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我和四爷互穿后[清穿]》 50-60(第13/24页)
康熙在开放部分海贸易后,从未让皇子出海,只是派底下官员去交易。
此次,走私案的利润被爆了出来,以往派内务府去经营的海贸账目有没有掺水,也是要打一个问号。
如果派皇子把交易价格给摸查得清清楚楚,那以后还能多少赚差价的空间?
假设一家店铺,东家非常信任掌柜,掌柜也效忠东家。
但是东家对于商品的货源地、运输的了解九成是通过掌柜称述,长久以往,掌柜能保证不去中饱私囊吗?
哪怕东家的本意是默许掌柜可以抽成,但东家将货源详情搞得一清二楚与模棱两可,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
康熙与曹寅就是类似关系。
江宁织造隶属内务府,亦官亦商。
曹寅效忠康熙,而他连续四次负责圣驾南巡花销不少,这些钱要从哪里来?
武拂衣推测,康熙以往很可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对东瀛贸易有看中,但又不够重视。
起码不会像是重视三藩、准格尔部那样的重视。因为东瀛隔着一片海,而其他的是陆地上的威胁。
地理环境限制了思维的边界。
哪怕有海船出现,哪怕海上贸易展开多年,哪怕明朝有过倭寇侵边,但是远虑太远,不如先应对近忧。
这次惊爆走私案,反倒是一个契机。
让康熙对东瀛投注足够的重视,而不能让某些人混淆视听将此糊弄过去,继续维持以往海贸的交易流程。
某些人说谁?
可以是胤禩。他若是想与江南官员交好,或是暗中与曹家走得近一些,那么势必会从中出力保住曹家的利益。
当下,武拂衣给胤禟浇一盆冷水就是让他口风紧些,别在老八面前瞎嘚瑟。
疏不间亲,话也不能直白了说,要迂回一些。“九弟,可别觉得汗阿玛一定会把我们放出去。不说旁的,你想出海的消息传到宜妃娘娘的耳中,一定会担忧你的安全,你得先让她安心才是。”
至于德妃是不是会舍不得老四出海?
那就要说母子关系没那么亲厚,有时也是一桩好事。
何况,武拂衣不把德妃当亲娘,不可能事事顾忌她的感受,这就是与胤禟最大的区别了。
胤禟闻言,正想说江南与京城相距甚远,额娘怎么可能知道他想偷跑去玩。
话未出口就想起一个人来。他身边是没奴才胆敢打小报告,但架不住八哥做事不避讳八福晋,万一郭络罗氏传点消息回去呢?
“四哥,你放心,弟弟会安排好的。”
胤禟决定了,这回绝不对外透露一个字,对八哥也是闭口不提。
反正八哥对出洋也没兴趣。这种差事风险度太高,又很难说要耗时多久,不是他喜欢做的活。
“那就好。我们拆船的举动也瞒不了太久,是时候回江宁了,回去后你把握一下措辞。”
武拂衣猜测康熙已经知道两个儿子拆家的消息。
这时候就要看胤禟的演技了,如何才让人们不把拆船与出海联系到一起去。
当然不能全指着老九保密,更要做提前准备,让康熙觉得派老四去是最妥当的事。
这就要看胤禛的折子写得怎么样了。
仅仅有白银利润不一定能说服康熙派皇子远行,还得有一些其他因素。
胤禛就是在找这个“其他”。
俗话说,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一百年前,正是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已经去世。
彼时,东瀛岛上,丰成秀吉以武力一统全国,结束了战国林立的局面。
他就对高丽发出文书,“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使其四百州尽化我俗。”①
通俗点说,丰成秀吉一统东瀛之后自信心爆棚,想要接道高丽入侵明朝。高丽不听从,那么就先把它给干趴下。
然后真就打起来了。
当时,明朝作为宗主国出兵援助高丽,双方军队在高丽境内直接交战。
值得注意,这场战争并不是一次性打完。
万历二十年至二十一年打了第一波,以明朝、高丽方面获胜。
东瀛同意和谈,但丰成秀吉开出的条件令人瞠目。
比如远嫁明朝公主为东瀛皇后、高丽送一皇子入东瀛做质子、高丽誓言永不背叛东瀛等等。
这样的条件很离谱,明朝又占据上风怎么可能同意。
偏偏,和谈还就进行下去了。
因为明朝使臣沈惟敬与东瀛谈判代表小西行长等人大胆合谋,伪造了《关白降表》,说是丰成秀吉甘心投降。
这就是两头骗。
明朝朝廷以为东瀛有诚意投降,丰成秀吉以为明朝按照他的意愿封王,但事情没有往木已成舟、将错就错的方向发展。
纸包不住火,真相总会浮出水面。
丰成秀吉直接撕毁谈判协议,第二次又攻打高丽,而明朝方面再次出兵援助。
这一过程中,丰成秀吉却因病去世。哪怕东瀛瞒住了消息,继续对抗明朝与高丽的军队,但依旧惨败。
同时,德川家康瞄准了丰成秀吉死后丰成家内部混乱,一举将其吞并,东瀛进入了德川幕府统治时代。
胤禛提及这段前朝往事,没有将重点放在战争输赢上。
如今,德川幕府与清廷没有频繁的官方往来。
这是德川幕府发出锁国令所致,但不能忽视东瀛实行过一段时间的朱印船制度。
对于哪个国家的船能停靠东瀛港口,与哪家做生意全凭东瀛自己做决定,从未将清朝视为宗主国,更谈不上臣服。
昔日丰成秀吉的野心,德川幕府又会不会将其重新上演?
想要做判断,起码要去了解一下东瀛现状,但这件差事仅仅交给曹寅或其手下真的靠谱吗?
明朝的沈惟敬就是一个先例。
这个人确实在万历年间的战争中做出过贡献,利用刺探到的情报帮助明朝在战场上取得胜迹。同样,也胆大包天伪造东瀛降书欺瞒君上。第二波战役的开打,他有逃脱不了的责任。
转回当下,不是不信任曹寅,而是再多派一些人,能从不同角度观察东瀛。
胤禛将这份折子改了一遍由一遍。
遣词造句既要不质疑康熙选心腹的眼光,又要引起皇上对东瀛的重视,而后还要暗戳戳地提议让雍郡王去就是最佳选择。
末了,他有点不情愿地加了一笔。
捎上胤禟也行。九弟花大价钱买了船,胤禟看在银子的份上应该能靠谱点,会好好观察东瀛,想着捞一笔而值回船价。
武拂衣读了折子,挑不出毛病。换成她是康熙,也会同意雍郡王出行。
至于四阿哥的武力值不够,这一点可以用侍卫保护来弥补,去东瀛需要带上清醒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