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好时节》 70-80(第6/19页)
因此,无论赵廷晗是自己生还是过继儿子,那都要六七年后方能送到京城做质子。
而梁王府并非只有赵廷晗这一个男丁,还有赵廷暄。
赵廷晗的儿子尚不知在何处,赵廷暄这个亲弟弟却已经十六岁!
大雍立朝之后,虽然都是由世子世孙做质子,但也有过叔叔代替侄子做人质的先例。
两代之前,北燕王继位后一直无子,连生几个女儿,无奈之下,只能由北燕王的亲弟弟进京为质,那位公子在京城做了十年质子,北燕王好不容易得了一个儿子,可是小侄儿年纪太小,无奈之下,叔叔又替侄子在京城住了五年,五年之后,叔叔已经三十多岁,方能回到北燕。
可是也该他倒霉,他回到北燕不过三年,北燕王便死了,年方八岁的小世子回来继位,成为新的北燕王。
小北燕王只有八岁,没有亲兄弟,于是这做质子的名额再次落到叔叔头上。
好在叔叔在京城做质子时没有闲着,生了三个儿子,便在这三个儿子当中挑选了一个去京城做了质子。
因为有了这个先例,所以现在永嘉帝让赵廷暄进京为质,毫无争议。
但是聂氏却已经晕死过去。
她一直都和乔贵妃通信,难道是她写得太含蓄,乔贵妃没能领会她的意思,没有替赵廷暄在圣上面前美言?
聂氏回忆她给乔贵妃写的每一封信,越回忆越后悔,为了儿子,她写得露骨一点又如何?
也怪那乔珍珠,不通文墨,太过粗鄙,竟然看不出字里行间中的深意。
聂氏一病不起,这一次是真的病了,不是装的。
然而就在此时,乔贵妃的信又到了。
在这封信里,乔贵妃看似无意,讲起了北燕王叔为侄儿为质的往事。
看着看着,聂氏的眼睛亮了。
在此之前,她并不知道这段发生在一百年前的往事。
却原来,那位八岁的小王爷继位不久,便染上天花,一命呜呼!
他没有嫡亲兄弟,又未成亲,于是这王位便落到了叔叔头上。
那位做了整整十五年质子的叔叔,在他三十一岁时,继承了侄儿的王位,成为北燕之主。
现在的北燕王一脉,都是他的子孙。
第74章 前有荷塘后有竹林(两章合一)
聂氏病了一场,赵廷暄因要侍疾,可以暂缓进京。
就当所有人都以为聂氏至少要病上一年半载时,她却像是打了鸡血一样,病好了!
九月末,寒意袭来,红消翠减,满目凋零,梁王胞弟赵廷暄踏上了进京之路。
赵廷晗继承王位,以及赵廷暄去做质子的消息,几乎同时传到吴地。
赵时晴先是欣喜,再是担忧。
欣喜的是大哥终于继承王位了,他们这些日子的辛苦没有白费。
担忧的是她去过京城,她亲眼目睹身为质子过的是什么日子,二哥自幼长在绮罗丛中,蹭破油皮都是一件大事,这样的二哥,身处京城那样的虎狼窝里该如何自保,但愿聂氏这次不要糊涂,派些没用的东西跟着二哥一起进京。
不愧是被聂氏视为妖精的人,赵时晴全都猜对了,聂氏还真如她担心的这样,把赵廷晗和赵云暖安排的人,以这样那样的理由全都替换了,换上了她所谓的心腹。
赵云暖原本挑选了四名王府暗卫,这四人跟随父王多年,不但武艺超群,而且忠诚可靠。
另外,赵云暖还出面,说服了已经准备荣休养老的史先生陪同赵廷暄一起进京。
史先生曾是父王的幕僚,是看着他们姐弟长大的。
得知这五人与自己一起进京,赵廷暄没有异议,毕竟从他记事起,这五人便已经在父王身边了,父王用过的人,当然靠得住。
然而去了一趟遂宁宫,赵廷暄便郁郁寡欢,母妃说他太傻了,这五个人虽然跟过父王,可是现在他们早已投靠新主,眼里心里都是大哥赵廷晗,哪里会把他放在眼里。
自古在家里便有奴大欺主一说,更何况还是京城?
考虑了整整一晚,赵廷暄终于鼓足勇气找到赵云暖:“姐,我,我听说史,史先生,身体一直不太好,京城寒冷,他,他,他”
从小一起长大的一母同胞,赵廷暄一张嘴,赵云暖便猜到他要说什么,心中涌起一阵失望:“你不想让史先生去京城?”
赵廷暄面红耳赤,额头渗出一层薄汗:“不是,我不是那个意思,我们要为史先生着想,他年事已高,身体又不好,离乡背井终归不太好吧”
赵廷暄的声音越来越小,到了后面就只有他自己才能听到。
赵云暖声音冷冷:“这是母妃和你说的?”
赵廷暄连忙解释:“母妃没说,这都是我自己的想法,姐,你误解母妃了,我们都是母妃的亲生骨肉,她都是为我们着想。”
瞬间,赵云暖什么也不想说了。
她强忍着把赵廷暄轰出去的冲动,说道:“陈非四人呢?若是你不想要,也可以换掉。”
“要,要,我没有别的意思,我就是觉得让他们离乡背井不太好”
赵云暖眼中闪过一抹嘲讽,赵廷暄说的是“他们”,这个“他们”当然不会是专指史先生一人。
“换人吧,他们四人的家眷都在梁都,谁不想一家团圆呢。”
话外音,谁想跟着去当人质啊。
赵廷暄忙说不会换,可是到了临行的前一天,还是给这四人每家送了一份厚礼,把这四个人换了下来。
这样一来,跟随赵廷暄进京的人里,便都是一直跟在他身边的人了,文有他现在的夫子和两名清客,他原本的两名伴读都是梁都的官宦子弟,他要去京城为质的消息传来,这两名伴读就被家里接回去了,于是聂氏便快马加鞭给娘家送信,让娘家挑选了两名聂家子弟,做为赵廷暄的伴读送往京城。
除了这两名聂家子弟,聂氏还请了聂家三房的二老爷和那两名伴读一起进京。
聂二老爷是秀才,赵廷暄一无封号二无官职,按制不能豢秀才以上功名者为幕,再说,聂二老爷是聂氏的堂弟,如果赵廷暄是梁世子,舅舅给他做幕僚无可厚非,可是赵廷暄只是白身,让聂二老爷做幕僚,肯定会惹人非议。
因此,聂二老爷此番进京,他的身份并非幕僚,而是赵廷暄的长辈,一位不放心外甥的好舅舅。
至于侍卫,按规制不能超过十人,毕竟京城的梁王府里也有侍卫。
赵廷暄换掉赵云暖拨给他的四个人,便带上他自己原有的十名侍卫,可是聂氏不放心,又以随从的身份,把自己的四名陪房塞到进京的队伍之中。
赵廷暄是第一次离开梁地,他从未去过京城,虽然知道为质不易,可是面对即将展开的新生活,赵廷暄还是难掩激动。
一路之上,他每到一地都想出去走走看看,看看这不同于梁地的风土人情,可是不到十日,新鲜劲一过,赵廷暄便觉得索然无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