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 2-6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海昏》 2-6(第14/23页)

不见了。宫人疑惑,不能不找啊,遍寻寝宫内外,却也没见着。最终在哪?在前殿的墙根处,可它已经不是一只夜壶了,只一眼,就能让人毛骨悚然,因为里面爬满了蜈蚣蝎子五毒害虫,活的、死的、碎的、烂的,挤作一团。王太傅就说了,这是养蛊,天底下最阴险歹毒的伎俩,于是把那宫人拖出去打杀了。可自那以后,王宫里的五毒邪祟一天天多起来,后宫有人突然咳血,王也眼看着一天天蔫下去。

    昌邑王说,所以父王开始大造明器?龚遂说是。那也是王国太傅的主意,他说哀王事天不诚,少行仁义,为今之计,只能用一批批器物保证自己得成金仙,才能护荫后人。哀王本来神识都涣散了,只靠些金针汤药维持,听了这些,却忽然吊起一条魂魄,召唤宫人,火急火燎地筹备起来。

    昌邑王冷冷道,他护荫后人?他的后人连见他一脸也见不着。龚遂说,那段时间,王一心所系,唯有墓宫,即便有臣子前来奏事的,他所应答也都是玉璧、棺椁、墓室之类,仿佛天底下已再无旁事。器物堆了越多,宫上聚的鸟也越多,黄昏时节,像一层乌帷上点着了火。

    可这一切,终有一天,戛然而止了。

    昌邑王说,就是父王薨的时候。龚遂却说,不是,在那之前。

    他拿起那枚玉剑璏,说,依照王国丧制,玉剑首、玉剑格、玉剑璏、玉剑珌齐备,即将合造一把完整的玉具剑,以彰显王公地位。在合造之前,宫人先将玉件呈给哀王确认。那段时日,小王爷常常在王寝门外呆立,但来往的诸般物事,都不太引起小王爷的关注,反而有时厌烦,乃至打骂、推搡宫人。但那天,王却突然把人拦下,将玉器拿到阳光下,细细端详,后来说了一句话。王还记得吗?

    昌邑王摇头,这些五岁时发生的事情,对他早已隔了一层纱。

    小王爷当时就问了一句:父王既然孤零零地走,又何必雕这子母虎呢?那么轻一句话,中间隔着那么多镶金错银的珍宝,哀王却听见了。

    昌邑王似乎明白了。他沉着声音问:龚老的意思是,那些器物,是父王自己决定不要的?龚遂说是。龚遂还说,哀王把一般的器物留着随葬,最贵重的反而秘密赏了出去。那些领了器物的大臣,哀王一个个握着他们的手,请他们照拂新王。玉剑璏塞到龚遂手里,他没有收下,可那手就跟白骨似的,直到今天,好像还刮着龚遂的手心。

    昌邑哀王刘髆薨于后元二年,武帝少子刘弗陵也在后元二年被立为太子,同岁登基。刘髆的死不是邪灵作祟,而是彻底的阴谋。在他死后,五岁小王爷狂悖放肆地长大,没被夺权谋位,一路顺遂,那都是因为有臣子在舍生忘命地操持。

    谁知道,刘贺十多年前早已忘记的一句话,原来解开了一个人的心结,却给他自己植下了深不可测的执念。

    车队到了未央宫东门的时候,其实已哭过一个时辰,声音暗哑下去,丧幡孝布也垂落下来。可在这渐渐进入尾声的氛围里,队伍前端却终于开始了饮泣,来自于那位年轻的、让人捉摸不透的王爷。而他旁边那位泪已经哭干的老臣,却一反常态,露出镇静而决绝的表情来。

    作者的话

    雷克斯

    作者

    2023-10-30

    这章应该是连载到目前写得最艰难的。主要还是因为刘贺,这个角色很怪,很离地,却是这部作品的心脏。希望有朋友能分享一下对这个角色的观感。 另一方面却是因为知识有限,这里写到长安的郭、城、宫,我目前能找到的地图和资料上,都没有长安郭城的记载(外郭内城,目前看到的资料都只有城),所以关于三者的空间关系、各个迎送环节的安排等等,肯定不准确,请当作是戏言来看就好。

    第五章 玉舞人(阳篇)

