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女帝,从招聘诸葛亮开始》 130-140(第3/21页)
捉到这个词,眉头紧紧锁起,“他们当真如此大胆?”
“陛下,千真万确!”丞相秦正明叩首道,“老臣收到一些地方官密报,松阳县确已推行此政。周边州县……已有不少刁民蠢蠢欲动,甚至有人举家逃往松阳!此风绝不可长!若任其蔓延,动摇的是我大靖朝的根基啊!”
此言一出,连皇帝的脸色都变得无比凝重。他们可以轻视一群土匪,但不能轻视一套能吸引百姓、与他们争夺统治根基的政策。
“根基?就凭他们?”王尚书却依然嘴硬,或者说,他必须嘴硬,否则他举荐失察、兵部支援不力的责任就更大,“陛下!这是危言耸听!一群乌合之众,侥幸胜了一场,就忘了自己几斤几两!均田免赋?笑话!没有世家大族支持,没有赋税收入,他们拿什么养军?拿什么维持?不过是饮鸩止渴,迟早内乱!依臣之见,卢志云之败,败在轻敌,败在无能!我朝廷天威浩荡,只需再遣一员良将,统率重兵,以泰山压顶之势,必能将松阳小丑碾为齑粉!”
“重兵?王尚书说得轻巧!”户部尚书立刻跳了出来,脸色发苦,“陛下,国库空虚,您是最清楚的!去年黄河水患,今年开春又遇大旱,各地请求减免赋税、拨发赈灾粮款的奏疏堆积如山!为了筹措卢志云这三万大军的开拔粮饷,户部已经是左支右绌,甚至提前征收了三个州府的秋税!如今又要集结更大规模的军队?这钱粮从何而来?难道要再加征赋税吗?陛下,民力已竭,再加征,恐怕……恐怕未等松阳逆匪剿灭,其他地方就要烽烟四起了!”他几乎是哭着喊出这番话的。
“钱粮钱粮!你就知道哭穷!”王尚书怒道,“剿灭叛匪,关乎社稷存亡,便是砸锅卖铁,也要凑出来!”
“砸锅卖铁?王尚书好大的口气!你来当这个家试试!”户部尚书反唇相讥。
“好了!都给朕闭嘴!”皇帝被吵得头痛欲裂,猛地一拍御案。争吵声戛然而止。
他疲惫地坐回龙椅,揉着突突直跳的太阳穴。一边是必须剿灭的、已然成气候的叛匪和奇耻大辱,一边是捉襟见肘的国库和可能引发的更大动荡。
他感到身下的龙椅是如此的冰冷,为什么当初看着的时候不觉得呢?
一直冷眼旁观的丞相秦正明,此刻缓缓开口:“陛下,王尚书与户部尚书所言,皆有其理。松阳逆匪,确已成心腹之患,不可不除。然,户部之忧,亦非虚言。老臣以为,或可……双管齐下。”
“哦?丞相有何高见?”皇帝看向自己最倚重的丞相。
“一方面,”丞相慢条斯理地说道,“陛下可下旨,严令周边州县加紧戒备,
封锁通往松阳县的一切道路,特别是盐铁粮帛,绝不允许一粒米、一尺布流入贼境。同时,可令各地细作加紧探查贼巢虚实,尤其是那报纸之源,若能捣毁,必能重创其蛊惑人心之能。”
他顿了顿,观察了一下皇帝的神色,继续道:“另一方面,陛下可着手遴选将才,调拨京营及各地堪战之兵,筹备下一次征剿。粮饷之事,老臣以为,或可仿效旧例,号召天下忠义士绅、豪商巨贾,捐输助饷,许诺事后按功行赏,或给予盐引、爵位等褒奖。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
这是要发动民间富户出血了。众臣心中明了,这固然能缓解一部分压力,但操作起来,必然又是层层盘剥,最终负担还是会转嫁到普通百姓头上。
“那卢志云投敌之事,又当如何?”皇帝追问,“难道就任由他逍遥法外,甚至助纣为虐?”
