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清宫重生要逆命》 260-280(第15/28页)
第271章 西北战事
三阿哥弘时被皇上安排去修史的事情一出,看好四阿哥弘昴的人立马激增好几倍。
好在如今弘昴还住在阿哥所,白日里又待在会考府。
现在会考府可谓是大清官员最不见待的部门,恨不得绕道走,自然没几个人敢直接跑去会考府拉拢弘昴。
避免了弘昴,“被迫”成为八贤王第二。
这事传到后宫。
蕙兰自然是欣喜的。
齐妃则是万念俱灰,病得更重了。
除此之外,年贵妃也病得更重了。
她本来还打算,在皇上对三阿哥弘时失望的时候,让人暗中挑唆三阿哥弘时和四阿哥弘昴的关系。
没想好皇上直接快刀斩乱麻,直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这个儿子不孝顺,他直接舍了!
修史嘛,自然要在一个安静的地方闭关,不怎么见外人,静静的修史。
对于一个皇子来说,几乎算是半软禁了。
修个几十年的史都有。
如此一来,四阿哥弘昴如今便在朝堂上一家独大。
这比先帝朝的局势更严重,先帝朝时期皇太子胤礽入朝,还有大阿哥胤禔抗衡了。可现在又有谁去抗衡四阿哥弘昴?
至于说出孝后,就大婚,然后上朝议政的五阿哥弘昤。
他可是和四阿哥弘昴是一母同胞的兄弟。
即便是五阿哥弘昤心里也有野心,也想要争一争皇位,但有庆贵妃在,两人之间的竞争也肯定会是良性,不会像和同父异母的兄弟争皇位那样斗得一个你死我活。
在下面的七阿哥弘昸也是如此。
至于说六阿哥弘昼,不是年贵妃看不起他,而是年贵妃就是瞧不上他。
胤禛要是给裕嫔耿氏从包衣旗抬入满洲旗,那六阿哥弘昼还有些希望,而且即便是如此也希望渺茫。
他也比四阿哥弘昴小六岁,最快也要雍正三年大选指婚,雍正四年大婚,大婚后才能上朝议政。
但这也还要三年时间。
年贵妃心里有些绝望和气馁,难道自己这辈子就注定要一辈子永远的屈居于庆贵妃之下吗?
这简直就成了年贵妃如今心里的执念,只要一想想,就觉得胸口发闷,整个人不舒服起来。
年贵妃和齐妃都病了,但后宫并未受到什么影响——反正皇上来后宫的日子也不多。
就在年贵妃为未来三年时间四阿哥弘昴都会在朝廷上一家独大的事情发愁的时候,让她更担心的事情发生了——罗卜藏丹津正式起兵反清。
西北即将有大战。
她能有今日的地位,近八成都是靠年羹尧。
战场上刀剑无眼,万一年羹尧有个什么三长两短,那……
年贵妃如何不担心。
自然也没办法安下心来养病,病情在不知不觉中又加重了几分。
胤禛得到了罗卜藏丹津正式起兵反清的消息后,一边命年羹尧等人派兵接应被罗卜藏丹津袭击的亲清的蒙古王公,一边命在西宁的侍郎常寿赴罗卜藏丹津军中宣谕,令其罢兵。
另外又接连不断的在京城,召开了不少小会意,和身边的心腹,和动兵用兵的老将领分析接下来西北的局势,忙得团团转,恨不得一天有二十四个时辰。
在这样的情况下,胤禛干脆连后宫都不进了。
对于年贵妃生病的消息,胤禛更是习以为常,年贵妃不是一直病着嘛,看病有太医,又有身边奴才伺候,好好养病就是。
胤禛又信得过皇后,所以对于年贵妃齐妃生病的消息,直接听了后连脑子都不过就被抛到了脑后。
如今胤禛,眼里满是西北战局的局势,这可是他登基后的第一场战争,无论花费多少代价,一定要打赢才行。
与此同时,作为贤内助的皇后,也对后宫众人正式下令,不许这些人私自派人去养心殿打扰皇上,要是被她知道了,她会重重的处罚。
如今后宫还没进新人,胤禛登基后忙着朝政,也没心情纳新人,所以后宫都是老人。
大家都知道胤禛的习惯,以及胤禛对皇后的看重,所以都老老实实的应了下来,没人敢去以身试法。
那不是胆子大,不畏强权,而是傻。
此时此刻西北局势牵动着很多人的心,比如胤祯。
他就在心里诅咒延信和年羹尧战败,这样他就能出山了,而且还得上胤禛求着他出山。
不少人心里都和胤祯是一个想法:文官去统领大军打仗,能打赢?哈哈哈,开什么玩笑,肯定是打不赢呀!
事情的发展也如很多人预料的那样,罗卜藏丹津都已经亮剑反清了,自然是叛心已定不会因为一道圣旨就歇了,于是他将前去过来宣旨的常寿拘禁起来,然后率兵急攻西宁及其周边地区。
这个消息传到京城后,胤禛为了确保西北大军的兵权,于是正式任命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率军赴西宁救援,与罗卜藏丹津作战。
就此,川、陕、甘、云四省的政权和兵权名义上的老大皆是年羹尧。
年羹尧算是达到了权利的顶峰,手上,要钱有钱,要粮有粮,要兵有兵。
被胤禛如此委以重任的年羹尧,自然有人注意到了他的情况下,毕竟这种状况,那还是在后金时代,满人尚未入关的时候,宗室和大部落的首领才有得情况。
可那些人是什么人?
年羹尧又是什么人?
哪怕胤禛给年羹尧抬了旗,也依然是汉军八旗,在满军八旗眼里,年羹尧那就是汉人。
因此以隆科多为首的满洲大臣和宗室对年羹尧这种情况极为不见待,自从圣旨下达后,多次秘密向胤禛进言,要求派人去签字年羹尧,以防他倒戈造反。
尤其是在年羹尧困守西宁的那段时间,隆科多等人更是频频上奏,怀疑年羹尧养贼自重,请求皇上换主帅,或者是再派一个将军过去。
老实说,隆科多等人的说辞还是有一定的道理,并不是在瞎说。
不过这些人提出来去辖制年羹尧的人,竟然是恂郡王胤祯。
胤禛会同意才怪。
另外怡亲王胤祥也坚决反对这个意见,他是懂兵的,认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竟然胤禛已经将大军交给了年羹尧,就要相信他,派人掣肘对战事指挥不利。
在怡亲王胤祥等人的支持下,胤禛坚定了决心,决定要相信年羹尧。
就算要改,那也得等到第一次战报出来后,要是年羹尧大败了,再改,现在改算什么呀!
因为战事,也因为战事底下各方的算计和小心思,京城弥漫在一片紧张的气氛里。
在这样的时候,迎来了先帝去逝的一周年忌辰。
胤禛的所有精力都放在了西北战事上,这场战争赢了,胤禛不说可以肆意妄为,但肯定也比现在有底气多了。他手上有能指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