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李隆基直播安史之乱: 70-80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给李隆基直播安史之乱》 70-80(第5/31页)

,为国事操劳如此,在这点小事上折腾折腾臣子们怎么了。

    这哪里是折腾呦,这是为他们好,这是让他们养成良好的文人风度。

    他李隆基能有什么坏心思呢,他绝对没有。

    于是李隆基大手一挥,乐颠颠下了命令。

    这下不管文臣还是武将,脸上都是一样的委屈。

    原来陛下真的嫌弃他们粗鲁。

    张九龄看到了百官的反应,也觉得十分不好意思。

    但陛下看起来兴致颇高的模样,且这笏囊实在是一件很小的事情。

    平日里递给陛下的谏书,里头的话都不大中听。

    这会就不要说话了吧。

    张九龄:目移。

    什么也没看到。

    【李隆基非常喜欢张九龄,而且从来不掩饰自己对张九龄的喜欢。他作为皇帝,看过的有文采之人多到数不胜数,却独独张九龄走到了他的心里,在文采上,他对张九龄的喜爱更甚于之前的张说。“张九龄文章自有唐名公皆弗如也。朕终身师之,不得其一二,此人真文场之元帅也。”这是李隆基对张九龄的评价。】

    【“皆弗如也”、“终身师之”、“文场之帅”,李隆基可没给过张说这么高的评价。】

    [这是真的喜欢了。]

    [李隆基有点像张九龄的粉丝啊?]

    [李隆基自己文采也不错,爱才是正常的。]

    [好高的评价啊,这么喜欢张九龄为什么最后要罢他的相呢?]

    从小到到听了太多赞美之辞的张九龄脸红了。

    他听夸赞,还是第一次听到有几分羞愧。

    这是陛下对他的夸赞,原来陛下是这样喜欢他吗?

    他本以为自己能当上宰相,大部分是天幕的功劳,少部分是张公的功劳。

    至于他自己,倒是没那么大的魅力。

    他何德何能能让陛下在一众朝臣之中独独选中他,且只立他为相啊?

    他自问如果没有天幕,他是没有那么大的面子的。

    但现在天幕告诉他,陛下很喜欢他。

    甚至用“皆弗如也”、“终身师之”、“文场之帅”这样的词来形容。

    能让陛下学习他,他实在是愧不敢当。

    总是乐颠颠去看张九龄的李隆基也不大好意思。

    怎么回事,天幕不背刺他了,改行戳他的心思?

    不管是羞愤的红,还是害羞的红,天幕一定要让他的脸红起来是吗?

    李隆基:目移。

    我没有总是看张九龄嗷,可不是我看的他。

    【张九龄体弱,按道理,他精神头应该不会太好。但恰恰相反,张九龄的精神实在太好了,好到熬过大夜第二天也能精神抖擞地去上朝。唐代的早朝时间大概是我们现在的五点多,百官去上朝肯定要提前准备,起床的时间只会比五点早,不会比五点晚。】

    【所以在等待上朝的时候,大臣们总会面带疲态,严重些的还会打哈欠。但张九龄不一样,无论他昨天晚上处理政务到多晚,第二天上朝的时候他依旧是精神抖擞,像是喝了兴奋剂一样,让人看着就神清气爽。】

    【这样意气风发的人谁看着不喜欢呢?李隆基也喜欢啊,他自己也觉得上朝的时间实在太早,他也困。打哈欠是传染的,认真工作也是传染的,李隆基觉得自己看到张九龄精神奕奕的模样,也就有了精神头。他说:“朕每见九龄,使我精神顿生。”】

    [我去,古代上朝那么早?五点就上朝?]

    [哈哈哈哈,原来古代人有古代人的早八。]

    [胡说,那怎么能是早八,那是早五。]

    [怪不得古人死的快,起这么早谁顶得住啊。]

    [张九龄真乃神人,他是怎么做到起这么早还那么有精神啊?]

    [我每天早八困得跟狗一样。]

    [希望张九龄永远在朝堂,李隆基能不能好好工作就看他了。]

    这话不仅说出了李隆基的心声,也说出了百官的心声。

    他们不仅仅把张九龄当成自己提神醒脑的猫薄荷,他们也好奇啊,好奇为什么张公体弱但每日依旧精神抖擞的模样。

    他们一个个威武雄壮的,每天早上早起,看起来马上就快嗝屁了。

    人与儿的差距实在是大啊。

    上天给了他们魁梧的身躯,却没有给他们一个和身体匹配的精神。

    【如果把张九龄和李林甫拿来对比,这两个人像是完全相反的人。李林甫是贵族的身份,布衣的脾性,张九龄是布衣的身份,贵族的脾性。要说张九龄有什么缺点,那就是有些眼高于顶,过于自负了。】

    【联想他的人生经历,他的脾气其实不难理解。他生在文化荒漠地区,那地方那么多年来就出了这么一个天才,自然是被众星捧月一样对待着。在考中之后步入官场,又得到张说这样的一个大官一路的保驾护航。而且大多数的文人多少都有点自负的性格,张九龄也不例外。】

    【他自负的最大表现是看不起“布衣先生”李林甫,他看不上这个人,最后也是栽在了这个人的手里。】

    张九龄认真了起来。

    天幕终于说到了重点。

    自负是他的缺点,他当然承认,也不会有任何被戳穿的羞耻情绪。

    张公在去世之前就多次嘱咐他小心李林甫。

    有天幕说出的结局,加上张公的耳提面命,他自然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李林甫也认真了。

    他把刚刚红了又白,白了又红的脸给丢掉,开始认真听天幕说的话。

    快让他听听,到底是怎么把张九龄搞下台,他学习学习天幕里的自己是怎么做的。

    【张九龄和李林甫都是宰相,谁的地位更高一点呢,是张九龄。这点李林甫也明白,他甚至把李隆基对张九龄的喜欢看的清清楚楚。所有早期的时候,李林甫并不和张九龄产生什么冲突。】

    【李林甫一直在等机会,等李隆基对张九龄逐渐转变态度的机会。可能有人要问了,李隆基不是很喜欢张九龄的文采吗?李隆基还喜欢张九龄的气质,只要他的文采和气质一直不变,不就能一直得到李隆基的喜欢吗?】

    【话不是这样讲的,容貌和文采当然不是变量,但帝王之心难测,李隆基的心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他坐在皇帝位置上的年限逐渐增长,他的享乐之心也在逐渐攀升。】

    【之前讲到,在封禅后第四年,也就是开元十七年的时候,李隆基把自己的生日定成了全国性的节日,取名“千秋节”。每在千秋节的时候,文武百官在给李隆基送寿礼的时候,会额外送铜镜,这铜镜被称为金镜。这是个几年如一日,从未变过的传统,但是在张九龄看来,这个传统就相当不顺眼了。】

    【当时的宰相张说没有反对,但是张九龄当了宰相之后,他看到了李隆基的变化,并因为这样的变化而担忧。不理朝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