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李隆基直播安史之乱: 30-40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给李隆基直播安史之乱》 30-40(第14/32页)

    哪怕是陛下盛怒,再严重也不过是贬官罢了,哪里需要请辞呢?

    这会子还不抓紧跟陛下道个歉,说自己治下不力,请求赐罪,来换一个陛下回心转意还等什么呢?

    张说也瞪直了眼睛。

    这就要辞官了?

    姚崇那样一个喜欢权力,还总想排斥异己的人,这就请求辞官了?

    真是活久见了,太稀奇了。

    别再搞什么以退为进吧?

    张说狐疑看着还没有直起身子的姚崇,心里狐疑。

    李隆基正色看着姚崇。

    他听明白姚崇的意思了,他这不是以退为进。

    他说的是,年老多病,告老回乡。

    而不是治下不力,请求辞官。

    无所谓于此事在他心里的态度,也无所谓是否能坐稳宰相的位置。

    他的目的不在求得原谅,他是真的想辞官了。

    李隆基沉默了。

    这个还待谋划之中的想法突然被实现了,有些令他猝不及防。

    他久久看着跪在地上的姚崇,心里怅然。

    姚崇他虽排斥异己,将宰相之权牢牢把在手里不愿让别人分走一丝一毫,也并未约束好儿子和下人。

    但他是个好宰相,开元之初,政局安定,姚崇他功不可没。

    李隆基沉默半晌,最终开口。

    “准。”

    姚崇笑了:“谢陛下。”

    天幕里的他被权力,被陛下的盛宠迷了心,晃了眼,猜错了陛下的心。

    然这最后一次,他还是猜对了。

    姚崇与李隆基心如明镜。

    但宣政殿前的众人像是脑袋套了麻布袋子。

    什么意思?

    陛下同意了?

    陛下疯了吧,那是姚崇啊?

    他没犯什么大错,罪不至此啊?

    怎么他说辞官,陛下就给同意了呢?

    【表面上,姚崇被罢免是因为他的两个儿子和手下贪污,实实在在坑了他一笔,但这还有更深层的原因。李隆基什么会揪着区区一个小吏贪污的案子不放呢?因为这小吏是姚崇的人,他的目标不是这小吏,是姚崇。】

    满座哗然。

    陛下早有罢相之意!

    【姚崇担任中书令,虽然是有门下侍中与他的权力抗衡,但实际上,无论是卢怀慎还是之后的源乾曜,都无法与姚崇匹敌,他的权力在李隆基的默许下,真正达到了最大。也正是因为这最大的权力,姚崇能在开元之初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最大,无论是治理蝗灾、整顿吏治、还是罢黜功臣、将四王放于外地以加强皇权,姚崇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政策,并将政策实施到了最好。】

    【姚崇的性格使得他是那个最合适的放在开元之初,安定政局的那个宰相。三年已过,朝堂安定,李隆基羽翼渐丰,此时的□□面与李隆基最初登基的时候不同了。姚崇的性格不再适合继续担任宰相,他的历史使命到这里就已经完成了。】

    天幕说完,姚崇心中的想法更是得到印证。

    陛下早有罢相之意。

    他是刚刚猜到的。

    天幕的分析让他看的更为透彻,最了解自己的人还是自己。

    天幕说的对,他不适合继续再当这个宰相了。

    哪怕他得到了陛下的恩典,陛下心中全然无芥蒂让他继续担任这个宰相,他也无法保证自己能做一个真正意义上,为陛下招贤纳士的贤相。

    到那时,他能得一个什么名声,就难说了。

    姚崇虽心有不甘,但更多的还是坦然。

    他看着天幕,还想再听到点什么。

    不知道后世对他的评价是什么呢?

    他排斥异己,纵容手下与儿子贪污到底还是给他的宰相之路留下了污点。

    不知道史书会怎样记载他,不知道后人会说些什么。

    姚崇心里带着忐忑。

    【如何评价姚崇呢,他纵然有错,但瑕不掩瑜。我认为百度百科的一句话已经将他摆在了最合适的位置。】

    【姚崇,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并称“唐朝四大贤相”。】

    房玄龄和杜如晦!

    那是太宗的左膀右臂啊!

    姚崇眼角泛泪。

    能得如此评价,他的仕途,他的人生,已然无憾了。

    姚崇仰头,泪眼让他看不清画面,他只觉得天幕熠熠光辉里,似是要跑出一个盛唐了。

    他是无缘得见盛唐之景,可总有人,能替他看到。

    他执掌紫微令的使命已经完成了,他也到了古稀的年纪,人要服老,该是退场的时候了。

    这紫微令,该给下一个更适合拿着它的人了。

    第36章 (后续) 辞官但不回乡,任开府仪同三司

    【因时长原因, 这个视频到这里就结束啦,我们下个视频见。】

    天幕逐渐消失,由天幕而散发出来的可堪比白昼的光也慢慢消失了。

    宣政殿前又恢复一片黑暗。

    除了宫人点燃宫灯, 和来回行走的细小声音,宣政殿前再没别的声响。

    夜彻底深了。

    姚崇能主动选择退位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

    他不是在天幕说过陛下已有罢相之心后提出的退位,而是在此之前提出的。

    试问将他们放在那个位置上, 他们能如此干脆吗?

    百官想了又想, 觉得还是不能的。

    连一向与姚崇不对付的张说也讷讷不说话了。

    想到日后在朝堂之上就看不到这个向来喜欢跟他斗嘴的姚崇, 他心里颇有几分不适应。

    天幕消失, 百官身体和精神都放松下来,一夜未睡的疲倦席卷上来。

    李隆基下令散朝后,众人三三两两结伴出宫。

    百官手上的记满笔记的白纸轻飘飘的, 但他们总觉得拿在手里沉甸甸的。

    开元四年十月, 姚崇正式递交辞呈。

    李隆基坐在皇位上久久看着这封辞呈,往事还有天幕的画面一幕接着一幕在眼前迅疾闪过。

    他最终提笔,批准了姚崇的请辞。

    虽批准了姚崇辞官,但却没有批准他回乡。

    姚崇不再是执中书令的首席宰相, 但是他是一品开府仪同三司。

    开府仪同三司,级别最高的文散官, 虽是一个虚职, 但李隆基专门规定, 姚崇每五日来宫中觐见, 就朝堂政局以及当时的大事发表自己的意见, 只要是姚崇所说, 李隆基一一虚心倾听, 并择优采用。

    李隆基近些时候沉默了很多。

    人也稳重了不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