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基建,三年种田: 220-230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五年基建,三年种田》 220-230(第13/15页)


    要不是眼疾手快抢到来迎接江无眠的人物,孙启怕不是就要被一群学士大儒等人给打了。

    由此可见,涉及学说之争时,什么儒雅不争、淡泊名利都是假的,只有到手的实际才是真的。

    江无眠试想一番,上了岁数的老爷子站在前方,身后一干徒子徒孙摇旗呐喊,恨不得将对方学说贬低到地里去的情形。

    表情难得痛苦起来。

    因为他想起一件事情——

    自家恩师好似也是某个学说的支持者!?

    孙启好似也对那场面心有余悸,带人兜着圈子就是不提去看全武行,好歹给老爷子们留一点面子。

    虽然不知江无眠又脑补了什么,以至于表情都有所控制不住,但他还是尽可能地拖延时间,还带人去了翰林院小厨房吃饭。

    席间,江无眠看到不少玉米做成的饭菜,多吃了几口。

    扶桑两年,他吃鱼吃够了,还是自家好,地大物博,什么都能吃什么都不缺。

    对比之下,还是大周本土的生活最为舒适,要是老爷子们吵架的声音别这么大就更好了,他在廊下吃着饭都能听到!

    孙启充耳不闻,?格外认真地讨论起来玉米的产量和近两年的西域两道发展,“北地多种玉米,产量奇多,近年来病虫害也有多发。度粮司派遣专门的粮博士前往各地助农讲解,还带人研发新型肥料,试图减轻一二。”

    翰林院作为建元帝的秘书所,过手读的写的折子不计其数,这等粮食相关自然是过一手,因此说起上面的数据头头是道,正好掩盖尴尬。

    尽管江无眠不是外人,身上挂着翰林院的职位,可他同时还是左副都御史,能参一本言行无状,就够翰林院上下喝一壶的。

    江无眠本人折腾出来标点,没想到争议最大的会是翰林院,但他不好就此多谈论什么,言多必失。

    因此他当作不知,顺着孙岩的话题继续道:“西北如何?草场、马场怎样?盐湖是否稳定了?”

    “西北能耕种的地方种上玉米,其他部分用来喂养牛羊,羊毛产物大量运往东北、北部等地,格外受人欢迎,年年冬天都不难熬了。现在还在准备羊毛被褥等物,也不知今年能否赶制出来,真要如此,我可要多定两条。”

    从南方来的棉花被褥、蚕丝被褥不是不保暖。可前者厚重,冬季不适合老人盖,后者是轻柔多了,但是价格也高,若是羊毛能比棉花轻便,价格比蚕丝便宜,那就最好不过了。

    一想到过冬,江无眠就想到羽绒,可大批量的鸭绒鹅绒难以收集,后续的处理工序也是繁琐无比。

    且以现在的纺织技术弄出来的布,真能保证不跑绒?

    他没这个信心,不过倒也是个赚钱方法,回头可以写信问恩师或者师兄,江南岭南两地是否有大批量养鸭养鹅的商人,可以收购一些绒毛回来试试。

    吃过一顿饭,听了半日争吵,江无眠火速回家,刚出翰林院便松了口气。

    文辩还真不是普通人能干的,首先一点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就有很多人做不到。

    江无眠揉了揉耳朵,至今他的耳朵里还回想着万大学士的高声质问,听什么都带回音。

    刚到家中,就见本应在学院上课的白楚寒面色沉重进门,上来叹口气道:“恩师今年年底回京。”

    不是三年任期考核,不是有什么必须上京的升职,也不是北真腊有什么变动……

    江无眠倒吸一口气,这还能为了什么?

    不就是当下最为热切的话题,使用标点编纂圣人学说啊!

    “师兄,我现在和师父坦白,能否免了文辩?”

    真要是上场他也不是不能讲,问题在于这事儿他就是背后推手,再亲自下场推广,是个人都要觉得他是为了立学说才推出的标点。

    思及此,江无眠深觉前路无光。

    第230章 作物

    江无眠暂时想不出逃避的法子, 北部先行乱了起来。

    东西突厥正式因土地、粮草口粮内乱,部分百姓和士兵试图逃离战争中心,有的北上, 有的西去, 有的东渡出海入高句丽,还有的则是南下遁入大周。

    战争持续多月,南下接收的难民过万, 还在源源不断增加, 截止腊月前夕, 已达五万之数,更多的则被风雪困在路途上, 而非不想来。

    接近的几个行省很快接到朝廷命令,先将难民编辑造册, 暂时收留过冬, 待到明年根据情况再安排人去矿山开矿、建设西域两道,缓解用人紧张情况。

    尽管比不上之前的安生日子,甚至于开矿还伴随着一定的风险,但大周正在蓬勃发展的上升期间,只要肯下功夫, 就能吃饱穿暖, 过上好日子。

    为进一步拉拢人心, 建元帝还特意下令, 只要表现良好, 三年内没有异常行为,就能逐步从临时居住人口转为正式的大周百姓, 受本地律法保护。

    这些人里有曾经在西域定居过的部族,有一直生活在北部的部族, 见识过大周的强大与繁荣富足,原本还在忐忑于对方到底会不会因为世仇而打击报复,在见过超过明文发下的告示与到手的粮食之后,已是定下心来。

    ——冬季粮食有限,真能拿出粮食给他们吃,说明大周真的在接纳他们。

    大周粮食正在逐步增加,又因近年来逐步安稳,人口迎来一小波的爆发式增长。

    但是不够,相对于偌大的国土面积来讲,人口数量太少,多半集中在中东部发展地区,西部的人太少,新拿下的扶桑道还没彻底归化,未来还要分出部分人手定居与此。

    算来算去,人数还是太少,然这一波增长已让户部得了大肆夸赞,欣喜过后就是愁眉苦脸。

    只因随之而来的问题逐步暴露,人口增长,所需的粮食数量会在未来十年内大幅度上升,与此同时,其他生产资料必然是翻倍式增加。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有大规模战争,人口数量将会激增。若以当前的速度预估,三年内将会增加几十万人口,然而真实情况是翻倍不止。

    也就是说,以当前的生产力根本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如果遇到大规模减产,恐怕整个大周国力将会迎来一次重大打击,激起民怨也不无可能……

    所以待到谢砚行抵达京城后,尚且没就标点一事问江无眠前因后果,江无眠就把事情摊平了和恩师说道。

    谢砚行点点头,喝了盏茶说:“你的担忧不无道理,岭南已有这等趋势。”

    若说江南发展是稳,那岭南发展则是快。极快的发展速度下总会掩盖一些矛盾,待发展速度降低后,各行各业的问题暴露出来,亟待解决。

    人口过快增长,导致近年来的荒地面积消失过快也是问题之一。

    土地不够,如何养活人口?

    谢砚行此行北上,也有向建元帝当面述职,告知农商发展问题的意思在,与人文辩则要排在后面了。

    “向西迁移人口尚且可行,然西部资源匮乏,短时间内没有大量粮食,无法满足人口所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