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330-340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330-340(第4/18页)

区别就在于这里吧。

    有句话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但他觉得,有些事与‘穷、达’无关,与性情有关。比如她最开始与如今的兵部尚书,从前的和亲文成公主结识的时候,她如何算是‘达’呢?

    可她依旧深深记着文成公主,记得那句‘会去见她’的承诺。并在数年后,在朝上为文成公主归国而据理力争,并且真的到了吐蕃接文成公主回国。

    如今两人已是互相扶持的好友,甚至是袍泽战友,互相可托付安危甚至生死。

    不只有文成公主,还有好多人,甚至是与她来往不多的前太子妃……

    崔朝有时候想:你这样在意遇到的所有人,将来,离别时又要如何呢?

    如果她能走,崔朝想,这次,便不要如滕王阁一般留她了吧。

    只是……

    崔朝忽然想起昨夜,她跟自己说:“我做了个特别好的梦。”语气那样圆满而喟叹。

    所以,她不会走的。

    崔朝道:“公主是不是想过,如果你‘不能令人放心’,她就不会走?”

    “没有必要的,曜初。”到底是他也看着长大的孩子。

    这一刻,他没有像曜初长大后,对公主一样的态度来对她,而是换了多年前温和照拂的语气:“她舍不得离开,所以,无需你让她担心,她便会给自己找做不完的事情。”

    “不要担心了。”

    而这日,崔朝还说起一件事——

    “公主今日哪怕不到鸿胪寺来,我也要去寻你了。”

    “吐蕃提出,欲要与我朝和亲。”

    还不等曜初开口,崔朝就继续道:“和亲事可以不应,但问题是,朝臣们必要就此提出:武氏宗亲之事。”!

    第333章 吐蕃求和亲

    “和亲?”

    曜初闻言,边思索此事边下意识端起茶来喝了一口。入口觉得茶水甚苦,不由一怔。

    崔朝莞尔:“消火气的药草茶。”

    曜初闻言,倒当真把这一杯喝尽了:这两日确实给她急得上火。

    今日听姨父一言点破她的心思,曜初才强迫自己先把心思转到正事上来。

    *

    到底是做了多年镇国公主,也是做决断做惯了的人。

    哪怕一听‘和亲’二字,曜初下意识心底不喜,但还是先道:“姨父久在鸿胪寺,必能明察吐蕃之意。”

    “吐蕃欲和亲,是哪种和亲?”

    没错,都是和亲,种类和意义也完全不同。

    以汉朝为例,虽说纵观西汉二百多年的历史,和亲的对象基本都是‘匈奴’和‘乌孙’。

    但……

    和亲的对象没变,和亲的类型和意义却变了——其根本,还是跟汉朝和匈奴实力相关。

    汉初,国力兵力皆不强,和亲是作为弱势的一方,是低姿态的,为了延缓战事为争取更多的时间。

    到了汉武帝后,与匈奴算是攻守异位,便断了与匈奴的和亲,转为与‘乌孙’和亲,是为了结好盟国,拉着乌孙一起孤立‘匈奴’的一种手腕。

    到了西汉后期,倒是又换了一种和亲:匈奴连年战败自己内部又分裂不安,于是主动来汉求亲,以求结好。

    故而曜初有此一问。

    吐蕃这次提出和亲,是哪一种和亲?

    希望不是那种看不清自己,威胁着‘若不和亲就要寇边’的找打式求和亲。

    崔朝替曜初又倒了一杯消火的茶,然后平和道:“此番前来的吐蕃使臣,是摄政王后赤玛伦的亲弟弟:提出的是‘愿守北蕃,累世称臣’的求和亲。”

    这八个字倒也不是随意来的,而是有典故的,可见吐蕃这些年也没少研究中原文化——

    《汉书·陈汤传》中有记:“呼韩邪单于见郅支已诛,且喜且惧,乡风驰义,稽首来宾,愿守北藩,累世称臣。”*

    这是表示臣服的求和亲。

    大约是从前战败,此番入京原想着窥探掂量下新朝女帝的分量,结果被火药再次闪瞎到了——

    说来,四夷诸邦朝贡,自然也会收到上国‘馈赠’。

    今岁四夷收到的回礼中,就有一对小烟花。

    也是姜握对照着史册上几乎是最早有记载的烟花,让城建署做的:名曰地老鼠,即外型是老鼠的形状,点着尾巴上的引线,就可以看到这只烟花满地乱窜,姜握觉得很有意思。

    四夷见收到此物为‘馈赠’,多有讶异:天/朝居然拿贵如黄金的焰火来做‘回赠四夷之礼’!(姜握:其实比货真价实的绸缎、布帛等物成本低多了)。

    但这种‘大手笔’,在某些四夷看来,实在是笑不出来。

    虽说火药很珍贵,而且他们也见过鸿胪寺的演示,见这地老鼠点着后满地转圈,尾巴上呲呲冒火花,看着是很喜庆的。

    但,不知为何,觉得自己就像是被火药追的‘呲呲呲’乱跑的老鼠。

    其实姜握送这倒没有旁的意思:主要是老鼠体积小,比较不浪费火药……毕竟是赠品,总不能做一对老虎送人,那简直要赔死。

    而在与中原产生过‘摩擦’的四夷中,又以吐蕃人看火药,跟其余藩邦还不同。

    旁人是被震慑住,只有他们在数年前,是实实在在被火药打懵过。

    甚至吐谷浑一战后,吐蕃王芒松芒赞还很快病死了。

    然后被迫签了求和书。

    而那一仗的后果除了俯首称臣外,还有几个‘后果’,此番吐蕃使者入神都,还见到了:当年战败后,吐蕃送质子进长安,其中除了吐蕃王族血脉,更有钦陵的亲子弓仁,以及吐蕃摄政王后赤玛伦母族的子侄。

    如今这些番邦质子,也转移到神都来,正在一处读书——没错,各番邦质子之多,都已经可以单独组成一个班级了。

    而且把他们放在一起读书,都省了不少鸿胪寺特派人员的监督工作:他们彼此就举报。

    正所谓最在意的还得是敌人。

    比如新罗和倭国的使节,今岁就为了上元佳节上的一个座位吵吵起来了。

    因上元节殿中多置彩灯烟花屏,不免占了许多地方,因此四夷的座次排布的更鲜明,不似除夕夜般松散,自然就有位置好与不好的。

    倭国使臣就觉得自家座位不够好。当然,重点不是自家座位不够好,而是新罗的座位比他们的好。

    倭国使臣当场就找维持秩序的鸿胪寺官员道:“自古至今,新罗之朝贡我国久矣,今日我反在其座下,”[1]

    新罗使臣一听也不乐意了:从前是从前,那现在大家不都是一样的属国,你咋还搞啥从古至今呢?而且要论从古至今,倭国也不是没败给过新罗啊!

    鸿胪寺官员劝而不成,还惊动了圣神皇帝。

    结果就很惨,要知道从除夕后皇帝就在为宰相的心态发愁,上元佳节刚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