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手: 20-30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执手》 20-30(第13/22页)


    钟鸿川却摆手笑了:“我没你想得那么伟大。”

    似是感慨,又似是缅怀,钟鸿川和那条路隔湖相望,淡声说:“做医生这辈子,我没想过别的,唯一希望的就是,配得上作为顾景芝的亲学生。”

    俞锐目光微动。

    他原本躬身坐着,双肘随意地搭在膝盖上,这会儿腰都直起来了,眼皮往上抬,也跟着钟鸿川,远远地望过去。

    医大沿湖的杏林苍翠茂盛,教学楼标志性的白墙红瓦,高高低低,便都隐没在这成片的绿意之中。

    顾景芝——

    那是何等明亮耀眼的人物,他不仅将毕生精力全都奉献给了医学事业,辞世后又将遗体捐献给医大,连最后的骨灰都种在了医大杏林之下。

    因为生性低调,去世后甚至留下遗愿,不许追悼,不许刻碑立传,离开时化作孑然一捧黄土,却依旧不让透露自己最后的踪迹。

    即便是家人也从不清楚,到底哪棵树下埋葬着这位老人。

    很久以前,他曾经问过顾翌安,为什么顾景芝会这么要求,顾翌安说,也许是因为他并不想留下自己的名字。

    “如果有幸,能被人记住的话,我想爷爷他宁愿被人记得的,始终是他对医学的那份赤诚和热爱。”

    也正因如此,毫无踪迹可循的顾景芝,最终还是将墓碑竖在了后辈学子的心中。

    所以,无论是杏林路,亦或是杏林苑,皆取自杏林春满,风骨长青之意。

    同时,为了感怀顾景芝生平对医大和八院的付出,医大也将校园沿湖的主干道命名为景芝路。

    想到这里,想到钟鸿川所说的话,俞锐很难不动容。

    有些人毕生坚守,

    还有些人至死热爱。

    而这份风骨,便是从顾景芝身上,一代代延续下来的。

    所以,即便早已去世多年,即便属于那个时代的传奇渐渐不再被人提起,可对于绝大部分医大学子而言,依旧能在听到顾景芝这三个字的时候肃然起敬。

    没再说话,钟鸿川始终望着湖对面,除去病中虚弱,他的脸上只剩下平静。

    沉默了许久,久到日落西山,夜色渐晚。

    钟鸿川才又开口:“我完成了这辈子最重要的使命,可以了无遗憾地去见老师,去见钟烨的母亲了。”

    “不仅如此,俞锐,”他转头对着俞锐笑了笑,笑容里带着满足,也带着安详,“你还给了我一段健康平静的时间,让我有机会重新当一回合格的父亲。”

    作者有话要说:

    这章是我最喜欢的一小节。

    我真的很喜欢这个故事里的老人,尤其是全文不出场但始终无处不在的顾景芝。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爷爷,才会有后来朗月清风般的顾翌安。

    从顾景芝到周远清钟鸿川,再到俞锐顾翌安,有传承更有坚守。

    刚好遇上教师节,感觉这章发得刚刚好,嘻嘻,感谢阅读的小伙伴(#^.^#)

    第27章 冰点

    大早上,侯亮亮敲开办公室门来找俞锐签字,刚进来他就发现,他偶像正对着办公桌上一大袋东西发呆。

    袋子里装的是治疗腱鞘炎的中药贴,是俞锐前几天拜托苏晏找中医院的老教授拿的,本来是想给顾翌安的。

    俞锐捏着眉心正头疼怎么送出去,侯亮亮进来便问:“这是什么?”

    侯亮亮凑近扒开袋子,看清药包上的字迹后,他惊讶道:“中药贴?俞哥你哪儿不舒服吗?”

    随口回了句“没有”,俞锐将袋子系好塞进桌面下方的矮柜里,问他:“找我有事?”

    侯亮亮将病历夹递上去,俞锐看两眼,一笔签完递回给他。

    临出门前,侯亮亮提醒道:“对了俞哥,放哥让我告诉你,今天是COT103的项目启动会,十点钟开始,在行政三楼大会议室,你别忘了。”

    桌面上摆着台历,今天的日期被特殊批注过了,俞锐自然不会忘。

    他视线轻瞥过去,应下一声:“知道了。”

    项目启动会是临床试验项目实施前的必经程序。除研究组成员外,院方核心管理层,申办方药企负责人,甚至药监局代表都得出席。

    COT103项目已经进展到临床Ⅲ期,可以普遍适用于大部分恶性脑胶质瘤患者。

    不过,由于前两期的临床试验国内并未同步参与,治疗效果对于国内病患而言到底如何,依旧充满了不确定性。

    为了获取最准确的治疗数据,且制定出适合国内患者的剂量方案,顾翌安和申办方最早就根据国内地域和人群特点,同步在西南、东北、南方以及北方好几家大型三甲医院组建了Ⅲ期试验点。

    事实上,八院的进度是遥遥落后的,其他几个试验点都已经基本完成受试者筛选,这边才刚把研究组搭建起来。

    因此,这段时间研究组的大会小会不断,顾翌安作为项目PI忙得脚不沾地,不仅要远程处理外省几个试验点反馈过来的问题,还得追赶八院这边落后别人的工作。

    启动会只是序章,作为脑瘤组的负责人,俞锐紧接着就得配合肿瘤内科,迅速从上万名恶性脑瘤患者中筛选出合格的受试者。

    临床Ⅲ期项目对受试者数量需求更高,且入组标准严格。

    从年龄到性别,从病灶特点、病理特征再到影像报告,包括预计生存期以及个人意愿,所有病患都得经过研究组成员逐一讨论通过才能最终入组。

    前前后后忙碌了两周,这项工作才算是基本完成。

    最后一场讨论会后,俞锐先是坐在会议室里没走,等其他人都散得差不多了,只剩下顾翌安和曹俊,他才带上自己早早准备好的文件,缓缓起身过去。

    “翌哥,曹教授,”俞锐从文件夹里拿出一份病历资料,“我想问一下,这位病人有没有机会加入COT103项目。”

    顾翌安没接,他左右两边摞着一堆病历资料,手上还翻着厚厚地一本,视线都没抬起来过:“刚开会的时候,为什么不拿出来讨论?”

    俞锐嘴巴动了动,一时没说话。

    哪怕最近他俩每天都在一起开会工作,但俩人之间的相处可以说是陡转直下,关系几乎降到冰点。

    俞锐握着资料,手还悬在半空。

    一个埋头没打算伸手接,另一个僵着胳膊不出声,可也没打算将手撤回去。

    曹俊见状连忙打圆场,接过来拿在手上:“也没事,我先看一眼吧,反正人选不也还没最终确认嘛。”

    俞锐这才将手收回,冲曹俊道了声“谢谢”。

    两周内看了成千上万份病历,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早已经背得滚瓜烂熟,只消扫一眼,便能判断行或不行。

    但俞锐既然单独拿出来,曹俊不明来意,多少还是加了份仔细和小心。

    他来回翻着CT报告,还有病人的血检生化结果,入院以来的病程记录,最后实在忍不住皱起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