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风起长安》 240-258(第6/28页)
只有李忱听得明白,李十二娘与许合子亦是,待接风宴散去,二人又单独面见了皇帝。
“奴李十二娘、许合子见过圣人。”二人同时行礼。
李忱从御座走下,亲自扶起二人,“二位娘子不必如此多礼,当初在洛阳,要不是二位全力搭救,我恐怕无法逃脱。”
“都是陛下的神算,我等只是传信之人罢了。”李十二娘说道。
“陕县山中那一夜,九死一生,我至今记忆犹新。”李忱又道。
“皇天不负有心人,今日便是最好的证明。”李十二娘又道,“她们为君王,为国家的希望与未来而牺牲,虽死不悔。”
对于许合子与李十二娘,李忱很是感激,当初只是因为看在吴王的份上,李忱才略施小计从狱中搭救二人,却没有想到那份善因,最终结出了善果。
“皇后殿下到!”
苏荷换了一身轻便的衣裳踏入大殿,她是为答谢李十二娘与许合子而来。
“见过皇后殿下。”二人回头行礼。
苏荷连忙上前拦住行礼的二人,“又不是第一回照面,这么客气做什么。”
“夫君当年蒙难,是二位娘子倾尽全力相救,才让夫君从虎口脱险,至今未曾好好答谢,如今你们来了,便不要走了。”苏荷又道。
“昔日道宗时,若非陛下施救,我等怕早已死在了长安的大狱中。”许合子说道,“陛下蒙难,我等又岂能见死不救,况且我们为的不仅仅是还恩情,还有天下大义。”
二人看向李忱,“我们始终觉得,陛下与寻常帝王不同,只不过这份心胸…”
“这个,二位娘子尽可放心。”苏荷说道。“适才我在宴上所说,绝无虚假,否则夫君也不会千里迢迢寻你们回到长安。”
李十二娘与许合子对视一眼,“我们明白了。”
至夜深,二人离开后,李忱负手看着天上的明月,“或许这是上天对于世间种种不公,所做的安排,冥冥之中注定了我是为新政而生。”
道宗皇帝的一己私欲,却造就了现在的李忱,以及日后的千古一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个天下,是该变一变了。”
苏荷拿着一件大氅替李忱披上,关怀道:“回去吧,晚上风大。”
李忱点了点头,便与妻子一同回到内宫长安殿。
长安殿内还亮着灯火,原本早该入睡的皇长女李钰呆坐在大殿的窗边,望着殿门强撑睡意。
积雪上的脚步声,让李钰一下精神了起来,她穿上虎头绒靴子踏出暖房。
“阿爷,阿娘。”
李钰被李忱抚养时尚不知人事,遂在李钰心中,李忱与苏荷便是自己的生身父母。
李钰投入苏荷的怀抱,高兴之余,还不忘说道:“阿娘,钰儿这段时间都有好好练功。”
苏荷摸了摸李钰的小脑袋,“这才是娘的好女儿,女儿家,光学琴棋书画有什么用,记住,这世间的男人是靠不住的。”
说罢,苏荷将一支精致的匕首给了李钰,“这是从回鹘战场上缴获的,这支匕首的主人,是回鹘第一名将。”
李钰接过镶嵌着宝石的匕首,用着疑惑的眼神问道:“阿爷也靠不住吗?”
李钰的话,让二人一下呆愣,苏荷连忙又改口,“你阿爷除外。”随后便将李钰推进了殿内,“就算你晚睡,明日也不可晚起,娘要检查你的马术。”
“啊?”李钰一脸哀求的看着李忱。
李忱看着母女俩,摇了摇头,“听你娘的话,快去睡吧。”
李钰握着匕首,嘟囔道:“每次都这样,阿娘一回来,阿爷就赶钰儿去睡。”
虽有抱怨,但李钰还是听从了李忱的话,带着母亲送的匕首返回了自己的寝宫。
“陛下,令爱对您的偏心,可是有抱怨呢。”苏荷捂着嘴偷笑道。
李忱轻轻挑眉,随后上前将苏荷拦腰一把抱起往寝宫走去,“一会儿看你还如何嘴贫。”——
元兴元年十二月,回鹘遣使抵达长安。
——宣政殿——
李忱一袭明黄袍,端坐于宣政殿秦镜之下。
“我汗向之前的无礼,对大唐皇帝陛下,表示歉意。”使者将手覆于胸前单膝跪地道。
“回鹘汗国自立国以来,便与大唐世代交好,先可汗在位时,曾派太子前往大唐,助大唐平定叛乱,如今一时糊涂,还望皇帝陛下谅解。”
“战争所带来的生灵涂炭是朕不愿见到的。”李忱正襟危坐于御座上,向使者说道,“因此,朕不愿与诸邦起干戈,但若有人起觊觎之心,图谋不轨,那么大唐也绝不姑息,凡是犯我大唐者,虽远必诛。”
在强劲的军力以及皇帝的决心之下,使者有些胆怯,他低头献上一份和书,“为表歉意,我汗特献上一千匹骏马,并请愿求娶大唐公主,以重修两国之好。”
“两国若是诚心修好,又何必用联姻来巩固。”李忱当场拒绝道,“朕这一朝,绝不会用人当做恩赏。”
“如果回鹘真有诚心,就献上龟慈与北庭吧。”李忱又道,她的眼神忽然变得十分凌厉,“如果回鹘不愿,那么朕会亲自率军取还。”
作者有话说:
下本开《美人谋》
喜欢的小可爱帮忙点个收藏,前期预收对作者菌非常重用,爱你们哟~
第245章 风定长安(十九)
元兴元年, 北唐拒绝回鹘和亲之请,并夺回龟慈与北庭,重新与回鹘建交。
经过仁宗的几年治理, 加之李忱继位后的一年, 短短四年时间,北唐的经济恢复迅速。
李忱的母族作为山东士族, 李忱继位之后,却与历代先帝一样开始打压士族。
又改变朝廷原有的恩萌制度, 宦官子弟若想要步入仕途,便只能走国子监与科举,这一改变引来了贵族阶级的不满。
士族出身的朝臣, 以及几代为官的大家族纷纷上表抗议, 然而在历代君王的打压下,以及新君的坚持之下, 士族最终败下阵来。
打压士族垄断朝政的同时,又于地方兴办书院,放开科举考试的限制, 凡士庶, 无犯罪前科者, 皆能参试。
并延续武周朝之制,开设武举, 增设殿试, 以及糊名之法,又于礼部贡院置誊录所, 专司誊录糊名。
兴元二年正旦, 皇帝率宗室、群臣, 祀太庙, 并为仁宗皇帝追加尊号,与此同时又将道宗时期所改则天顺圣皇后的谥号进行修改,遵其遗诏,将谥号改回则天大圣皇后。
李忱的更改,直接否定了父亲道宗皇帝对武皇的不满,而追认了则天皇后的地位。
皇帝的做法让诸臣感到不解,然又因对已逝之人更改谥号并不会影响朝政,百官们便也没有多说什么。
正旦过后,诸国朝贡使者尚未离京,他们留在长安,一直到正月十五的上元节。
自北唐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