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妃娘娘荣宠不衰: 120-130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贵妃娘娘荣宠不衰》 120-130(第18/36页)


    “陛下要的不是一口茶,是要大臣们对陛下低头。”

    景华琰浅浅笑了。

    相比于去年,他身上的戾气越轻,人也更随性一些。

    那是因为权利慢慢握在手心里,他在一场场的博弈中,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是的。”

    “我是新帝,又年轻,若一开始就被朝臣们压下去,那以后或许要几年十数年,都在为那一次低头而付出代价。”

    那一杯茶,是景华琰故意为之。

    他的态度清晰表现出来,他坐在龙椅上,就不容许任何人忤逆。

    大楚至他祖父时,已是君权高度集中,皇权至上,无人敢不从。

    那时所设立的一系列新政,以及部分衙门,都对先帝产生了冗赘。

    先帝并非强硬之人,他优柔寡断,文弱和善,加之母妃早亡,身体并不丰建,年少时几次三番被攻讦,险些失去太子之位。

    若非当时的定国公沈氏与先帝联姻,恭肃皇后嫁入毓庆宫成为太子妃,否则他是否能登基为帝还不一定。

    从先帝时,皇权盛极转衰。

    景华琰对自己的父亲,毫不留情批判。

    当然,这话也只对姜云冉说。

    “父皇喜欢弄权,他让朝臣们相互攻讦,相互斗争,这样他便稳坐于上,不用费力就能赢得自己想要的一切。”

    但他却忘了,这是在养蛊。

    及至景华琰登基,前朝除姚氏、梅氏等文臣,徐氏、沈氏、廖氏等武将,还有周氏等护国亲军派系,甚至宗室之中,也有不少声音。

    朝臣势大,那皇帝的声音就微乎其微。

    景华琰当太子的那些岁月里,已经清晰领教了弊端。

    所以,登基之初,他决心改革。

    所有的一切,都从一杯清茶开始。

    姜云冉有些好奇:“因为陛下坚持,所以朝臣们就妥协了?”

    景华琰摇了摇头:“自然不是。”

    “那些朝臣们,一个个精明着,绝对不肯低头的。”

    “若是立即就低头,以后如何还能拿捏我?那时我年轻,是最好控制的时候,若是等两年羽翼丰满,谁还能动我?”

    景华琰同姜云冉,从来都是实话实说。

    姜云冉笑了一下,说:“陛下,你挺坏的。”

    景华琰也跟着笑。

    他无奈喝了一口胖大海,努力咽了下去。

    “若是云冉,会如何做?”

    姜云冉想了想,先是摇头,片刻后才说:“我大概会坚持。”

    “茶水摆在那里,爱喝不喝,反对者就直接去殿外跪着,上告天庭也好,昭告天下也罢,断没有不让人喝茶的道理。”

    景华琰挑眉:“拖字诀?”

    姜云冉颔首,她想了想又说:“可能需要挺长时间的,三五月也说不定,陛下呢?”

    景华琰淡淡道:“在他们针砭时弊的第二日,早朝,朕准备了几十杯茶,敬爱卿们匡扶国祚,忠心不二。”

    姜云冉:……

    真笋啊。

    皇帝亲自敬茶,喝不喝?

    这一敬,皇帝已经给了他们台阶。

    他可以敬,不能让。

    不喝岂不是藐视皇权?

    这喝的不是茶,是退步。

    姜云冉眨了一下眼睛:“喝了吗?”

    景华琰挑眉笑了,身上帝王之气消散,年轻人的意气风发显于眼前。

    “当然喝了,”景华琰说,“姚相和孝亲王带的头。”

    如此看来,姚相还是太有城府了。

    此刻,景华琰的目光只落在眼前这一碗胖大海上。

    朝堂之下,文武百官议论纷纷,有年迈的老大人,都要忍不住出来跪下谏言了。

    无非是说他不与朝臣议论就直接做主,如此肆意,怎不是朝令夕改,可堪家国大事?

    这些话,年年说,月月讲。

    不光是他,史书上的几百位皇帝,景氏的列祖列宗都听得耳朵起茧子。

    都当皇帝了,挨两句骂也没什么。

    毕竟有的时候,有些蠢货是应该骂的。

    不过,景华琰目光微凝,他微微抬起眼眸,淡漠看向朝堂之下。

    此刻,礼部左侍郎楼尹上前一步,躬身行礼。

    “陛下,臣有事奏。”

    楼尹虽然姓楼,但他是姚氏的女婿。

    他的夫人是姚听月的堂姑,也是姚相和仁慧太后的堂妹。

    有这一层关系,他天然就是姚党。

    许多姚氏不方便说的话,都由他开口。

    显然,虽然姚相知晓景华琰的决定,当时也不发一言,现在却又让门人反对。

    不用景华琰首肯,早朝时朝臣上谏,都可直言不讳。

    楼尹声音平稳,却能让在场所有官员听清。

    “至东阳围场围猎,虽古来有之,但兹事体大,陛下及贵人们身份尊贵,若此行有异,臣等万死不辞。”

    “前朝旧例,围猎要提前四月拟定,经由礼部、户部、宗人府等一起拟定仪程,方能下旨,昭告天下。”

    景华琰跳过前面那一步,直接昭告天下了。

    由礼部出来反对,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他话还没说完,另一道身影就出列。

    说话之人,是梅贤妃的大伯父梅有义。

    他去岁入京述职,考评为优,已擢升为工部尚书,位列使相之一。

    “楼大人此言差矣,”梅有义声音洪亮,“不过是驻跸行宫仪程,难道礼部需要四月才能拟定?”

    他微微睁开眼睛,炯炯有神看向楼尹。

    “礼部的官员们,也太无用了。”

    ————

    大楚未设宰相职官,也未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理论上来说,大楚没有宰相。

    姚相因功劳卓绝,历经两朝,又是顾命大臣,因此朝中上下都尊称他一声姚相。

    有时皇帝都这样唤他。

    不是宰相,堪比宰相。

    开国皇帝以一人政治的弊端为由,直设凌烟阁,一般为五至七人,多为尚书、枢密使、都督、宗人府职官兼任。

    一般而言,凡有四位尚书、两位武将及一名宗亲。

    人数皆为单,在票拟和列名时,同一政策能分出是否。

    入阁能臣,多青史留名。

    满朝文武,皆以入阁为必生追求,人人都想位列阁臣。

    如今阁臣之中,除户部尚书姚文周,还有兵部尚书郑定国、吏部尚书年铮海、九城兵马司都督冯季、枢密使牧锋、宗人令孝亲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