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日化1981: 40-50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大国日化1981》 40-50(第21/30页)

计划是,在今年年底,在每个城市都要有一家梅树村门市部。”

    “明年开始,我们将以每个城市的这家店为中心,进行扩张,我们准备在一年内,让南河省的门市部的门店不少于一百家。”

    “而在五年内,我想将门市部开遍全国。您知道我们的门市部定义是什么?是品类更加全,价格更加便宜,服务更加好的供销社。它会成为每个人生活中购物的帮手,就像我们在南州市做到的一样——买东西先来梅树村。他会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

    李晓明都惊讶起来,周渔没跟他说过这些,她只讲了一号店,而现在她在讲梅树村所有门市部的规划。

    周渔说:“您知道这代表着什么吗?我们用一号店打出名声,树立品牌,我们用无数的连锁门市部渗透入大家的生活中,这也就代表着,我们将会成为所有产品不可或缺的销售渠道。”

    “为我们供货,成为我们的供货商,代表着你们的产品将会被更多的顾客看到,试用,购买。你们现在卖的好的货品,会得到更大的推广,你们没有上市的新产品,会更快的被人所知。”

    “这就是销售渠道。就跟广交会一样,上去才能有机会卖给外国人,而能上的,每个行业只有那几家。这就是机会。”

    周渔这个解释大家倒是都懂了,只是将自己比作广交会?他们觉得周渔说的有点夸张。

    周渔自然明白,她笑着说: “当然,你们也可能会觉得,我这是在吹牛,怎么可能扩张这么快,怎么可能想做大就做大呢?”

    “不要小看我们个体户,其实我来的时候,已经观察过海市了,大家买菜也不去蔬菜门市部了,而是习惯了去门口的小摊上买,因为那里种类多,可以挑拣。”

    “我们门市部也一样,这是我们财务报表,您可以看到,我们从第一天开始,就在盈利。价格的便宜,服务的优良,会让更多的人选择我们。我说句实话,谁愿意买东西受人冷脸呢?这是我们红火的原因。这样的店面,我敢肯定,不会生意差的。而偏偏,如今拿到全省开门市部批条的,只有我们梅树村。””加入我们,这一百家店,肯定会成为大家的销售渠道。”

    “而大家付出的代价却很小,你们只需要提供给我一部分货品,食品厂日生产麦乳精上千罐,我只要两百罐。服装厂日生产上百件,我也不过需要一天的产量。做生意没有百分百的确定,但以极小的代价预定下一个有潜力门市部的未来,海市日化厂认为这是个好买卖。”

    “你们觉得呢!”

    第48章

    不得不说, 周渔的说话是很有技巧的,不过了了几句话,就让大家兴奋起来。

    几乎是话音一落, 不少人都忍不住纷纷交流。

    这个房间并不大, 周渔一共摆了六桌,每个桌子四把椅子, 这会儿有一桌全都坐满的,是李晓明这桌,除了食品厂的吴少学,还坐着服装厂的许丽华, 和保温瓶厂的苏建生。

    吴少学小声冲着李晓明嘀咕:“怪不得你们签约了, 这周经理是从哪里冒出来, 可真会讲。你看看,原本我们这些单位的产品, 都是供不应求,人家都是求着我们供货的,到了她这里, 反倒是帮了我们的忙了。”

    “可你说不对吗?”吴少学摇摇头, “可她说的真对。”

    大家都是干业务的,虽然说没经历过市场的洗礼, 但这两年也摸着点了,太知道市场是个什么样子了, 那就是大海一样, 浪来浪去, 波涛汹涌,变化莫测,今天你占优, 明天说不定就不见了,这两年,被淘汰的厂子还少吗?

    但他们始终不理解,怎么就这样了呢,我们在过去那么多年,不都活的好好的吗?为什么,我们不行了?我们要怎么做才能不被淘汰,保存既有优势呢?

    这是个难题。

    所有干这一行的,在前沿踏着海浪摸索前进的人,都会想一想的。

    今天,周渔给了他们一个答案——销售渠道。

    开始还不理解,但周渔的比喻可太逼真了,她用了广交会。

    夏国的广交会已经开了数十年,谁都知道,上了广交会,能和外国人做生意,一是能够给国家创汇,二是创汇后还能拿补贴得表彰扩名气。

    ——只有最好的产品才能出口的,有了这个名头他们很多商品内销也是供不应求!

    而现在,周渔告诉他们,这就是渠道,你得有渠道,才能让产品卖出去。

    这么一说,谁不懂?上广交会不能说千里挑一吧,也得是百里挑一的厂子。

    但这个选拔不是全国所有厂子拉出来大家排个名选拔的,而是各地市选拔,那就代表着,明明有的厂子实力更强,但因为所在地市竞争大,就被放弃了。

    就这么一个机会没把握住,几年下来,有的厂子就能发展迅速成为行业明星,有的厂子只能偏居一隅,吃饱饭而已。

    他们不是没有这个意识,其实平日里说起来也多感叹,但从没有这么明确的被概括总结成为一个词。

    而一旦这个概念听进耳朵里,放进脑袋里细细揣摩,他们有什么不懂的,上不上差距重大,渠道太重要了。

    而现在,周渔要做的不就是国内的“广交会”吗?这顶上不就写着,一号店要卖最好的产品。

    一旦她成了,这个渠道他们就占住了,成功的几率有多大?有一点周渔说的是对的,她有南河省开门市部的批条,虽然不知道她是怎么弄来的,但这个允许起码以他的见识没有听说过。

    这就是独一份,独一份的情况下,已经有了成功经验,起码南河省的一百家店,他相信是可行的。

    这倒不是他盲目信任,实在是还有关键一点,周渔说到的点子上——这么好的渠道,他们需要付出的代价可太少了。

    两百罐麦乳精,在个体户眼中,那是真多,可在生产厂眼中,加个班就有了。

    这么小的代价这么大的机会,即便他们习惯了计划经济,还不太适应市场经济,他们凭借本能也知道,不投是傻瓜!

    更何况,吴少学不由看向了周渔,大概她知道,她的说法实在太动人心魄了,所以直接停了下来,给大家讨论的时间。

    这会儿她正在旁边,跟她带来的人交谈,面色平静,井井有条。

    吴少学觉得,周渔也是可投资之人,你看看,原先是我给李处长面子,来坐一坐,按着原先的流程,你跟我聊的不错,我给你点货,让你挣点钱。

    但概念一出,立刻不同。

    现在是,我将货给你,为自己找了条新渠道,我对你有期望,我们之间有合作,我们是平等的。

    而且他可以预见,只要周渔起来了,说不定,日后就是他们去求着周渔多给点位置卖货了。

    但偏偏,没人能拒绝,这真是人才啊。

    所以,吴少学的话一落,同桌的许丽华和苏建生都点了头。

    剩下的保温瓶厂的柯建国厂长和锁具厂销售科科长郭跃坐在一起,蜂蜜厂销售科科长李红和箱包厂厂长薛丽芬、羊毛衫厂钱巩,钢笔厂销售科科长孙玉书坐在一起。

    这两桌也说的热热闹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