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帝,从招聘诸葛亮开始: 130-140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女帝,从招聘诸葛亮开始》 130-140(第2/21页)

大柱紧紧握住周世安的手:“今日之事,万万不可对外人言。”

    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周世安点头:“老夫明白。大柱,你也小心。”

    然而王大柱离开后,周世安却久久不能入睡。他重新展开那份《民启录》,反复阅读。作为一名读书人,他比王大柱更能理解这些文字背后的深远意义。

    这不仅仅是关于减租减赋,而是关乎整个世道的变革。

    第二天起,周世安发现自己的私塾里悄悄多了一些陌生的面孔。他们都是附近村庄的农民,借口送孩子上学,实则想向周先生打听那纸上的事情。

    周世安小心谨慎,只在确认对方可信后,才会悄悄拿出抄录的内容。

    有一天晚上,七八个村民聚集在周世安家中。油灯如豆,映照着一张张饱经风霜而又充满期盼的脸。周世安为他们朗读《民启录》上的内容,并解答他们的问题。

    “周先生,这么说松阳县真的会把地分给百姓?”一个中年农民问道,他手上的老茧厚得几乎拿不住周世安递给他的报纸。

    “报纸上是这么写的。”周世安指着报纸上的相关报道。

    “那我们这里也能这样吗?”另一个年轻人急切地问。

    周世安沉默片刻,缓缓道:“报纸上说,要天下响应。若是无人响应,松阳县也难以成事。”

    屋内陷入沉默,只听得见油灯燃烧的噼啪声和屋外蟋蟀的鸣叫。

    “要是有人带头,我第一个跟着干!”突然,王大柱站了起来,声音虽低却坚定,“我受够了李老爷的盘剥,受够了官府的欺压!就算失败,也不过是个死,反正这么活着跟死了也没什么两样!”

    他的话仿佛打开了闸门,村民们纷纷表达类似的意愿。这个时候周世安才发现一向沉默的村民,心中竟然有如此大的愤怒。

    那晚之后,周世安开始更加系统地收集和传播《民启录》的内容。他甚至冒险保存了每一期报纸,将其藏在私塾的地板下。

    有时,他会在课堂上适当引入报纸上的内容。当他讲解苛政猛于虎时,会引用报纸上的具体案例;当他讲授历史更迭时,会探讨民心向背与天命改易的关系。那些年幼的学童或许不能完全理解,但思想的种子已经播下。

    临河村的地主李老爷发现今年的租子特别难收。农民们依然恭敬,但眼神中少了往日的畏惧,多了几分难以言说的坚定。他听说有些地方已经发生了抗租事件,不禁感到一丝不安。

    一天,李老爷在村里撞见王大柱,故意挑衅道:“大柱啊,听说你在打听松阳叛军的事情?那可是杀头的罪过!”

    王大柱停下手中的活计,抬头直视李老爷:“老爷,我只知道人要吃饭,孩子要活命。至于什么是叛军,什么不是,老百姓心里有杆秤。”

    李老爷被王大柱的目光看得心里发毛,嘟囔着走开了。

    一纸风行,天下响应。

    大殿内,金砖遍地,光可鉴人,映照

    着两侧屏息垂首的朱紫公卿。御座之上,年轻的天子脸色铁青,攥着八百里加急军报的手指因过度用力而骨节发白。

    静,死一般的寂静。

    唯有殿外风吹过檐角铁马的叮当声,清晰得刺耳。

    “三万人……”

    皇帝的声音干涩沙哑,像是从喉咙里硬挤出来的,打破了这令人窒息的沉默,“整整三万禁军精锐!还有……卢志云!”他猛地抬起头,目光如淬毒的刀子,扫过大殿内的每一位大臣,“谁能告诉朕!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卢志云世受国恩,朕将剿贼重任托付于他,他竟敢……竟敢投敌!奇耻大辱!朕的颜面,朝廷的威严,都被他丢尽了!”

