优越性 别找优越感

    田副书记想替她解释, 她需要挣钱搞科研。

    结果伊藤诚压根不关心,直接提要求:“你再有新发明,公司拥有优先使用权。除非公司用不上, 你才能另行处理。”

    5%的比例不算高也不算低,毕竟这种发明并不是不可仿制的存在。

    但这位替他弟弟当信使的年轻姑娘, 脑袋瓜子确实灵活。

    伊藤诚几年前回过国, 和弟弟也有书信往来。他知道国内大致的发展情况,估计不管是旅行箱还是领带, 在国内都少用。

    可在这种情况下,她来一次日本, 就能迅速搞出相应的发明,可想而知她脑袋瓜子有多灵活。

    说不定,隔不了多长时间, 她的发明又要升级了。

    不控制住这一点, 双方合作没办法继续下去。

    叶菁菁摇头:“民用商业化的可以,但涉及到科研机密的, 那肯定不行,那属于国家。”

    双方就哪些发明属于科研机密,你来我往地讨论了半天,双方各退一步,终于达成一致。

    在商言商,伊藤诚不想夜长梦多,加上西津纺织厂考察团在日本也待不了两天了,他当机立断, 要求今天就把合同给签了。

    薛琴惊呆了。

    不是,日本社会效率高,日本人都这么雷厉风行吗?

    哎, 何教授他哥如果没人特别提起来的话,真看不出来是中国血统啊。

    叶菁菁趁着主人收拾准备出门的时间,跟自己小姐妹咬耳朵:“因为给了他三十个招工名额。”

    至于什么族谱单开一页,上共和国历史之类的,太过大逆不道,暂且不提了。

    薛琴跟不上节奏,人家现在是日本大老板,手下一堆职工呢。他要招工名额干什么?

    “国内,这是在西津的招工名额。”叶菁菁意味深长,“现在除了咱们能给,其他人给不了他。”

    薛琴还是理解不能:“他要这个没用啊。”

    “有用。”叶菁菁声音低得跟蚊子哼哼一样,“当初他们村八个人被抓走,就他一个人活下来了。”

    出国前,何教授托她帮忙带东西,怕她对自己哥哥有偏见,特地说了些他哥哥的事。

    他哥哥不是那种没良心的人,相反的,他感恩图报,古道热肠。

    从1953年,伊藤诚第一次回国探亲起,他就一直资助其余七位死在日本的伙伴的家人。

    一开始,他每个月给每户人家五十块钱。

    后来就涨到了一百块。

    但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些资助对于现在的中国农民来说,什么也比不上一个正儿八经的工人身份值钱。

    而他即便在日本生意做的再大,在这方面,他也使不上力气。

    现在又不是想出国就能出国的年代。

    再说真出国了,村民们人生地不熟的,反而一堆麻烦。

    况且他现在已经年入花甲,谁知道还能活多长时间。等他过世之后,谁还能替他继续照顾死去伙伴的家人呢?

    故而叶菁菁代表的西津纺织厂的这个提议,相当于瞌睡送枕头,刚好完美地解决了他的担忧。

    薛琴恍然大悟,左右看看,小小声道:“所以你一开始就没指望东棉!”

    叶菁菁没承认也没否认:“我这都是在碰运气。”

    碰上了最好。

    碰不上呢,那就再想办法呗。

    活人还能被尿憋死呀。

    伊藤诚还没阔气到律师喊到家里来,单独为他服务。

    他打电话给相熟的律师,一群人又浩浩荡荡地跑去大厦里的律师事务所。

    在王老师的监督下,律师起草了协议,双方签署合同。

    正事忙罢了,天色还不晚。

    伊藤诚干脆邀请大家游览东京市容。

    别看西津考察团来日本已经快一个月了,按道理来说早就跑遍了东京城。

    但实际上因为囊中羞涩,尤其不好意思让东棉的人额外掏钱,所以到今天为止,他们也没去过大名鼎鼎的东京塔。

    为啥呢?

    因为1978年,这座号称世界第一高塔的电视发射塔,想上去参观,也是要收费的。

    你想上一百五十米的铁塔展望台,坐电梯要六百日元。

    你还想往两百五十米的特别展望台,接着坐电梯,再交四百日元。

    考察团吃人家的喝人家的用人家的住人家的,已经非常不好意思了。

    他们深知羊毛出在羊身上的道理,哪里有脸要人家额外掏一千日元,让他们一览东京塔的美景。

    那相当于66块钱,比他们一个月的工资都高。

    伊藤诚大方表态:“你们都是我家乡的客人,我理应当这个东道主。等我回国以后,难道你们就不招待我呢吗?”

    田副书记这才应下,笑着强调:“当然,我们绝对会热烈欢迎您和您的家人到西津看看。所有的费用,我们纺织厂全包了。”

    他敢说这大话,是因为国内不管是什么地方,都不可能收六十多块钱的门票啊。

    乖乖,日本不愧是资本主义国家,什么都往钱眼里头钻。

    电视塔下面最主要的四根支柱之间,是五层楼的商厦,里面有餐厅,有小卖部,像百货商场一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