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金手指是看广告: 135-140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三国]金手指是看广告》 135-140(第12/16页)


    其余宗室,梁王刘弥、陈王刘宠、沛王刘曜等汉室宗亲同样开始进入中央,被委以辅政之任。

    而他们的封地,陈国、沛国、梁国,恰好拱卫睢阳,使得睢阳的战略地位更为稳固。

    刘虞,被天子任为太傅,同时复任宗正,掌管宗室事务。

    随着这些重量级人物的到来,睢阳,这座梁国都城,名正言顺地成为了天子的行都。

    朝会废弛已久,国不可一日无朝,新的朝会随即重新组建。

    朝堂之上,百官肃立,少年天子端坐。

    原来的朝臣的官职几乎没有变动,王允仍任司徒,马日磾、卢植、朱儁等也各司其职。

    御座之侧,圣人太师身姿挺拔,气度从容。太师为百官之首,统御朝政。

    而太师重权在握,从不独斷专行。遇到争议,他会耐心倾听各方观点,然后以理服人,让众臣心服口服。这种谦和而有力的风格,让他的威望空前高涨。

    圣人太师掌权,却不骄纵,恩威并施。有功者赏,有过者罚,一切按律而行。

    在这些大臣、宗亲眼中,天子年幼,天下震荡,圣人天降,正是天子身边的定海神针。

    他们看到的圣人,不是一个野心家,而是一个真正为国为民光风霁月的贤者。

    随着朝会重组,政令和秩序逐渐恢复,睢阳,这座巨城,人望空前。

    因为睢阳的城墙之前在拓展时,内部预留了足够空间,谢均利用子系统功能在空地上规划新的街道,大规模建造屋舍,确保城中百姓,人人都能有住的地方,免受流离之苦。

    睢阳的东市,繁华似锦,四方货物汇聚,珍奇异宝琳琅满目,商贾往来,络绎不绝。

    而在文化教育方面,谢均除了是朝堂的首臣,也是草堂的首师。

    草堂,是圣人降临之地,此时更是天下学子心目中的圣地。谢均与荀爽、郑玄、公孙延等大儒,于草堂讲学,培育着一届又一届的优秀学子。

    梁园文会雅集未有断绝,吸引着天下学子慕名而来。他们吟诗作赋,辩论学问,激扬文字,指点江山。

    以在梁园的诗壁留下作品,为天下学子的毕生追求。

    朝廷安定,政通人和,政令和秩序,以睢阳为中心,开始向外辐射。

    由于朝廷安定,徐州刺史陶谦、北海相孔融、琅邪国相阴德、东海国相刘馗、彭城国相汲廉、沛相袁忠等人,开始向睢阳派来使者,呈上各自的表文,纳贡称臣,表示愿意听从朝廷号令。

    当然,繁华之下,仍有暗流涌动。

    南边袁术派来间谍,这些人混迹在商贾、工匠之中,试图刺探情报,制造混乱。

    北边,曹操的细作也不断潜入,企图离间君臣,动摇民心。

    但谢均早有防备,他早于睢阳城中建立了严密的情报网络,线人遍布各行各业,消息灵通。那些间谍细作往往刚一露头就被抓获,根本无法打入内部。

    梁国初步稳定下来,谢均完全应付得过来,谢乔随即召回了梁汾、阎忠、毛玠等人。毕竟比起朝堂上的人才济济,她更缺人才。

    同时,谢乔根据原世界的记忆,给了谢均一份汉末三国人才大名单,文武皆有。名单上详细列出了每个人的姓名、籍贯、特长,以及目前可能的所在地。

    谢均按图索骥,派人带着厚礼和诚意,奔赴天下四方,只为寻访贤才,为国选士。

    对于那些年纪尚小的未来巨星,策略是迁徙培养,迁入睢阳。

    比如只有十二岁的少年诸葛亮,其父诸葛珪早逝,他与叔父诸葛玄相依为命,生活颇为清苦。太师使者找到他们,许以高官厚禄,将诸葛玄请入朝中任职,顺理成章地将聪慧过人的诸葛亮安置在草堂,与其他少年才俊一同学习。

    此时的丞相,与天子刘协同龄,入学草堂后,作为同窗,皆是圣人的学生。

    还有十岁的陆逊,也被从江东寻来,一同在草堂受教。

    这些未来的英杰,此时都在圣人门下,彼此之间,浑然不知,在另一个时空,对方日后将扮演何等重要角色,甚至成为生死之敌。

    对于那些已经崭露头角、在其他势力任职的人才,谢均的策略則是以德感之,以利诱之。太师使者带着丰厚的礼物和真诚的邀请,四处游说。

    有些人被打动,欣然前来。比如原本在袁绍麾下的田丰,因不满袁绍刚愎自用,听闻圣人贤德,便辞官前来投奔。

    有些人犹豫不决,观望等待。

    还有些人忠于旧主,婉言谢绝。

    但无论如何,睢阳求贤若渴的名声已经传遍天下。

    而让谢乔颇感意外的,在梁国的官场上,她早些年在睢阳提拔的一些故吏,不知道谢均将她逐出睢阳,是他们二人唱的一出苦肉计的,竟然生出“异心”。

    睢阳城,秋夜微凉,一处僻静的官邸后院。

    酒过三巡,菜已半凉。

    十几位官吏围坐一席,他们都是谢乔当年在睢阳时,从行伍、从市井、从寒门中一手提拔起来的故吏。

    如今在谢均治下,虽也各司其职,官位稳固,俸禄优厚,但心底深处,却总萦绕着一股难以言说的怅惘与憋闷。

    “唉,如今太师虽然仁德,朝堂安稳,万民归心,这本是天大的好事。但余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户曹的一位中年官吏李谦叹息道,端起酒杯一饮而尽,眼中满是惆怅。

    “少了什么?李兄,你说少了什么!”另一位年轻些的年轻郎官王越激动地说,眼中闪烁着怀念的光芒,“少了当年大司马的那股锐气!大司马敢把天捅个窟窿,再亲手补上!大司马革故鼎新,不以资历,只看才干。我等能有今日,全赖大司马知遇之恩!”

    “不错,”另一人,曾在军中担任过军候的张武也感慨附和,“大司马,乃是真正奇女子。她起于微末,于黄巾乱中立下不世之功,更是身向虎穴,诛杀国贼董卓,此等胆魄,

    胜过天下须眉儿郎!真英雄也!”

    他们口中的大司马,正是被太师逐出睢阳,贬去西凉的谢乔。

    她人虽已不在睢阳,但她留下的烙印,如同烈火灼过草原,即便春风吹又生,即使标簽从中作梗,那深刻的痕迹也断然无法抹去。

    “可是,”席间,一个声音怯怯地响起,“大司马草菅人命,杀伐太重……”

    “你懂个屁!”王越闻言勃然大怒,激动地拍桌而起,“那叫杀伐果断!乱世用重典,否则何以立军?何以平乱?若是人人都优柔寡断,天下何时能定?”

    说话那人被他吼得面红耳赤,噤若寒蝉,不敢再言。

    众人纷纷点头,气氛一时热烈起来。

    他们怀念的,正是谢乔身上那股不容置疑的权威,那种以结果为导向、摧枯拉朽的执行力。

    在太师的“文治”之下,一切都显得那么正确,那么温和,却也那么……缓慢。

    一项政令的推行,需要经过满朝文武的反复商议,需要引经据典,需要照顾各方情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