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靖康之耻后的帝姬: 110-120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穿成靖康之耻后的帝姬》 110-120(第11/27页)

回到院子,分别回屋洗漱歇息。

    午歇起来,赵寰领着他们去了船坞。船坞离得远,马车过去约莫要大半个时辰。船坞由兵丁看守,闲杂人等绝不允许靠近。

    马车在船坞大门前停下,甘岷山满头大汗飞奔着跑了来,喘息着上前见礼。

    赵寰笑着摆了摆手,道:“我们就是来随便看一看,你别管我们,去忙你自己的事。”

    甘岷山拿帕子擦拭着汗,恭敬地道:“下官也没甚大事,先前看入了迷,来得迟了些。”

    赵神佑望着高大宽敞到望不到边的船坞,惊讶得嘴都合不拢了。

    赵金铃叹道:“这船坞的作坊,比皇宫都还要宽大!”

    甘岷山解释道:“要造大客舟,地方小了可不行。”

    赵神佑若有所思,问道:“那般大的船,如何能搬下水?”

    甘岷山难得卖了个关子,道:“小娘子去前面去看过就知晓了。”

    几人都兴奋不已,赶紧加快了步伐朝前走去。待走进了,方看到造了大半的船,在一个望不到边的坑里。几百工匠师傅搬动船板,有条不紊忙碌着装配船板。

    甘岷山解释道:“这方深坑,与海离得不远,待船造好之后,凿开口子引入海水,船漂浮起来,就能驶入海中试水。“注1”

    赵金铃转动着脖子,缓缓从左看到右,不禁失声道:“好大的船,比客舟还要大几倍!”

    赵寰望着她花了大钱打造的船,也忍不住微微激动。

    眼前的庞然大物,正是她要打造的远洋巨船木兰舟!

    南边朝廷也开了海贸,虽比不上北地,但明州以及泉州等港口,除了船只多外,出海的经验,远比北地丰富。

    哪怕他们官员再腐败,海贸还是赚了不少银钱。

    北地想要增加船只出海,不过轻易而举的事。但到达的那些国家,哪怕是富裕的波斯,也没那么多货物可贸易。

    南北两地皆如此,要竞争出海,需要拿出更多的货物。比如丝绸,纺丝需要养蚕种桑。粮食重要,赵寰严格控制种桑麻等经济作物,与种粮食的土地占比。

    至于瓷器,烧窑对土地、山林的破坏更加严重。

    赵寰打造的远洋船,她要让商队到达南美洲。

    南美洲有土豆,玉米,辣椒,番薯等各种作物!“注2”

    甘岷山叫来管事,领着赵寰他们看了一圈,细细禀报了进度:“海边冷,待到下雪时,外面就不好做工,只能在船里做些活。照着下官的预计,在入冬时,差不多可以造好试水。”

    赵寰颔首道了辛苦,“一切以稳妥为主,不要为了赶而赶。”

    管事忙应下,退了下去忙碌。时辰不早,赵寰领着还在震撼中的几人回了城。

    跟着前去了大食的尚富贵,已经在小院等候。赵寰几人回去,他忙上前见礼,拿出送给赵神佑他们的匣子,道:“不值几个大钱,你们拿去玩吧。”

    赵寰不允许送他们贵重礼物,尚富贵不敢违抗命令,每次都是带回来些当地新奇的玩意送给他们。

    几人捧着匣子,很是有礼道了谢,赵金姑领着他们回了屋去玩。

    尚富贵亲自捧着一个紫檀木匣子上前,道:“赵统帅,你瞧瞧这可是你要的东西?”

    赵寰望着匣子,不由得笑了起来,道:“不管可是我所要,至少这匣子就值不少钱。”

    尚富贵上前,小心翼翼将匣子放在赵寰的手边,笑道:“这匣子来自交趾,他们那里产紫檀,不值几个大钱。就是做工粗糙了些,比不上大宋,上好的木头都浪费了。”

    匣子上了锁,尚富贵慎重其事取钥匙打开了,取出里面的物件。

    赵寰呼吸微顿,她目光灼灼,伸手接过来,难掩高兴地道:“就是这个!就是这个!”

    火器营铸造的大炮,解决了炮膛与火药等一系列难题之后,又出现了新的难题,就是炮射击的准确度。

    尚富贵从波斯带回来的,正是用在大炮上,测量大炮角度以及准确度的象限仪!

    赵寰只记得象限仪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后来引入了阿拉伯等地。尚富贵前去大食,赵寰解释了一通,让他帮着找寻。

    没曾想,他真找了回来。眼下的象限仪用生铁铸成,表面已经起了绣。

    不到三斤重的象限仪,赵寰捧在手中,像是捧着了整个天下。

    火炮营的工匠们虽没见过象限仪,但他们是能发明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的华夏子民。

    只要拿到象限仪,他们就能很快琢磨明白。

    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最近金国又在边关蠢蠢欲动。

    赵寰要拿着大炮,将完颜氏轰得粉碎!

    第115章

    秋日的清晨, 轻纱笼罩在田间地头,沉甸甸的谷穗上,尚挂着晶莹的露珠。

    余阿五向来勤劳, 天刚蒙蒙亮, 就来到了地里, 睁大着眼睛仔细扫视,不放过任何一颗稗子。

    “侬个庄稼么,长得真是好来!”邻居田阿土赶着驴车路过田坎, 停下来与他打招呼。

    余阿五从地里站起来, 古铜色的脸上布满了笑,像是对着稀世宝贝,将弯掉的谷穗扶了扶, 搭话道:“今年的雨水好,收割了这一茬,挨千刀的野草收拾干净了, 还能长上一茬。”

    这两年朝廷被北地看着, 官府不敢再巧立名目乱收赋税。搁在以前,田阿土家的驴,也得交上一份牲畜税。

    绍兴府离临安, 车船皆不过大半个时辰的路程。加上宰相李光是绍兴府人士,他升任中书省宰相之前, 在绍兴府任知府, 对家乡的百姓经常护着一二。

    田阿土附和了几句, 他以前在外随着商队走南闯北做帮工,见多识广, 道:“可惜了,再一茬也长不了几颗稻谷, 空壳多,只能拿来喂猪喂鸡鸭。听说岭南之地炎热,种植占城稻,一年足足可以收成两季呢!”

    余阿五祖祖辈辈都生长在此,最远也就去过府城,他不懂岭南的情况,羡慕归羡慕,听了也就没放在心上,问道:“你这是打何处来?”

    田阿土指着身后板车上的麻袋,道:“家中米缸没了粮,去粮铺里买了些往年的稻谷回来舂。你家中可缺粮了,快去买上一些,一石比起上个月,要便宜五十个大钱呢!”

    庄稼尚未收成,哪怕是收上来的粮食,交掉租子赋税,只留些尝鲜,大多都拿去卖了,换些粗粮陈粮吃。

    余阿五家中也缺粮,听说陈谷便宜如此多,不由得一喜。这份喜悦只停留了片刻,一下楞在了那里。

    粮食丰收,余阿五早喜滋滋盘算过,今年交了秋税,卖掉粮食之后,能多得足足两贯钱。

    眼下陈粮便宜如此多,只怕新粮也卖不上价钱了。

    余阿五不由得靠在了田埂上,愁眉苦脸地道:“这可如何是好啊,多收了三五百斤粮食,倒落了个不如灾年时值钱。”

    田阿土也琢磨出了味,跟着脸色一变,与余阿五一起哭丧着脸,唉声叹气道:“老天不长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