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帝,从招聘诸葛亮开始: 120-130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女帝,从招聘诸葛亮开始》 120-130(第16/20页)

 他率领的队伍正在演练高速冲锋与迂回包抄。战士们伏在马背上,人马合一,动作流畅得令人窒息。霍去病甚至玩起了花样,时而镫里藏身,避过模拟的箭矢,时而骤然站立于飞驰的马背上张弓搭箭,引得周遭一片震天喝彩。

    他瞥见卢志云,扬鞭长笑,那笑容恣意张扬,充满了绝对的自信和力量碾压的快意。

    这……这是何等骑术?!人

    马皆披轻甲,速度却如此恐怖!

    朝廷的骑兵若与之对冲,恐怕一个照面便会被冲得七零八落!

    西侧,气氛却截然不同,肃杀得如同极北之地。

    一座简易将台上,白起如同冰冷的雕像般矗立,他并未着全甲,只是一身玄色劲装,但那股尸山血海中淬炼出的煞气,却比任何铠甲都更令人胆寒。他下方,是如山如林的步兵方阵。

    “刺!”

    “杀!”

    随着白起偶尔吐出的一两个冰冷短促的音节,整个方阵的长矛如同毒蛇出洞,齐刷刷地刺出,带起一片令人牙酸的破风声!阵型变幻,时而如巨龟磐守,时而如百鸟朝凤,严谨得没有一丝多余的动作。

    一名士兵因紧张慢了半拍,白起冰冷的目光立刻扫过,那士兵顿时面如土色,如同被猛虎盯上的羔羊,只能疯狂突刺刺。

    更让他愕然的是在校场一角,一群穿着粗布短打的青壮年,也在尉迟敬德和秦叔宝的带领下进行操练。尉迟敬德声如洪钟,亲自示范如何发力刺出手中长矛,动作刚猛无俦,秦叔宝则沉稳地指导着盾牌格挡的技巧,步伐稳健,滴水不漏。

    这些民兵的动作虽不如正规军悍勇,却也章法严谨,眼神专注。

    “诸葛……先生,”卢志云忍不住开口,声音干涩,“为何要训练这些百姓?”要知道这些百姓原本可都是些流民。

    诸葛亮羽扇轻摇,淡然一笑:“卢将军,保家卫国,岂分军民?农闲操练,匪来可御,战时可援。姜县令常言,唯有让百姓自身强健,懂得守护家园,才是真正的长治久安。而非将身家性命,全然托付于远在千里、甚至可能欺压他们的王师。”

    恰在此时,后勤兵推着木桶送来早餐。

    浓郁的肉香瞬间弥漫开来!

    卢志云眼睁睁看着那些刚结束操练、满头大汗的士兵们井然有序地排队,每人领到了一大碗稠厚的肉粥和两个白面馒头,甚至还有咸菜!他们蹲在地上,吃得狼吞虎咽,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力量感。

    “肉……肉粥?!白面馒头?!”他想起自己麾下士卒那掺着沙石的糙米,那清可见底的所谓肉汤,一股难以言喻的酸楚和愤怒涌上心头。

    朝廷拨下的粮饷……到底进了谁的肚子?!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士卒们卖命,总得让他们吃饱,才有力气操练,有力气杀敌。”诸葛亮的声音适时响起,风轻云淡,却

    像一记重锤砸在卢志云心上。

    “将军,请随我去工坊一观。”

    卢志云只觉得胸口那股郁结之气又被诸葛亮这轻飘飘的一句话撞得翻腾起来。是啊,粮饷,粮饷!这二字如千钧重担,压得他这主管后勤的将领几乎喘不过气。

    数十万大军的肚皮,岂是儿戏?

