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五年基建,三年种田》 220-230(第12/15页)
事……”
将武备学院的异常一一道来,又说过发现过程。
李祭酒一听:“……”
太学尚且不知,但国子监也是如此。
只是他们忙着和鸿胪寺的人挑选教材,在教育上劝化扶桑,竟是叫人混迹过去!
李祭酒倒是没对标点符号有不好的想法,他只是觉得国子监的作风最近是否太过散漫,只听他缓缓道:“今日尚是学习,我便不多言此事。来日若是换了杂书,移了性情,老夫岂能对得住圣人,对得住将国子监交与老夫手上的官家!”
他想了想道:“回头要和其他夫子议一议,需要抓紧国子监风气。正好考验一番他们的抄书成果,若是这般努力能成才,可见平日里怠惰成风!”
到时就必须改动一番国子监的课业,逼一逼学生的潜力。
唐文房拱手,来日他也学着泰山大人去考验一番学生学问,到底是学没学进去。
不过武安营苑以武科举为主,对学识的要求不像是国子监一般严格,需要将泰山大人的要求降低三成才是。
唐文房想着,伸手拿出墨锭,替老泰山磨墨,后者在砚台处一舔笔,很快打好草稿,略一改动便成了奏折,只待来日早朝时上奏。
第229章 争吵
标点一事在朝上并未引起轩然大波, 反而是给翰林院添了麻烦。
谁让编纂史书负责修史的人全在这儿,一些赠送给海外教化、教育扶桑道的也是以翰林院的版本为主。
明面上好似小事一桩,事实上回头编辑部便接到飞书传信, 甭管是谁, 全都写信来要一份标点说明。
京中岭南两地的报纸上不约而同报道此事,但一时之间没什么书公开使用标点,只因现在翰林院打得火热。
此事能从报纸上窥得一角。
江无眠看着署名是各个大儒的稿件, 一声不吭, 假装此事不是自己所为。
他面色淡然地放下信, 又拿起一封编辑部发来的,信上言明, 有戏班子想将他的两篇故事合二为一,编出一出大戏。
自从京中戏班子开始卷造景后, 各类唱腔有学有样, 不仅在造景、戏法、布局等方面狠下功夫,连故事都要特意约见有名马甲。
小说报上的作者一旦出名,立刻得到戏班子哄抢,简直能被当成活佛请回去供起来。
江无眠没想到自己这个新马甲也有人买账,甚至第一时间寄信过来, 且还是个熟人。
不过两个故事太短, 还是要拼凑一番才能成折子戏, 这也就是说他需要再多加几倍的旁白和唱曲才行。
事情麻烦, 不干。
他正忙着查探北地情况, 还要注意标点的推广情形,另外还有学生要上课, 近来实在腾不出空闲。
江无眠好生写了回信,言辞简单, 让人送回编辑部。
至此,每日必看的信件已经结束,他派出去打听消息的管家也回来了。
“都打起来了?”
管家心有余悸地点头,“已有明确消息,翰林院的众位大人为了争夺注明标点的工作,每日必然要文辩一番,文辩上头……”这不就是打起来了!
所为文辩,正是交流学问的一周方式,类似于武斗打擂台一样,不过表现形式有所区别罢了。
江无眠想了想,换上衣服,去了八百年不去一趟的翰林院。
——他身上还有个侍讲职位,可直接入翰林院。
只是这职位都默认他用不着,全等着他腾个空地上来,不是没有人有所异议,但建元帝就装作看不见。
以前是因江无眠职位较低,不能随时被皇帝传唤,现在是因为建元帝还没想好要交给谁,索性一直装聋作哑,当作自己忘了。
有职位在身,江无眠很快到了翰林院。他是翰林一员不假,但说实话,自打那次讲学后他真没什么时间待在这儿。尤其是赴任以后,更是忙得不见人影,更别提回忆翰林院风景了。
在江无眠步入翰林院后,孙启才匆忙而来,面带歉意道:“江大人,实在对不住,翰林院近来较为忙碌,非是有意怠慢,恕罪恕罪。”
如今江无眠是京中炙手可热的新贵官员,就算是手底下一群人盯着其他派系的人各种参本,还在找商队的麻烦,也有人格外看好他,试图找人联姻。
奈何人根本不接茬,平日里下帖子邀请,只会礼到人不到,上门递帖子推脱人不在,不是去上课就是去做事,关键他还真有事儿可做。
要是找事打压?
也不看看他人如今是什么官职,左副都御史!
他不找自己的事儿就万事大吉了,还派人去给他找事,那不是自动送上门的政绩,遂死了这条心。
纵使是当年教过江无眠一课的孙启也是心情复杂,遥想那时,江无眠还不过是岭南一知府,他则是侍读学士,今日一见,他仍是侍读学士,可江无眠摇身一变已位比尚书。
再过几年,自己许是能接下万大学士的位置,但到那时,江无眠怕是已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辅!
江无眠摇头,道:“不请自来,是恒阳失礼。”
两人边说边进了翰林院,江无眠在路上说了说扶桑道的情况,在知道那地方有个偌大白银矿之后,谁都想听一听一手消息。
以往江无眠是不怎么出门,白楚寒等人又是武将,不好凑上前去打听,现在还不容易装上,孙启自然会问起一二。
“……原来如此,真是想不到轰天雷竟是能炸开矿。日后铺路穿山怕也不成问题了。”孙启感叹道。
江无眠肯定道:“总归会有那么一天,当日匈奴一战,能炸出地下水,扶桑一战则是得了银矿,轰天雷的实用效果已经初成,只待人将之用起来。”
距离那日还有不远的路途要走,毕竟拦截在面前的是山体勘探。万一炸出来什么溶洞,导致地基不稳,出现山体滑坡等事故,那建元帝怕是要直接禁止火药在开山铺路上的应用。
“这便是扶桑日后的教学书籍?”江无眠是打着学习编纂教材的旗号来的,孙启误以为他要来看看扶桑道的教材,于是便带他来了一处地方。
孙启拿起来一本崭新书籍,翻开两页展示道:“此书仰赖于鸿胪寺一干人等的翻译,我等不过是润色后再添了几笔罢了。”
但鸿胪寺只管送书,不管生产,所以才与翰林院合作,整理润色修订校正印刷等事情全是后者要做的事儿。
说起来,这么多的书还是书坊承接的单子。
看过之后,江无眠敏锐察觉到一件事,左手边的和右手边的书并不一样。
左边是有标点版的,右边是没有标点,仍然是需要自己断句的。
孙启道:“目前只有两本有了标点版本的修订,这是翰林上下与诸多大儒、学士商议出来的结果。其他部分尚在校正,目前没有出标点版本。”
因为对个别字句的断句根本没办法说服所有人,至今没有个统一标准,翰林院都开始上演全武行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