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文中的路人甲: 160-180

推荐阅读: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年代文中的路人甲》 160-180(第19/29页)

不激动。

    “这事我知道,你们也别抱太多希望。”看着激动的许诚,以及脸上隐藏不住期盼的朱静和姜雨,况叶在心中叹了口气,稍稍的劝说了一下。

    这个消息,他其实在上个月就知道了。

    从今年开始,在上山下乡满两年的知青中推荐招收工人,这个政策在上个月就有相关的报道了。

    这个政策,带来的影响,况叶在知道的第一时间就能推测到。

    但他却不怎么看好这件事,通过推荐招收工人,这件事本身就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

    推荐,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中有太多的操作空间。而想回城的知青那么多,为了这个推荐的名额又会产生多少事端。

    想到这,他就想起在原本的时代,流传下来的知青回城的故事。

    政策伊始,名额必然不多,而能够分到各个公社的也必然很少,甚至一两年才可能一个。

    毕竟城里的工作岗位本来就少,一旦出现最先有机会的事城市居民,留给下乡的知青只能是少数。

    而之所以从今年开始在知青中招收工人,况叶根据看到的报道,大致理出来一条线索。

    十年动荡时期,很多生产生活找到破坏,国家的一些生产计划被迫停滞。

    他现在所在的省也也一样,原本计划的三线在前几年因为一些政治斗争被迫停滞。

    不过在六九年的最后一个月,省革委的核心小组重组,造反派的两名领头被排除在核心领导层之外。

    随后省内的时局就稳定了不少。

    就在这个时候,关于三线建设的计划,去年四月开办的一场会议,让其重新的启动。

    随着计划的启动,相关的工作岗位也需要人。

    有了新增的岗位,还有一件事,促使在知青中招工的政策发布。

    知青下乡从五几年的时候就有了,简修文他们那一批,以及况叶和陈繁仪他们这一批,再到周光旭他们以及去年的知青。

    如今下乡的知青已经是一个不小的群体,相关的问题也出现了不少。

    去年六月开始,省上还组织了访问小组,开展了对全省知青的访问工作。

    其他省也进行这相关的工作。

    访问结束后,相关的会议是展开一轮又一轮,为的就是解决知青这个群体存在的一些问题。

    开始招工就是缓和这些问题的一个办法。

    第174章

    不过就算一些生产计划开始复苏, 产生的工作岗位,能够分给知青的也不会很多。

    这个时代一个工作机会,所代表的东西可不是后世可以比拟的。

    知青这一群体,比起其它想要竞争这些岗位的群体, 就显得体量非常的小。

    “况叶哥, 我知道推荐名额肯定没那么好拿, 但它是一个回城的希望, 怎么也得努力去争取。”许诚笑着回道。

    希望不大这件事, 许诚和朱静、姜雨三人心中其实有些眉目,但不到最后他们是不会放弃的。

    “你们心底有数就好。”见许诚几人的表情, 况叶知道他现在说再多,也不能打消几人的念头,也就没在多劝。

    九大队的知青目前有六人,他、陈繁仪、以及周光旭四人,其实现在符合这一政策标准的只有两人。

    他六三年秋下乡, 到现在已经七年有余;陈繁仪64年春下乡,到现在已经六年有余。

    而周光旭和许诚他们,六九年三月初下乡,要到今年三月初才满两年。

    他没有争取推荐名额的打算,毕竟他要是愿意, 在云芝草那件事的时候就有机会。

    陈繁仪应该也不打算参与,她下乡六年多,九大队的医疗站基本上是她撑起来的, 这些年也一直没表露过想回城的想法。

    剩下的四名知青,周光旭在这里有牵挂, 也走不开;剩下的许诚三人,虽然有想法, 但目前还不够资格。

    许诚三人现在的想法,况叶劝不住,也不打算多劝。这事只有他们真正经历过,才会真正的感受到其中的困难。

    “况叶哥,你就不想回城?”况叶这样的态度,让许诚三人有些疑惑。

    插队的生活,和城里的生活对比,其中的差距不是一点半点。他们下乡这一年多,回城的想法非常的强烈。这个想法也不止是他们有,其他的知青也都一样。

    但九大队的两个老知青,似乎没有这方面的想法。

    “想,但推荐名额这件事就算了。”况叶先是点头,再摇头。

    回城当然也是想的,不过他知道后面大致的走向,知道知青下乡这事终究会成为历史,所以没有那么急迫罢了。

    十年动荡时期,人和事都太混乱,他回城不一定是一件好事,而在九大队生活也不是一件坏事。

    “这样啊,要是错过了推荐招工,想要回城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许诚表情有些纠结说道。

    况叶不争取推荐名额这件事,对许诚他们来说是一件好事,但他们受况叶照顾不少,又想劝说一番。

    “以后还有机会。”

    见状,况叶笑着开口道。这个机会虽然还要等到七七年,但却是最为公平的机会。

    “嗯,肯定会有机会的。”许诚点头,他相信除了推荐招工,一定还有机会的。

    这个时候他们这一批知青还没在农村待多久,回城这事都还抱着希望,所以相信着还有机会。

    关于推荐招工这事,况叶和许诚他们之后没有再多聊,而是闲聊起最近的事,领口粮的队伍也在闲谈间不断的前进。

    随着队伍的前进,也最终轮到了许诚四人。他们的口粮有多少,排在他们后面的况叶自然也知晓了。

    下乡的生活虽然辛苦,但许诚四人也不是偷奸耍滑的人,每天上工也都不缺席。

    除了最开始的时候因为不适应,所得的工分不怎么样,后面适应了地里的农活,到还是干的有模有样。

    七零年更是他们下乡的第二年,地里的农活就更加的熟悉了,所以这一年四人所得工分还算不错。

    虽然还是赶不上一些队员,但也处在中等的水平,分到的口粮也不用队里给补齐基础口粮,反而比起三百六十斤的基础口粮要多不少。

    其中最多的是周光旭,他虽然看着比较文气,但工分的确是四人中最高的;其次是许诚,他毕竟体力上要优于姜雨和朱静;接着就是姜雨,最后是朱静。

    四人领完口粮,就轮到况叶。

    而他这次领到的口粮却是比不上四人,也就堪堪三百六十斤,基本上保证了一年的基础口粮。

    七零年,况叶应下赤脚医生培训班的授课工作,差不多有五个月的时间没有上工,这一年的工分就自然挣得少。

    上工所获得工分,他计算了一番,只有一千二百六十多分。这样的总公分,在整个九大队来说是属于垫底的那一部分。

    一年一千二百多工分,按照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