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穿越后成为明君预备役: 70-80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三国]穿越后成为明君预备役》 70-80(第11/21页)



    嗨呀,像他这么无欲无求还忠君爱民的大好人哪里找哦。

    荀小将军把他的计划顺了一遍,然后两眼亮晶晶的等待谋臣们评价,“诸位以为如何?”

    戏焕长出一口气,“将军聪慧,我等不及。”

    几位被时代所限的聪明谋臣听的一愣一愣又一愣,愣完回神后一致决定让他们小将军平时出门也多带点亲兵随身护卫。

    人怎么能机灵成这样?

    荀晔看着几个人的反应,感觉好像说明白了又好像没有说明白,“所以几位听明白了吗?刚说的计划有问题吗?”

    郭嘉抚掌而叹,“听明白了,没问题,大汉有将军这等旷世奇才实乃万民之幸。”

    荀晔:……

    听上去怪怪的,不管了,就当是在夸他。

    钟繇感慨道,“这些年京城的百姓也难得能安心生活,每当各地有战事京城的粮价就会暴涨,若能将新犁推广至别处,就算只有一郡一县也能救活不知道多少人。”

    毛玠也感慨万千,不过他的角度和钟繇不太一样,“如今的问题不是农具,而是百姓无法安心耕种。就拿南阳来说,袁术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即便百姓手中有趁手的农具能增产增收只怕也无心耕种。”

    刘晔点头,“其他地方也一样。”

    纵观整个大汉,能让百姓安稳生活的地方寥寥无几。

    以前总是说边州荒凉偏僻不宜久居,如今最能安稳居住的反而是远离中原的并州幽州。

    当然,他们颍川也不差。

    戏焕看着几位同僚的反应,若有所思的抿了口茶。

    既然都觉得他们小将军能为百姓谋得生路,那他们越过乌程侯这个豫州刺史逐渐掌控整个豫州应该没人有意见吧?

    好的,都没意见。

    乌程侯本人都没意见,其他人有意见也驳回。

    会议圆满结束,荀小将军立刻去安排他的京城之旅。

    虽然最终决定要带上吕大将军一起进京没法立刻出发,但是来犯的黄巾贼毫无斗志,带兵的贼头子被他们自己人坑死了几个,剩下的比起打仗更愿意投降,最新战报说对面的贼兵已经出现偷偷摸摸跑出来乞降的举动。

    见多识广的吕大将军没见过这场面,初出茅庐的孙家虎崽子更没见过这场面,所以这几天的战报一封接一封,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遇到什么了呢。

    ……

    汝南黄巾首领四五个,刘辟、黄邵二人手下兵力最多。

    说是兵力,其实都是快要饿死才不得不落草为寇的普通百姓。

    不知道刘辟和黄邵到底怎么想的,可能是被袁术忽悠瘸了,也可能是目光短浅不知天高地厚觉得吕布也不过如此,不管他们到底怎么想的,反正都死在了攻打颍阴城的时候。

    都没用上吕大将军的方天画戟,城头上一拨乱箭飞射而出,冲锋的小兵没死几个,两个贼头子和身边亲信齐齐阵亡。

    吕布:……

    孙策:……

    是他们射死的吗?

    孙策不太确定。

    向来冲锋在最前面的要么是精锐要么是死了主将也不会在乎的新兵,黄巾贼多是乌合之众,所以冲锋在最前面的大概率是被贼头子放弃的老弱残卒。

    不是所有将领都有胆子冲锋在前,黄巾贼要是有身先士卒的将领也不会一直都是一盘散沙。

    刘辟和黄邵带兵攻城,但是俩人都留在后方指挥,距离城墙还远的很,就这么被乱箭射死了?温侯亲自射箭也射不了那么远好吧?

    吕布非常确定,他确实射不了那么远。

    冲在最前面的贼兵都没到两百步之内,那俩贼头子更是躲的看都看不见,连看都看不见怎么射杀?

    第76章 出发去京城

    *

    何仪何曼在舞阳城外盯梢, 盯一百多里外的临颍城外的情况。

    那边刘辟和黄邵刚死,这边立刻派人去舞阳城找城里的官员谈判。

    他们汝南黄巾只在外出劫掠的时候能凑到一起,和袁术有联络的只有刘辟一个, 只要刘辟一死,他们就是身家清白的好黄巾。

    人少的话谈判有风险,现在他们还有六七万青壮劳力, 荀太守连颍川本地的黄巾都能收编, 他们汝南黄巾没怎么抢过颍川百姓肯定也能被收编。

    他们大部分都是青壮劳力, 就算不放心让他们当兵, 给他们点粮食让他们种地干苦力也行。

    以劫掠为生不能长久, 干苦力也比饱一顿饥好几顿强, 何况那些被收编的黄巾同行一天能吃三顿还月月都有肉吃。

    如果这就是失去自由的代价,他们所有人都会争着抢着失去自由。

    躲在舞阳城外的何仪何曼开始投降,临颍城外那些弄死首领后的黄巾部众更是着急,刘辟等人一死立刻就放下武器跪成一片, 把城墙上防守的兵丁看的一愣一愣的。

    没人关心留在后方指挥的刘辟等人怎么才能死在来自城墙的乱箭之下,反正人已经死了, 实在有意见的话可以去阴曹地府告状, 等他们也死了再好好掰扯。

    总之就是,双方都很满意,局势一片大好。

    所有的黄巾降卒都要种地劳改,也就是说,所有人都归典农校尉贾诩管。

    新来了那么多壮劳力, 晋升为典农校尉的贾校尉开心的很, 当天就将统计好的名册要了过去。

    种田有讲究, 先前那些手握大量良田的世家不知道研究农书就知道压榨农人,良田放到他们手上简直是暴殄天物。

    可惜前些日子只抄了那些犯事儿的大家族, 颍川这地界儿世家大族盘根错节,抄完那些犯事儿的之后回头一看剩下的更多。

    虽然现在归公的田产已经很多,但是人哪儿有嫌良田多的,就是把整个颍川郡的田产全都归公他都没意见。

    辛苦他一人,造福千万家,他贾文和就是这么舍己为人的大好官。

    何仪何曼看到前来安置他们的官员惴惴不安,不知道为什么总有点脊背发凉的感觉。

    他们打听过了,颍川的黄巾降卒待遇非常好,所以从招安到现在连一个外逃的都没有,连打探消息的弟兄传回消息后都不愿意再离开。

    都是黄巾降卒,没有意外的话他们的待遇也不会太差。

    “大哥,这位贾校尉什么来头?”何曼小声问道,“瞧着平平无奇,怎么一眼看过来我腿都软了?”

    何仪摇摇头,“先听这位校尉大人怎么说。”

    他们打探消息也只能从降卒中打探,上哪儿知道上头的官是什么来头?

    别问他,他也腿软。

    吕大将军只管打仗不管战前战后的安排,战意盎然的出门满头雾水的回去,直到新来这六七万俘虏都被安排妥当都不知道这到底算不算他的功劳。

    说算吧,他好像什么都没干。

    说不算吧,他带的兵迎的敌为什么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