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大国日化1981》 50-60(第11/31页)
什么?居然有地方可以用一台21寸彩电当奖品?
什么?居然有个体户开的门市部这么大?
什么?居然还有服务态度这么好的地方?
刘庆芬在钢笔柜台前可是有三次离开的机会,第一次是她发现太贵了没问就想走,被细心的张晓红留住了。
第二次是张晓红看出了刘庆芬的穷困,给她找到了便宜又好用的钢笔。
第三次则是知道刘庆芬是需要两根钢笔后,拿出了有瑕疵但不影响使用的钢笔,并且同样赠送墨水。
不过短短几分钟,却让刘庆芬花最少的钱得到了最需要的两根钢笔,张晓红的服务态度是大家渴望的却难以见到的,就如同记者徐飞在文章中说:表面上看,这是张晓红的个人素质,但她能在这么繁忙的时候,愿意这么做,可以这么做,只能说明一个真相:这就是一号店的服务宗旨。
周渔还在村子里呢,都不知道,一号店突然红了!
第54章
周渔好久没回家, 林巧慧和周朵都挺想她的,所以见完顾承耕,她就准备在家多待两天。
王建打电话回来的时候, 她正在村委呢。
村长跟大家说了扩大规模的事儿, 大家讨论了几天,倒是都愿意, 就是心里有点没谱,想要听周渔说说。
用老村长的话就是:“他们都信你,你开口大家才觉得有谱了。”
这有什么?这天早上十点——大家趁早忙完了棚里和地里的活,周渔就等在了村委, 跟村里人说说该怎么做。
这可是关乎全村生计的事儿, 所以九点半左右, 就已经来的差不多了,周渔顺便就问了问, 大家想知道什么,最关注的当然是收入问题。
当时约定的是,到了七月, 周渔就放开蘑菇价格, 按着批发价收购,但其实到了五月, 天气热起来,蘑菇棚就不用烧炭了, 成本降下来, 价格也便宜了。
一斤平菇市场上价格在五毛左右, 周渔的收购价一直在三毛五,跟批发价是一个价了。
也就是说,周渔提前就结束了约定, 大家早就开始按着市场赚钱了。
说真的,平菇非常好种植,产量又高,若非梅树村有独家技术,根本卖不上这样的价,他们都担心,技术一旦外传,这人是约束不住的,他们要是自己种,这多一个村两个村还好,多很多村价格下来,产量多,还卖不出去怎么办?
周渔的回答是:“价格是一定会降下来的。”
这句一出,村里人都叹口气,他们已经有了心里准备,这会儿就是想听听周渔说,怎么做才能继续挣钱。
周渔说道:“扩大规模倒不是说,我们把技术告诉别人,然后我的公司收购的时候,你们也卖蘑菇,其他人也卖蘑菇。”
“这样的话,钱肯定是越挣越少的。”
“我给大家想的办法是这样的,蘑菇产业其实不止种植。你看咱们现在是怎么合作的,不就是我出菌包,你们种植,我回收蘑菇吗?”
“如果蘑菇需求量足够大,那么需要的菌包也就足够多,那我们家也得扩大规模。可我们家就这点人,根本是忙不过来的。”
“如果咱们全村掌握菌包的源头呢。”
这话一出,大家都愣了,还能这样?!就听见周渔说:“种植蘑菇其实还是有风险的。种的越多越不值钱。但是卖菌包,却是旱涝保收的生意。而且这个循环快,占地小,适合咱们村来做。”
“我目前想的是,我出菌种,村里人进行繁殖,出菌包,我们包教包会,将菌包卖给想要种植的人们,然后签订收购合同,由我来收购,卖给各大蔬菜公司。”
“这样的话,就能够保证咱们的生意。”
“农科院也提供菌种,会繁殖的人不少,我能保证的是,我们的菌种会更好,种植技术也会更先进。我前几天去农大上课的时候,跟教授聊过,招聘农大毕业生的事儿。所以很快我们这边实验室就会建立起来,大家可以放心。”
这个周渔倒不是吹牛,菌种也是会不断地优中选优的,她是从后世来,本身就学过农,她知道他们选育的方向,肯定会快一步。
“不过要做的话,就需要趁早。趁着大棚没被研究透,平菇种植没被普及,我们抢占先机。”
“大家想想,如果愿意的话,到老村长这里签个名字。”
前几天老村长回来说,大家本来想的是最好的办法,就是他们能肯定,周渔教给他们的技术,比其他人的好——从草菇的种植就能看出来,周渔的产量是小王庄的四倍左右。
凭借着这个,他们成本低,虽然以后便宜了,但也能挣得比别人多。
哪里想到,周渔却提供了新的路数。这法子听着就比他们想的要挣钱。
一时间,大家议论纷纷,村委前的空地上,都是嗡嗡嗡的声音。
王建的电话就是这会儿打来的,周渔过去接了起来,就听见王建兴奋地说:“经理,大好事儿,特别大的好事儿,你恐怕都猜不到,天上掉陷阱了!”
周渔可不信,做生意哪里有天上掉馅饼的事儿,不是掉铅球就不错了。
她就问:“到底什么事?”
“你看今天的国家日报了吗?”王建问道。
周渔自然没看,国家日报是南河日报印刷厂印刷后,再发到市里的,南州就比省城要慢一天,至于梅树村还要慢一些——原先是攒着七天一送,现在好一些了,怎么也要两三天才送一次。
周渔就说:“我这里还没有,你直接说吧。”
他连忙说:“国家日报有个记者叫做徐飞,也不知道怎的,咱们开业的时候他就在省城,还跑来看了。他觉得咱们的服务态度特别好,所以写了一篇文章,叫做《一等奖是21寸大彩电》发在了国家日报上。”
周渔是真惊讶了,不过她比王建要沉得住气,“怎么写的?”
王建这会儿已经将报道看了四五遍了,他是怎么看怎么高兴,怎么看怎么得意,你瞧瞧这国家报纸的记者就是会写,怎么能把他们夸得这么好!
他简直就是倒背如流,“就是从刘庆芬入手,说是南河省省会第一家个体户门市部,也是最大门市部开业了,前几天就开始在报纸打广告,说是可以抽奖,奖品是21寸彩电。”
“他就来这里看了看,想看看,个体户和国营单位有什么不同。然后就说了几天的见闻,采访了不少人,都是夸咱的,说咱们服务态度,不看人下菜碟,买一毛钱的东西和一百块的东西都是一个态度。”
……
王建概括能力挺强,很快就把文章的内容大致说了一遍,说完了他就说:“这可是国家日报,可比咱们去打广告强多了,经理,今天可是周一,原本今天的顾客要少一些的,可这会儿人一点都不少,比平时还多呢。”
“我开始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还是顾客说是看了报纸过来的,我才知道的。这可是最厉害的广告了。你说,国家日报都这么夸咱们,咱们是不是在全国都出名了,全国的顾客是不是有机会都来咱们这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