    ——公元201年 · 建安六年—— 太史慈单枪匹马冲开孔北海城外重围的时候,吸引了一个叫潘四娘的女子。她姿色出众,本来是要配给管亥的,管亥就是贼首。那时候太史慈先是趁着夜色冲进城去,众贼都来不及看清,只有潘四娘看到是个红棕色的马屁股在面前一晃而过,上面的骑士没带头盔,后脑勺的发辫像火树般炸开。过两天,就看见还是同一位骑士每天从北海城里出来,也不靠近贼寨,也不缩在城脚,就在离两边距离都差不多的空地上练箭。箭靶也是他自己扛出来的,高矮、胖瘦,都跟一成年人相若,被他挟在腋下轻轻松松带出,放在地上时,却像重锤落地,一砸一个坑。等箭靶放好、弓箭齐备,他就往远处退,一开始就退百步。后来慢慢变成两百步、三百步。到三百步的时候,箭几乎已经是对天发射了,在空中画一条巨大的弧线,然后深深落进箭靶头上,再也拔不出来,只能拿刀子把箭尾斫掉。他也不仅带一只箭靶了,每次出城时身后多牵两匹马,每匹身上再缚一个,等三只箭靶的头和心都插满,再无落箭的缝隙,他便引马回城,左右也不到一个时辰。 那群贼是青州黄巾军,虽然“大贤良师”已经倒了,可很多杀过人舔过血的百姓已经回不去从前的日子,便还在黄巾旗帜下蜂屯蚁聚。所以围攻的贼群里什么人都有,只是仗着人多,真懂射箭的也没几个。初时还有些人围观,又惊又惧,觉得神技非凡;过不几天,也就躺着没人管了。只有潘四娘还盯着。所以等他突然有一天快马加鞭冲出重围的时候,潘四娘把黄巾一扯掉,便追随他跑掉了。 这潘四娘后来请刘基吃酒的时候,已经同太史慈生下了第一个娃,用一只手环在怀里,另一只手给他们张罗上菜倒酒的事。除了刘基,桌上还有近二十位将校士卒。有人喊潘四娘好生歇息,被她一拍脑门,说是以前当黄巾的时候,她能管好小一百人的伙食起居,你们才几个人,算个逑。她生了娃和没生过一样,依然风姿绰约,于是有人叫彩,有人起哄,有人故意驳她。 刘基不是第一次出来和将校们喝私酒,只是觉得他们比平常…

    ——公元 201 年 · 建安六年——

    太史慈单枪匹马冲开孔北海城外重围的时候,吸引了一个叫潘四娘的女子。她姿色出众,本来是要配给管亥的,管亥就是贼首。那时候太史慈先是趁着夜色冲进城去,众贼都来不及看清,只有潘四娘看到是个红棕色的马屁股在面前一晃而过,上面的骑士没带头盔,后脑勺的发辫像火树般炸开。过两天,就看见还是同一位骑士每天从北海城里出来,也不靠近贼寨,也不缩在城脚,就在离两边距离都差不多的空地上练箭。箭靶也是他自己扛出来的,高矮、胖瘦,都跟一成年人相若,被他挟在腋下轻轻松松带出,放在地上时,却像重锤落地,一砸一个坑。等箭靶放好、弓箭齐备,他就往远处退,一开始就退百步。后来慢慢变成两百步、三百步。到三百步的时候,箭几乎已经是对天发射了,在空中画一条巨大的弧线,然后深深落进箭靶头上,再也拔不出来,只能拿刀子把箭尾斫掉。他也不仅带一只箭靶了,每次出城时身后多牵两匹马,每匹身上再缚一个,等三只箭靶的头和心都插满,再无落箭的缝隙,他便引马回城,左右也不到一个时辰。

    那群贼是青州黄巾军,虽然“大贤良师”已经倒了,可很多杀过人舔过血的百姓已经回不去从前的日子,便还在黄巾旗帜下蜂屯蚁聚。所以围攻的贼群里什么人都有,只是仗着人多,真懂射箭的也没几个。初时还有些人围观,又惊又惧,觉得神技非凡;过不几天,也就躺着没人管了。只有潘四娘还盯着。所以等他突然有一天快马加鞭冲出重围的时候,潘四娘把黄巾一扯掉,便追随他跑掉了。

    这潘四娘后来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