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给满朝文武转播苏轼的贬谪生活[历史直播]》 25-30(第5/11页)
后,心中的担忧更加沉重,再加之朝堂上又开始一窝蜂地弹劾捏造他侵占民田、说他在杭州修西湖水利也是为了自己玩,苏轼更加想回老家躲着不问世事了。
最令苏轼想不通的是,他当年的老朋友章惇像是换了一个人,每天在官家面前说些子虚乌有的谗言,还大肆诋毁他和子由。为什么会这样呢?就为了得到一个更高的官位?更大的权力?
苏轼很不高兴,太后铁了心不让他回老家,皇帝和大臣容不下他,深夜做梦,他梦到的都是自己儿时玩累了回家,喊着“阿同”让弟弟给自己开门。
苏辙小名同叔,家人们小时候都唤他“阿同”,这个名字已经许久没叫过了。苏轼猛然从梦中惊醒,一个人坐在床上恍惚了许久,是嘞,当年的小阿同现在已经是侍奉在皇帝身边的宰相了,就算他回眉州弟弟也无法脱身和他一起走,什么对床之约,都是一场泡影。
好累,苏轼觉得自己就像一只没了壳的王八垫桌脚——硬撑罢了。
不过这种郁闷的心情在老朋友王巩邀请他赴宴的时候一扫而空。
王巩当年受到乌台诗案的牵连,被神宗一纸诏书丢到了荒凉偏远的岭南。最近他回到了京城,苏轼自然要去拜会。
与王巩一起北归的是一名叫柔奴的女子,京城中人都传言岭南生存环境恶劣,去的人十有八九无法活着归来,苏轼没去过岭南,有时候传言听多了,自然也觉得岭南是个顶可怕的地界。
【喵呜:没关系的老苏,你都会去的,岭南会有的,荔枝也会有的。】
【九九:哈哈哈,儋州会有的,吃不起饭的日子也会有的!】
天幕外,看到这两条评论的北宋诸人都为苏轼捏了一把汗,岭南、儋州,这可不是俩好地方啊,难不成这位一大把年纪的苏学士还要被贬?
一垂髫小儿依偎在母亲的怀里,不解地发问?“娘,这个人犯了什么罪,为什么吃不起饭?”
外人尚且如此,作为当事人的爹,苏洵自然倍感寒心。他早年日夜盼儿子们出人头地光耀门楣,如今看来,还不如在眉州种地来的安稳幸福。
天幕中的苏轼看着丰神俊朗的好友和天生丽质的柔奴啧啧称奇,不是说岭南不是个好地方嘛,怎地这两人去了一趟回来反而更显气度从容了。
苏轼提笔,为二人的神采和般配作诗:“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明意缓缓道出了这首词的下阕:【“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不远万里归来却更加年轻,脸带微笑,让人仿佛能闻到岭南梅花的清香。其实这句话流露出了苏轼对柔奴的赞美,一个歌女出身的弱女子,能够经得起贬谪路的艰辛,翻越过大庾岭、历经过一贫如洗的生活,归来却不见半点怨天尤人,处处可见属于生命的韧性与顽强。所以此处的梅花,也是指柔奴。】
听到此处,天幕外的一些男子开始不忿:“梅花高洁,自来是用以形容君子气节,苏轼将一个歌女比作梅花,是不是在玷污我们读书人的气度!”
不用于诸多男性的反应,诸多持家辛劳的北宋女子却十分钦佩这首词中的柔奴,也欣赏苏轼绝妙的文字,当即回怼到:“你有什么读书人的气度?你是能和这个女子一般去岭南过几年苦日子,还是能写出这么一首名垂千古的诗词?”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一句苏轼是在说柔奴,也是在对自己进行自我救赎。追名逐利你死我活的官场对他而言就好比山穷水尽的岭南,太后不准许他还乡,他每日处在朝堂上精疲力尽,可柔奴却启发了他,只要我内心平静随遇而安,何处不能是盛放我灵魂的故乡?】
【想清楚这点,苏轼该上朝上朝,被骂了就掏掏耳朵当没听见,整日该吃吃该乐乐,直把章惇等人气得跳脚。只是天不遂人愿,这个时候苏轼的第二任夫人王闰之也去世了,王夫人跟着他历经牢狱之灾,又在黄州操持家务辛劳多年,苏轼倍感愧疚难过,整个人也越发厌恶京城。】
天幕外的青年苏轼满脸讶异:闰之?那不是妻子的堂妹吗?上次陪妻子省亲,王闰之还是个只有十来岁的小姑娘,他想破脑袋也想不到,妻子王弗死后自己会娶了闰之。
天幕上的自己已经头发花白,看起来神色哀伤。青年的苏轼虽然共情能力极强,却始终像是在旁观他人的人生。再转头看向身边神色复杂的妻子,苏轼暗暗下定决心,这辈子,他一定要改变这一出出悲剧!
【就在王夫人死后不久,垂帘听政多年的高太后也撒手人寰。据说高太后生前早已看出来了哲宗的心思,曾经劝范纯仁等人在哲宗即位后一定要明哲保身离开朝堂,可她也不想想这是能退干净的吗?哲宗一亲政,当即任用当年支持变法的章惇等人,废掉了皇祖母给自己选的皇后,大手一挥把苏轼贬到了广东惠州。】
天幕上,刚刚亲政的哲宗被身边人鼓动着,将元祐年间的臣子贬的一干二净,甚至还想着要去挖司马光的坟泄愤,但好在被拦了下来。
“这群老顽固,只会附和着太后冷落朕!朕一个都不会留!”
被一起踢出朝堂的朔派、蜀派、洛派一起傻眼了,看了看对方,犹如当头棒喝:所以当初他们究竟在争什么?斗的你死我活,最后被小皇帝一起扫地出门了?
苏府内是另一番景象。已经五十八岁的苏轼已经到了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收到自己的诏书后甚至夸了夸自己料事如神,当即一边写上表,一边派儿子去向弟弟借钱当路费。
苏轼的这封谢表和他这个人一样心平气和:感谢官家您不杀我,听说岭南那边又热又潮,但没关系,我会像居住在清凉之地一样安心住下的。臣没有任何怨气,祝您好好的!
【九九:没事的老苏,你开启了新的美食天地!快来吃!】
【呜哇嘡:别祝他了,他也没几年活头了。】
宋仁宗:又来?还要英年早逝一个?
作者有话要说:
1.宋哲宗评司马光,参考李一冰先生《苏东坡新传》
2.“试问岭南应不好”出自【宋】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3.他的谢上表是作者编的,不要信,特此提醒!
第27章 惠州(一)
【需要注意的是,九百多年前的岭南可不是今天的岭南,宋朝时期广东一带人口稀少,加之古代医疗条件不发达,炎热的气候往往会滋生病毒,当时的岭南是一个让人谈之色变的地方,高温潮湿,瘴气弥漫,疟疾横行,往往是有重罪的人才会被发配到岭南。章惇等人当时这么安排,也是暗中希望苏轼能死在岭南。】
【这章惇年轻时也曾是和苏轼一起游山玩水的好友,但没想到两人政见不同,苏轼在整个北宋都声名远扬,为了不让他有逆风翻盘的可能,章惇自然要不遗余力地把他往死里整。】
“荒谬!如此心肠狠辣之人,怎配在朝为官!”欧阳修上了年纪后轻易不动怒,可自从最近看了苏子瞻的生平,他常常气得想动用一己之力铲除这些无所不用其极的小人。
心腹大臣都开口了,宋仁宗自然要卖个面子:“朕这便派人去查看这章惇家世生平,竭力避免他此后把持中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