    他张了张嘴,想诉苦,想说明府库艰难,但看着诸葛亮那双仿佛能洞悉一切的眼睛,话又咽了回去,只是沉重地点了点头,默默跟在那袭素色葛衣之后。

    他原以为丞相要带他去粮仓或是账房,却不料七拐八绕,来到了军营边缘一处戒备森严、却闻不到半点烟火气的工坊。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奇特的、混合了植物腐烂和清水洗涤过的微涩气息,并非预想中的金属锻打或皮革硝制味道。

    工坊内异常忙碌,却并非人声鼎沸。士兵们——或者说,更像是工匠的士兵——井然有序地分成数堆,围绕着一些卢志云从未见过的池子、石臼和水槽劳作。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侧空地上堆积如山的“原料”。

    那并非谷物或草料,而是剥了皮的树皮(主要是楮树皮)、破旧的麻布头、甚至还有用烂了的渔网。几个赤膊的壮汉正喊着号子,将这些材料投入巨大的石臼中,另有人操纵着利用水力驱动的木槌,笨重而有力地反复捶打。“哐……哐……”的沉闷声响富有节奏,将那些坚韧的纤维砸散、砸烂。

    “此乃挫、捣之法,”诸葛亮的声音在一旁平静地解释,“去其筋骨,方成绵柔。”

    被打烂的原料随后被转移到一排巨大的陶缸或石砌的池子中,浸泡在浑浊的石灰水里,散发着淡淡的碱味。

    “浸泡蒸煮,以去其杂质、脱其油脂,使之纯净。”诸葛亮用羽扇指了指几个正小心控制灶火添柴的士卒。

    卢志云看到,经过蒸煮后的混合物被捞起,转移到旁边的清水池中反复漂洗,直到颜色发白。

    然后,最令他惊奇的环节出现了。

    一个巨大的水槽旁,一名工匠模样的士卒深吸一口气,将一個布满细密竹帘的木框猛地插入乳白色的浆液中,手腕极其熟练地一摇、一晃、一抬。当他提起木框时,一层薄薄的、均匀的湿浆便神奇地附着在帘子上,水从缝隙哗哗流走,留下一层显而易见的纤维薄片。

    “此乃抄纸,成败关键,尽在这一摇一晃之间,力求厚薄均匀。”诸葛亮的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赏。

    那层湿漉漉的“薄片”被小心地揭下,一层层叠放在一块木板上,叠起厚厚一摞后,上方压上重石,挤出残余水分。最后,半干的纸坯被一张张揭开,贴在烧得微温的夹墙上。

    “烘烤片刻,即可成形。”

    卢志云怔怔地看着那墙上逐渐由湿变干、由深变浅,最终成为一张张微黄平整的纸张。有士卒将烘好的纸揭下,裁切整齐,摞成一叠。他下意识地伸手摸了摸,质地虽略显粗糙,却柔韧耐用。

    “这……这是?”卢志云的声音有些干涩,他隐约猜到了,却不敢相信。

    “纸。”

    诸葛亮微微一笑,“以此纸书写军令、调配粮草、记录账目、传递文书,其速远胜简牍,其量轻便无比,所耗不过些微朽木、破布、石灰,以及些许人力。一纸命令,半日可达前沿,一本账册,可载一月之需。省下的抄录时间,节省的运送人力,卢将军,可能换算成多少粮草?可能让多少士卒,省下力气去操练,而非肩扛手抬那些沉重的竹简?”

    他羽扇轻摇,指向那源源不断产出的纸张:“粮草之道,不仅在粟米,亦在效率。信息通畅,调度精准,本身便是无形的粮草。让士卒吃饱固然重要,让他们为之拼杀的体系高效运转,同样是在喂饱这场战争。”

    卢志云望着那在工匠手中诞生的洁白(相对而言比较白),又看向诸葛亮那深邃平静的眼眸,只觉得刚才那记重锤化作了醍醐灌顶,整个人都清明起来。

    造纸……印刷……他们不仅在打造利刃,更在传播思想!

    午膳被安排在诸葛亮简洁的营帐里。饭菜依旧简单:一荤一素一汤,米饭管够。席间,诸葛亮状似无意地提起:“工坊工匠、军中士卒,乃至昨日俘获的伤兵,伙食皆按定例供给,不得克扣。姜县令言,欲让人效死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