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和离前怀着身孕被流放了》 80-90(第12/17页)
苏琯璋知道她在想些什么,“不必担心,白隼十分警觉,少有人能够察觉到它。”
且淮招县的消息通讯渠道早已被苏家人掌控,一旦有人发现白隼的存在,意图伤害它,或者将消息泄露出去,便会被暗卫们提前一步阻止。
“林家暗卫是自己人,所以他才能安然无恙地在淮招县待了两个月。”
苏琯璋说道,“我想,若他再不上门,想必父亲、三哥他们也会忍不住去找他的。”
既然得知林太傅生前最后一封书信是在暗卫手中,宣文晟和苏家人哪里能够继续忍着?
前半个月是因为他们不知情,后面一个半月,已经是他们忍耐的最长期限。
他们知道暗卫是定要见到本人才会交出书信,但如今情况特殊,想必他们也是颇费了一番功夫才让暗卫愿意将书信交给白隼。
“还有一名暗卫在外,他藏得很深。”
苏琯璋说着自己的推测,“外祖父给你我的书信万一落到了旁人手中,那名暗卫便不会再露面,直接离开淮招县。”
“想必他会等到我们的亲笔回信,才会将外祖父保留了多年的证据交出来。”
暗卫连宣文晟都防备至此,想必并不知道他的身份,且严格执行林太傅生前的命令。
宣槿妤点点头,听到岚姐儿“哦哦哦”地叫起来,知道她饿了,便让苏琯璋将她抱起来。
她给孩子喂着奶,怜惜地摸了摸她的小脑袋。
岚姐儿百日之后他们就给她剃了胎发,如今一个月过去,长出来的头发不再扎手,摸着毛绒绒的,十分舒服。
“外祖父为何会将证据交给你?”宣槿妤理好衣襟,忽然想到这个问题,“你早就猜出三哥哥的身份,是外祖父给了你提示?”
苏琯璋给岚姐儿拍嗝的动作依旧不变,“关系顺序不对。”他说。
第88章 第88章若有必要,逼三哥一把……
将摆手踢脚的岚姐儿放回床上躺着,苏琯璋坐回床边,和宣槿妤对视,“槿妤,我是先猜出三哥的身份不对,外祖父看出来了,才给了我提示。”
宣槿妤惊讶极了。
她先前竟不曾想到问他这个问题,又想起当时他跟自己说三哥哥决定夺位时,二人的谈话,她心情便复杂起来。
“你可真能藏事。”她说,语气说不上讽刺,但十分平淡。
三年,他将事情藏在心里三年,连她这个枕边人一点都没察觉到一点不对劲来。
是自己太过迟钝么?
不,是这个男人太过寡言,情绪又淡,旁人休想从他眼里、面上窥出半点端倪来。
苏琯璋小心翼翼地看着她,他理亏。
三哥身世之事,事关重大,他不敢透露情有可原。
但同样是三年,他藏着情意却对她缄默以待,看着她在这段感情里患得患失。
心意相通之后,他每次想起这件事,便深觉自己罪无可恕。
“槿妤,是我的错。”苏琯璋态度十分认真,“我不会再瞒着你了。”
宣槿妤俯身去逗岚姐儿,没搭理他。
岚姐儿被娘亲逗弄得“哈哈哈”“啊啊啊”地大笑,和乱叫,小身子翻了几次,胡乱地扑腾着,将整齐的被褥弄得乱糟糟的。
苏琯璋摸了摸鼻子,“你不是问我外祖父为何会将证据交给我么?”他试图引起妻子的注意。
宣槿妤继续逗孩子,心神却分出了大半。
她的表情变化躲不过苏琯璋的眼睛,他松了口气,还理他就好。
“不只是因为我知道真相。”
他抓住岚姐儿踹在他腿上的胖脚丫子,在她脚底轻轻地挠了挠,痒得她在床上吱哇乱叫,连着翻了几次身,都没能躲开他的手。
苏琯璋松开岚姐儿的小脚,目光落在宣槿妤脸上,“还因为,我是外祖父留给宣家和林家的最后一道屏障。”
此话一出,宣槿妤眼睫就是一颤,终于正眼看向他。
她终于明白,为什么外祖父会主动登上苏国公府的门,原来不只是为了
她的姻缘而已。
还为了他们宣家和林家今后的命运。
她不必去问外祖父为何会觉得他可以当那道屏障,她在相信他能力这件事上,从未有过质疑。
想清楚这些,她的心绪很乱,不知道该说什么。
想问他,他们的婚姻是否是一场交易。可他当初已经坦白,便是外祖父没有主动登门,他也会求得父母亲上门提亲。
想问他,他娶了她,却要担负两个家族的命运,会不会后悔。可他分明没有丝毫怨言。
若在宣文晟身世曝光之前,苏琯璋和她说这些,她定是以为他在和自己开玩笑。
毕竟,是苏家先比宣家、林家先遭遇了危机,且还险些灭族。
但宣文晟的身世曝光了,她才明白,这些年里娘家和外家,原都是行走在悬崖边上。只要一着不慎,便会粉身碎骨。
岚姐儿见娘亲没有再逗她,朝她伸出小手,“啊啊啊”地叫起来,想让娘亲抱她。
宣槿妤回过神,将女儿从床上抱起,亲了亲她柔软滑嫩的小脸儿。
岚姐儿满足地躺在娘亲怀里,小脑袋在她手臂上转了转,朝苏琯璋吐了两个泡泡。
苏琯璋握住她的小手。
“你忽然弃武从文,是外祖父要求的?”宣槿妤终于能够问出这个问题来。
在两家下定之后,苏琯璋迎娶她之前,他便辞了身上的军职。放着好好的将军不当,转头去领了大理寺少卿的职位。
以前她以为是外祖父为了她的幸福,不愿她有个随时可能丧命疆场的夫君,才逼迫他留在京中的。
如今看来,恐怕真相不止如此。
她丝毫不怀疑外祖父对她的疼爱之心,也没有为自己的姻缘中掺杂了官场的思量而不满。她只是疑惑,单纯地感到不解。
苏琯璋将她和女儿一起揽入怀中,“是,我从文,是外祖父劝说的。”
世人皆知,苏家幼子苏琯璋武学造诣不输他那天资过人的世子大哥苏琯煜;但少有人知道,苏琯璋在文学、智谋方面更是出色。
苏琯璋从文是林太傅极力劝说的,除了当时在场的苏声,世人谁也不知道,包括宣槿妤的双亲、和苏琯璋的母亲许玉娘。
林太傅认为,苏家不缺武将,但是大盛缺少内阁之才。
苏声和苏琯璋其实也留意到了京中新帝不明的态度,于是便下了决定。
苏琯璋留在京中,入大理寺。
这样,他和苏声二人,一文一武皆留在盛京城朝堂上,给苏家人多布了一道暗线。
只待新帝有任何动作,他们都能及时做出反应,且有支持的朝臣。
事实证明,他们的决定没有错。
苏二叔失踪一事传出后,不仅是武官和宣家林家一系的文臣站在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