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回古代搞刑侦: 220-240

推荐阅读: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穿回古代搞刑侦》 220-240(第17/44页)


    中州的消息早就派人传回京城,哥舒琎尧虽前几日刚到京城,可京城针对那些官员的清洗和处罚早在两个月前,伯景郁在永安城依律斩首四百多官员时就已经开启了。

    哥舒琎尧回京,是去处理颜家的事情,清理颜槐序为首的颜家党羽。

    而今这些奏折里,多数是关于处理参与中州案的一些官员的事情。

    “竟然还有人敢替他们上书求情,是嫌活得太久,还是脖子太痒。”伯景郁将奏折扔到一旁,继续看下一份。

    他手里这些奏折都是精简过后的,更像是从故事里提炼出来的大纲,是快捷版本的,缺失了很多细节,给他整理奏折的是自己人,都是可信的,即便没有细节表达的意思也很清楚。

    伯景郁顺手把奏折递给了庭渊。

    庭渊震惊:“给我干嘛?”

    伯景郁说:“给你看看我们京城的官员都是什么货色。”

    庭渊推拒:“我不要,我不看,我不想知道。”

    “看吧,只是奏折而已,你总得知道京城这些官员都是什么鬼,这样往后遇到事情,你才能游刃有余地处理。”

    “我不涉及官场。”庭渊依旧拒绝。

    伯景郁道:“没有让你涉及官场,但这些人你提前了解一下没有坏处,朝堂上的事情你知道多一些,将来若真到了那一步,你也不至于什么都不清楚,你跟着我做的这些事情,就不可能不涉及朝堂,进不进官场是一回事,知不知道是另一回事。”

    伯景郁把看完的奏折都推给庭渊,“听话。”

    庭渊在心里叹了一声,拿过奏折开始看。

    第一个奏折上面写的事情就很离谱了,也不知道伯景郁是怎么心平气和面不改色地看完的。

    攻击新政,反对新政,弹劾官员,搬出祖制,联合上书,带头跪在宫门外逼君上退步放弃新政推行。

    庭渊问伯景郁:“你们推行的新政到底是什么?”

    伯景郁道:“很多,比如废除官员三代族亲不纳税,秀才往上不纳税,取消官员三代族亲的年俸,这些人一年到头不纳税就不说了,享受官学优质教学资源,每年逢年过节按人口给他们发俸禄补助,年俸虽然每个人不多,但一年算下来发出去的钱财也不是一笔小数目,在官学读书,笔墨纸砚学费全免,都由官学承担,这些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三代族亲算下来,一般三代以内就会再出朝廷命官,等于朝廷不仅给官员发俸禄,还要承担养他们族人,族人做生意也好,种地也罢,都不交税,如此一来很多地方的官员就以此来购买农民的土地,成为地主,农民给他们耕种,他们分给农民粮食,无地农民耕种纳税不收税,这些地主由于是官员的族亲,也不用纳税,随着西府土地大开发,不少外州的人集中到西府购买土地,时间一长这些土地不用纳税,长此以往无论是对民生还是对国库都不好。”

    “虽说中州是胜国的粮仓,可真正产粮食的也就只有西府这么一个地方,西府的土地不能被这些地主抢占,而其他各州的农民的土地也不能被这些地主抢占,牵涉官员族亲的利益也就是牵扯到了他们本人的利益,如此一来,自然要上书弹劾那些支持新政的官员,也要搬出祖制来压制新政。”

    庭渊听到这些算是听明白了,“官学几乎是朝廷亏钱,因为资源集中在他们手里,这些人的孩子上学不用给钱,官学一年到头也吸引不到多少富贵子弟读书,变相的将来考取功名的也还是这些官员的子弟,如此一来,等于是一人考取功名,全家端上了铁饭碗。”

    伯景郁点头:“以前胜国人口少,资源多,这样弊端小,问题不严重。可这短短三十年里,人口翻了接近七倍,还在增长,如果再不予以制裁,那时候阶级会更明显,话语权掌握在极少数人的手里,就不单单是威胁到皇权稳固,还可能威胁到百姓民生。”

    “粮食是国之根本,我们绝不可能让他们垄断粮食!”

    第229章 你闭嘴吧

    “好在历代君王脑子都清醒,从女君开始就没有封王的制度,这么多年下来,朝廷顶多奖赏银两,土地,宅邸,却从不随意封王,都是赐名入庙。”

    庭渊道:“没有异姓王爷,如此权势都掌握在皇权手中。”

    伯景郁点头:“对,女君在位的时候就说了,切不可扶持多个政权,自上至下,必须是一体政权。所以如今朝廷虽然分了很多派别,但权力始终是掌握在我们的手里。”

    “怪不得朝廷给的俸禄不算高,还是有这么多人挤破脑袋也要考取功名。”这下庭渊算是明白了。

    之前还觉得朝廷给的俸禄不高,单看好像是挺多的,但政策是官员离家上任,一旦考取了功名举家搬迁,又不能带走族亲,也就是自己一家老小,少的一家四五口人,多的一家十来口人。

    按照胜国百姓人均六两银子的收入,像闻人政这种年俸七十石的官员,如果一家有十口人,平均到每人头上七石的粮食,但人活在世不可能只吃粮食,要穿衣服,要置办东西,还有人情世故,若是再养几个仆人,人均算下来和普通百姓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伯景郁这么一说他算是明白了,这些官员考取功名,家人不用纳税,孩子上学免费,而且是三代有效,如果子孙后代突然暴富,像他庭家一年输入一万多两银子,能够减免的税收那可就非常可观。

    庭家也算是个土财主,有大量的农田和耕地,因为家里没有当官的,一年税收差不多要一千两的银子。

    粮税西府税二成,其他地方土地贫瘠一亩产一石粮,都是税一,不足一石不税粮。

    还可以服徭役帮官家种田,服一日徭役减免三成税收,服三日就可以全免。

    胜国最富的那批人几乎都在西府,这里有超过三成的人口。

    庭家在居安县是有名的富户,可他们那点钱放在西府一抓一大把。居安县能进中州富庶排名前十是因为有矿产,官矿纳税罢了,和当地老百姓整体的收入挂钩不大,也就是能有点盈余的水平,远比不上西府百姓的生活水平。

    如伯景郁所说,真的放任这些官员的家眷肆意地在西府随便买田地做地主,国库迟早要完。

    呼延南音家的工会虽然管控了西府超过六分之一的田产,但他们家是老老实实纳税的,只是管理田产从中抽成,却没想过要把老百姓的田产据为己有,从而规避纳税。

    一旦废除了这些官员家属不纳税的政策,国库还不知道要充盈多少,买卖都要交税,他们往后再想做生意,没了这样的红利,生意可就不好做了。

    庭渊说:“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你们要推行新政,确实是有难度。”

    如今胜国实行的纳税制度,是农民按照拥有的土地亩,数精确到收成再进行上税,没有地就不纳税。

    纳税的田一旦变少,国家税收难免地就要降低。

    “这个压力可不小。”

    伯景郁点头:“胜国的人口增长实在是太快了,有些事情真的要趁着我们现在年轻,老一辈都还在支撑,新一辈也正好顶上来的时候做,若现在我们不做,再过十年,我父亲和舅父身体都不行了,朝中舅父和父亲扶持起来的臣子也该退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