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生活日常: 100-110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古代生活日常》 100-110(第10/12页)

力,才会如此年幼却被全族人信任。

    既然辛月便是辛家能拍板的人,杨管家便直接和辛月说明了来意。

    原来是知晓辛家能产绸布后,正好试图开辟新收入渠道的古氏便想着两家能不能合作一番。

    辛家虽有蚕种,也成功的建好了桑园、蚕所、丝坊,也织出了不错的成品布料,那玄紫绸如今在潍县十分风行,且因为胡家绸布庄在府城也有生意渠道的缘故,不少府城人也都开始追捧起这新出的布料。

    但古氏作为一个多年管理家业的人,眼光老辣的发现了辛氏的短板,辛氏宗族太小了,人少地也少,便是杨家交出了大半的土地,剩下的土地也是辛氏的好多倍。

    杨家的土地种粮食收益锐减,古氏便想着不如改种更值钱的经济作物,本来考虑是种棉花还是甜菜,如今便考虑改种桑树。

    毕竟种棉花和甜菜还需要考虑建造配套的织布或是榨糖的商业作坊,可种桑园,只用把桑叶卖给辛家就行。

    听了杨管家转述杨家老夫人古氏的来意,辛月有些惊讶,经历了那几家傲慢的试图强买蚕种的世家作风,杨家竟然不试图染指辛氏的蚕种,只想着做配套产业与辛氏合作共利共赢。

    辛月对杨家的观感本就不错,现在一下子拉到了更高,世家与世家真的是不一样的。

    杨管家笑着说:“辛氏能得到蚕种,是辛氏的幸运,也是我们潍县、永安府,乃至贺州的幸运,有了蚕种,大家都能参与到这一行业中来,我们杨家实在是不曾有过经商经验,所以便想往农业种植方面参与,我们老夫人说辛氏人少,若要把这事业做大,这繁育蚕种之事辛氏族人都不大够用吧,我们杨氏的土地改做桑园,对我们两家乃是双赢的事。”

    辛月听了杨管家这番话,脑子突然一阵嗡嗡声,终于知道自己忽略了什么。

    杨老夫人说得没错,辛氏太小了,这蚕种本来能带给整个贺州极大的改变。

    原本贺州的经济产业只有茶,茶这东西本就不是所有人都要喝的必需品,且九州哪州没有自己的茶种。

    虽贺州的茶名气更大些,但许多人更认本地的茶顺口,所以贺州在九州之中一直属于不上不下的地位,说富有吧,远远比不上江州、湖州,说贫困吧,又比赢州、盛州两处靠着边境的偏远之地好上许多。

    可有了蚕种,若能大力发展纺织业,受惠的将是整个贺州,辛月想起现代一个纺织厂都能养活一个区,这还是全国各地都是竞争对手的环境下,而如今她们只有一个江州做对手。

    辛月懊恼的想,自己竟然比不上杨老夫人一个后宅妇人思维开放,白读了几年的市场经济学。

    就像杨老夫人说的,辛氏这么小,人口这么少,要护着蚕种不外流,必然只能用自家的族人来育蚕养蚕,若不把种桑、纺织这些上下游生态交出去,辛氏的商行永远别想走出潍县去,按着先前计算的,如果辛氏族人不来一个人口大爆炸,顶了天也就做成一个江州中等规模的蚕所、丝坊来。

    简直是白瞎了上天送的这些蚕种,暴殄天物。

    辛月坦然承认自己的失误,对杨管家说:“多谢杨老夫人的提点,辛月受益匪浅,劳杨管家替我同杨老夫人带个话,等我同商行股东商议过后,亲自上门寻杨老夫人商谈合作之事。”

    杨管家见辛月说得十分诚恳,笑着应下,留下一份杨氏的名贴说:“我回去交待好门房,辛小姐拿着这份名帖,随时可登门,杨家扫榻以待。”

    辛月亲自把杨管家送出门去,转身后去寻在书房闭门苦读的辛长平。

    辛长平没有提前去京城,似杨家的杨怀德和杨继学都是在中举之后多年苦读,已经有了把握,才提前去京城好参加各种文会搏一搏文名。

    辛长平放下科举好几年,今年才再次捡起来,没有时间浪费在文会上,再说了,他本就不是什么才华横溢的风流才子,写文章还能瞧,作诗只会贻笑大方,便决定留在家里安心读书备考,等过完春节,再往京城去也不迟。

    平日里若无大事,家里人都不会来打扰辛长平,听到女儿在外敲门求见,辛长平便知道定是有重要的事情发生,便起身开门让女儿进来说话。

    听到女儿转述了杨家来寻求合作一事,见到女儿脸上懊恼的神情,辛长平沉思了一会儿后笑着宽慰女儿道:“月娘你这般年幼,想不到那么周全乃是正常的,爹爹比你多活了这么些年,不也没有想到吗?”

    第109章

    辛月心里知道自己并不年幼,只不过是如今这个年幼女童的身份让大家对她多了许多宽容罢了。

    不过辛长平这话说得很对,本就没人能事事想得周全。

    更何况她原来也不过是个刚工作没几年的普通人,虽然在校园里学了许多商业知识,但也只是纸上谈兵,从没真的运用过。

    如今不过仗着外表是个几岁的女童,才天天被人夸天生聪慧,其实辛月知道自己并不是真正的天才,眼界也并没有比旁人多出许多。

    她不能真的被大家不明所以的吹捧吹高了心气,在经商这条路上,她其实是个初出茅庐的小菜鸟,需要学习的还有许多许多。

    辛长平见女儿垂目沉思,笑着拍着女儿的肩膀说道:“既然如今在杨老夫人的提醒下发现了问题,咱们及时改正便是,经一事长一智,爹爹相信以月娘的聪慧,日后会成长得更加厉害的。”

    辛月点头,心里有了些新的想法,只是还没想周全,便先不提。

    杨家派人来了没两天,褚家跟着也来了人到辛家拜访,来人是褚家商行的管事还有辛长平

    的好友褚亮。

    褚亮此次亦是中了举人,只是名次比好友要靠后许多,排在第五十五名,也就比吊车尾强那么一点。

    他爹的意思是让他若有心继续考科举,便寻个大儒拜师求学,随着师父安心苦读些年。

    若想当官就现在开始候缺,如今因着湖州贬斥了许多官员,许多官员都挪动升迁了,底层的官职空出来许多。

    原先举人候缺能做上个县主簿就不错了,现在倒是有机会捡漏做个贫困县的县令,反正他们褚家有钱,又不需要褚亮去当官刮地皮,穷县对他来说没什么妨碍,而且越穷的地方越容易出政绩。

    褚亮知道他爹说得很有道理,可是一个学舍的三人,杨继学早就去京城备考了,辛长平这回名次高,也准备明年去京城一搏,他难免心里痒痒啊。

    便在家磨了几日,好不容易说服他爹答应他明年和辛长平一块儿去京城赶考,见见世面,等考完了了解自己的水平了,再决定是以举人之身候缺,还是再苦读些年。

    褚家改农为商许多年了,除了皇家给的盐、糖、铁的经营权,别的生意他们商行也是做的。

    一听说辛氏悄悄的养了蚕织成了布,杨家想的是把自家的土地改成桑园,别的世家想的是从辛家弄到蚕种,褚家是商人思维,江州的丝绸那可是硬通货,只有江州产丝绸,除江州之外的其余八个州都只能上江州买丝绸,江州人可傲气了。

    他们贺州茶闻名天下,可茶商也要主动把自家的茶运到其他州府去兜售,毕竟哪儿都有当地的茶,人家不喝贺州茶喝本地茶也没什么不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