“陛下,卢志云父母老迈,其宗族仍在故里。”丞相秦正明眼中闪过一丝冷光,“可立即下旨,将其父母宗族尽数下狱,严查其通敌嫌疑。同时,昭告天下,历数卢志云叛国罪状,将其定为十恶不赦之奸逆。如此一来,既可泄天下之愤,亦可警示他人。”
皇帝沉吟着,这似乎是目前最稳妥的方案了。
然而,就在他准备开口之时,一个清朗却又带着几分倨傲的声音从文官队列中传出:
“陛下,臣以为,丞相之策,虽是老成持重,却未免过于兴师动众,劳民伤财了。”
众人循声望去,说话的却是新晋的礼部侍郎。年纪不大,口气却大。
“侍郎有何高见?”皇帝挑眉。
侍郎出班,躬身一礼,姿态优雅:“陛下,想那松阳县,不过一隅之地,贼众即便裹挟流民,又能有多少?五万?十万?顶天了!卢志云之败,败于己身无能,中了诡计,非战之罪,更非贼寇真有滔天之能。若因一县之乱,便如临大敌,四处调兵,甚至要号召捐输,岂非让四夷番邦看了笑话?显得我朝无人,惧怕了这群草寇不成?”
他话语中的轻蔑之意,比王尚书更甚几分。
“那依你之见,该当如何?”丞相秦正明冷冷问道,他对这个幸进之徒素无好感。
侍郎微微一笑,成竹在胸:“陛下,臣听闻,那松阳贼首之中,亦有如杜甫这般,曾是读书人。那个诸葛亮,想必也读过几句圣贤书。他们作乱,或因一时困顿,或因仕途不顺,铤而走险。如今他们虽侥幸胜了一场,但心中必然惶恐!毕竟,与整个天下为敌,岂是易事?陛下乃真命天子,天下共主,若此时能施以天恩,予以招安,许以高官厚禄……”
“招安?”
皇帝猛地打断他,声音陡然拔高,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愤怒,“你让朕去招安一群反贼?一群让朕损兵折将、颜面扫地的逆匪?还要许以高官厚禄?你这简直是……荒唐透顶!”
“陛下息怒!”侍郎似乎早料到皇帝的反应,不慌不忙地解释道,“此招安,非真招安,乃缓兵之计也,亦可称为离间惑敌之策。”
他上前一步,侃侃而谈:“陛下可派一能言善辩之士,持圣旨前往松阳。明面上,许那姜戈一个节度使,许那诸葛亮一个太守,甚至许那杜甫一个翰林待诏!陛下试想,这群贼寇骤然得势,内部岂是铁板一块?骤然见到朝廷许以如此厚禄,几人能不心动?几人能不起疑?那姜戈或许还想顽抗,那诸葛亮难道就不想光宗耀祖?那杜甫难道就真甘心一辈子背负反贼之名?”
“封官许愿,必能使贼寇内部互相猜忌,心生间隙。此其一。”
侍郎越说越自信,“其二,使者前往,亦可窥探贼巢虚实,摸清其布防、粮草、人心向背,为我大军日后进剿提供情报。其三,此举可彰显陛下宽仁圣德,怀柔远人,不仅能暂时稳住贼寇,更能迷惑天下人,堵住那些说朝廷逼反良民的悠悠众口。待其放松警惕,内部生乱,我大军突然压境,岂非事半功倍?届时,是剿是抚,还不是陛下您一句话的事?”
侍郎的话,带着强烈的诱惑力。尤其是“缓兵之计”“离间惑敌”“窥探虚实”这几个词,让刚刚经历惨败、内心既愤怒又有些忐忑的皇帝,不由得心动起来。是啊,如果能用一纸空文就换来敌人内乱和喘息之机,何乐而不为?
这似乎比丞相那稳妥却耗资巨大的方案,更显得高明巧妙。
“荒谬!荒唐!”
白达海却气得浑身发抖,指着侍郎骂道,“此乃误国之论!高侍郎!你对那群贼寇一无所知!他们绝非贪图富贵之辈!那姜戈提出均田免赋,那诸葛亮自比管乐,其志岂在一官半职?你此举,非但不能离间他们,反而会让他们看清朝廷的虚弱和无可奈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