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重生要逆命: 260-280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清宫重生要逆命》 260-280(第14/28页)

   可这事一时半会儿他们还真想不出一个合情合理的理由来,总不可能正大光明的说:爷要挣从龙之功,所以你们这些皇子赶紧给爷争斗起来,让爷能有发挥的余地。

    这不是自己找死嘛?

    没人愿意当这个出头鸟。

    于是面面相觑后,只能跟着怡亲王跪了。

    但不少人心里都十分着急。

    因为,“秘密立储”办法,不符合大清旧例。

    先帝决定胤礽成为皇太子,那就是一个例外,而且这个例外也被大家推翻了。

    谁承想当今皇上想要将此事弄成惯例,这可就大大的伤害到了宗室、臣子们的利益。

    不少人虽然迫于现在的情况跪了,但心里却打定主意,要上奏,打消皇上这个想法。

    然而胤禛又何尝不知道这些人的想法了。

    所以在这事之后,胤禛立马又下发了一道圣旨,决定采纳直隶巡抚李维钧的建议,推行,“摊丁入亩”政策。

    这政策一出,引发了更大的波涛。

    所谓的,“摊丁入亩”,就是把固定下来的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并且要求各省地方政府,查清各处地亩多少,按亩均摊税赋。与此同时放松对户籍的控制,农民和手工业者从而可以自由迁徙,出卖劳动力。

    换句话说,田多的人家,就要多交税。

    这就得罪了,这方面的既得利者。

    而对于封建王朝来说,这个既得利者,就是重要的中下阶层——地主绅士。

    别小看这个阶层,从人类最初的部落到未来二十一世纪了,这个阶层都没有消失过,只是每个时代有这各自不同的称呼而已。

    这个阶层就是地方稳定的最小势力,一旦这个阶层不稳闹起来,那整个天下都会不稳。

    最典型的就是,农民起义军为什么那么容易失败,很多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损害了这个阶层的利益,得不到这个阶层的支持,没办法安稳地方民生。

    胤禛下了这么一道圣旨,自然也明白其中的风险,其实他这还是克制了,因为后面其实还有一招,叫,“官绅一体纳粮当差”,这才是真正得罪所有汉臣汉人学子的政策。

    也就是因为知道这会得罪所有汉臣和汉人学子,所以雍正才克制了自己的麒麟臂,没有一起发出来。

    而是只先弄了,“摊丁入亩”。

    这虽然也损害了不少人的利益,但只要你别搞什么歪门邪道,按法纳税,其实根本没有损失什么。这一条只是狠狠的打击了那些玩黑户口的地方豪强大地主。

    而这样的人,在各省各府都有限,毕竟土地就那么多,你都占据了大份,别人又能占多少?

    为了统治中原,满人是在各省都驻扎有军队的,由满人统领的那种。

    另外对于八旗来说,无论是,“摊丁入亩”还是,“官绅一体纳粮当差”,都和他们没关系。

    因为八旗子弟生来就有,“口粮”,而且也不用交税。

    税收多了,反而是有理由八旗子弟,因此八旗子弟都会拥护胤禛的圣旨

    所以表面上看着圣旨一下会引起天下哗然,实则稳得一批,出不了什么乱子。

    不愿意?

    不听话?

    那你也别愿意和听话了,你所有的一切军队会直接接收。

    摊丁入亩的圣旨一出,果然没有多少人关注,前面爆出来的,“秘密立储”。

    不过对于在这方面有着切身利益的人来说,依然会非常关注。

    对此,众人的反应不已。

    三阿哥弘时是举双手双脚赞同这事,万一汗阿玛写圣旨的时候脑子昏了,写了他的名字了?就算没有万一,也避免很多争斗,至少大家不会明面上撕破脸皮,这样就留下了周璇的余地。

    弘昴闻言不喜不悲,像是当做没有这回事一般,继续照常不紧不慢的做着怡亲王给他安排的工作。

    对于汗阿玛的话,弘昴并不觉得汗阿玛那话是看好九弟,九弟现在才多大,还不知道能不能养活了,除非只有这么一根苗,不然除非是傻子才会将盼望放在那么小的孩子身上。

    弘昴觉得汗阿玛应该是还没想好继承人是谁,但又被众臣烦得不行,所以才会采取这样的迂回办法。

    爷的继承人,爷说了才算!你们说了不算。

    自从上次弘昴和额捏谈过后,经过了额捏的指点,现在弘昴看待问题不单单是只想着自己,也会把自己带入汗阿玛的立场和角度去想。

    想想看,自己要是登基成为了新帝,还没一年了,底下的大臣就一副你可能要早死,所以要早点立下继承人的态度。

    这搁谁,谁心里会舒服?

    反正弘昴觉得如果是自己面对这种局面,肯定心里不舒服。

    所以说,额捏不愧是陪伴在汗阿玛身边多年的宠妃,对于汗阿玛的心思猜得透透的。

    汗阿玛如今是皇帝了,很多事情不是大家觉得如何如何,而是要汗阿玛觉得如何如何,才行。

    弘昴带入胤禛的立场去想,行事倒是越发从容不迫,在外人看着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颇为荣辱不惊。

    对此不单单是不少人高看了弘昴一眼,胤禛对弘昴也越发满意起来。

    与之相对的就是弘时!

    胤禛的脾气也上来了,既然弘时愿意玩自污,也不愿意积极努力上进,以求让自己多看他一眼,一点都不把他这个做汗阿玛的放在眼里,那他也不用把弘时当做儿子放在眼里了。

    所以胤禛直接把弘时从会考府提了出来,他也不用参与朝堂上的事情了,直接让弘时领着一群书生修史。

    但值得一提的是,修史明面上的领头的人却不是弘时,而是怡亲王胤祥。

    此事一出后,所有人都能清楚的感觉到皇上这是将弘时在朝堂上边缘化了。

    修史这事表面上看的确是一件名垂千古的事情。

    但这是对于臣子来说。

    修史可是要静下心来,慢慢修,期间需要整合很多资料,查阅校对很多资料,少说也要三五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这还是往少了算,修个十几年几十年的史,也不是没有。

    因此对于一个皇子来说,修史是被赶出朝堂,被边缘化。

    那因为修史而落后好几年的政治锻炼,可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追赶上的差距。

    毕竟,作为皇帝一般都会锻炼自己成年的皇子办差事的能力,但与此同时也会防着对方一手,安排就是皇太子,也只会安排一部分政务给他,不会而全盘都交给对方,锻炼对方。

    所以在朝廷上大展拳脚的机会其实非常少。

    就比如胤祯,成年后,在康熙朝等了十几年的时间,才等到了西北动乱这么一个时机,得以让他大展拳脚。

    而没有这方面的锻炼,你拿什么压住朝臣,不让其架空你,让你当一个傀儡皇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