    他越说越怒,最后几乎是在咆哮,猛地将那份染着汗渍和尘土的军报狠狠摔在御案之上!卷轴撞击木案,发出“啪”的一声脆响,惊得所有大臣浑身一颤,齐刷刷地跪伏在地。

    “陛下息怒!保重龙体啊!”

    老臣们惶恐地劝慰着,声音在空旷的大殿里显得虚弱无力。

    “息怒?你们让朕如何息怒!”

    皇帝猛地站起身,胸膛剧烈起伏,明黄色的龙袍因激动而微微颤抖,“松阳县!弹丸之地!一群泥腿子,一个不知从哪个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姜戈!就凭他们,竟然全歼了朕的三万大军,还让朕的统兵大将临阵倒戈!这简直是旷古未闻的笑话!朕的脸,都被你们丢光了!”他的手指几乎要点到跪在最前面的几位重臣鼻尖上。

    “陛下!”丞相秦正明硬着头皮抬起头,他是朝中沉浮数十年的老臣,虽惊不乱,声音保持着惯有的沉稳,“卢志云丧师辱国,投敌叛变,罪不容诛!当立刻褫夺其所有官爵,将其在京家眷下狱,明正典刑,以儆效尤!当务之急,是议定如何应对松阳乱局,绝不可使逆贼之势蔓延。”

    “家眷?若想到家眷,怎么可能还会投降?!”

    兵部王尚书尖声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推诿,“陛下,卢志云此人向来桀骜,目中无人,当初臣就以为他并非剿贼的合适人选……”

    “王尚书此言差矣!”吴山冷哼一声,他掌兵权多年,声若洪钟,“卢志云投敌固然罪该万死,但王尚书莫非忘了,当初举荐他挂帅的,正是你力排众议!如今出了事,就想一推了之吗?”

    王尚书脸一红,梗着脖子反驳:“举荐之时,谁又能料到他会如此不堪?况且,军械粮草调度,哪一样不是我兵部竭力筹措?三万人,武装齐备,粮草充足,就算是一万头猪,让那帮乱民抓,三天也抓不完!如何就落到全军覆没、主帅投敌的地步?这其中定然有蹊跷!莫非是卢志云早已暗通贼寇,故意为之?”

    “蹊跷?哪里来的蹊跷!”一个苍老却清朗的声音响起,众人看去,却是平日很少在朝堂上发声的老臣白达海。他须发皆白,眼神却锐利如鹰,“军报上写得明明白白!卢志云轻敌冒进,急于求成,一头扎入贼寇设下的伏击圈。贼寇利用地利,以水攻、火攻破我大军阵型!更兼……更兼那姜戈、诸葛亮等人,用兵狡诈异常,绝非寻常流寇!卢志云兵败被围,突围无望,这才贪生怕死,屈膝投敌!依老臣看,非但卢志云有罪,我朝廷上下,从始至终,都小觑了这股敌人!”

    白达海的话像一块石头投入死水,激起层层涟漪。朝堂上顿时响起一片嗡嗡的议论声。

    “你未免太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王尚书不屑道,“水攻?火攻?不过是些山野村夫的小把戏!卢志云无能,才会中计!我朝大军,堂堂正正之师,岂会真的惧怕这些?”

    “小把戏?”白达海猛地提高声音,因为激动,花白的胡须微微颤抖,“王尚书!就是这些小把戏,葬送了三万精锐!就是这些小把戏,让卢志云宁可背负千古骂名也要投降!军报在此,白纸黑字!你还要自欺欺人到几时?松阳县那群人,绝非普通的饥民作乱!那个姜戈,能练兵,能造利器,能得民心!那个诸葛亮,排兵布阵,诡计多端!还有那个杜甫,听说在那里搞什么报纸,蛊惑人心!他们占据一县之地,却政令畅通,百姓归附,甚至……甚至开始均田免赋,收买人心!这已经不是一般的匪患了,这是心腹大患!”

    “均田免赋?”皇帝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