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给李隆基直播安史之乱》 24-30(第7/20页)
心里也不是很有底,砸了砸嘴。
姚崇老僧入定一般,给众人吃了一口定心丸:“且看吧,这事大约是成了。”
百官松了口气,纷纷对姚崇行礼:“姚大人辛苦了。”
“多亏了姚大人。”
“大人高义啊。”
“也就只有姚大人,才能如此清楚陛下的脾性啊。”
姚崇被一群夸奖环绕,享受又带着一种飘飘然,接着给了张说一个小眼神。
张说拒不接收,哼了一声,给了他一鼻子气。
次日,等了一天都没有等到人来哄的李隆基别别扭扭,拉长了一张脸上朝去了。
朝堂之上,百官大气都不敢出一下,生怕触了李隆基霉头,成为李隆基的出气筒子。
百官小心谨慎,李隆基一只出气筒都没找到,整个人都被气塞的鼓囊囊的。
气没有办法出,但诏令总归还是要下达的。
诏令如百官预想的那样,一条一条颁布下来。
第一条,恢复上官婉儿之墓,重塑棺椁,增添陪葬,一等画师前去甬道作画,将上官昭容生平如实记录下来。
第二条,于洪渎原,上官昭容之墓三里之内,建镇国公主,太平公主之墓。
第三条,再版《景龙文馆记》,新版删除“而晚年颇外通朋党”之句,收集旧版,全部焚毁。
第四条,改整理上官婉儿诗集者李隆基为太平公主,与上官昭容文集序言保持一致。
第五条,追封韦安石为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左仆射、郇国公,赐谥文贞。
只是这诏令最后一条,令文武百官都摸不着头脑。
第六条,楚国公姜皎,由太常卿被贬为殿中少监,收回自由出入宫廷的特权。
这诏令可谓让所有人疑惑,让姜皎本人忧惧,但是这条诏令,让李隆基爽了!
哈,他吃苦,他的好朋友也不要想好过。
真可谓有难同当。
为了防止天幕下一次背刺他,姜皎还是要呆在他最为合适的位置上去,已经有一个大臣因为姜皎被冤死了,姜皎可不要再给他添乱了!
这种难以言喻的快感不可言说。
宣政殿众人小心抬头看着李隆基的脸色,揣度不出李隆基的心思。
李隆基也自然不会让他们猜出他真正的意图。
在诡异的爽感之中,李隆基莫名其妙找到了当一个明君的快乐。
他一扫之前的郁闷之气,执政更勤勉了些。
让他看看还有没有什么德不配位之人,究竟是谁在坐着那些配不上他们的位置?可别让他逮到,他要是逮到,反手就是一个背刺!
像那天幕一样。
哈。
李隆基在心里偷偷狞笑。
如今他体会到了背刺别人的快乐了。
但无论李隆基心里是如何想的,这场天幕带来的短暂风波暂时被平定了下来。
他终究是帝王,终究是整个长安百姓的衣食父母。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在长安城的百姓心中,李隆基尚且没有酿成大错,是值得被原谅的。
百官亦觉得李隆基所做出的改变是因为自己劝谏的成功,没有人会讨厌一个愿意听取群众意见的皇帝,也没有人会讨厌一个愿意改正错误的李隆基。
一时间,朝廷风气极好。
朝堂之上的一众人,包括李隆基在内,都享受着清明政局带来的新鲜空气,大家踌躇满志,跃跃欲试。
更想一展宏图的还是那满心慷慨激情的年轻文人。
诏令颁布之后,他们能明显感觉到陛下更重视文治了,这于他们而言是极大的利好机会。
在长安城内,市民间也掀起了一阵观看舞剑以缅怀上官婉儿之风。
公孙大娘的剑舞刚柔并济,观赏价值极高,一舞剑器似乎能动四方,在台下观之,只觉叹为观止。
公孙大娘舞剑如江海凝光,一旁还有乐师配以丝竹羯鼓之声,夹杂歌姬柔美动听的歌喉,娓娓将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的故事道来。
太平公主此生三舞,一舞紫衫玉带,舞于双亲前,二舞皁罗上巾,偶舞为喜事。这第三舞啊,是为婉儿和诗。
“舞凤迎公主,雕龙赋婕妤。”
公孙娘子将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的故事以一曲舞蹈,再现世人面前。
动人的是舞蹈,动人的亦是故事。
公孙娘子用自己的方式,似乎又让那两位不凡的女子短暂重现于世间,长久存留于百姓的记忆之中。
后宫之中,诸位嫔妃经历了共同为婉儿上谏一事,彼此之间感情更好了。
当日她们是怀着必死之心,只为那个身负才名却被抹黑的女子正名。两个女子的光辉之下,她们被吸引着走到了一起。
李隆基并未计较她们所做的出格之事,也或许是他疲于处理朝廷政务。
嫔妃们只觉得李隆基有几分战战兢兢的味道,做什么都思量再三,把明君挂在了嘴上。
但至于他究竟能不能做好一个明君,便不是她们能插手的了。
天幕上可是说了,杀子废后占儿媳呢。
她们不是那健忘之人。
总之,后宫的生活又归于平静,一切好像没变,一切又好像变了。
若让这些女子说些什么,她们倒也说不上具体变化,但若问她们如今过的比往日开心了吗?
她们定然是肯定的回答。
比如今日。
赵丽妃带着瓜果蜜饯与几道小菜,在饭点如花蝴蝶一般往王皇后宫殿来了:“姐姐快来尝尝我做的菜。”
王皇后出身武将世家,不再迎合李隆基后,又捡起了喜欢的兵书。
她将兵书放下,笑看赵丽妃:“昨日你便做了菜送来给我尝了,只是今日,这菜或许要不够了。”
赵丽妃颜色一沉,小声道:“陛下来了?”
他怎么来了?凭白脏了姐姐香香的寝宫!她最近寻了做菜这个乐趣,可不是为了便宜李隆基那张嘴的。
珠帘被拉开,刘华妃和杨贵嫔也走了出来。
刘华妃看着赵丽妃拉长的黑脸笑了:“我这两日绣了帕子,拿来给姐姐。”
杨贵嫔夸赞:“你的针线是极好的,改日我去你宫里学学去,给姐妹几个绣荷包。”
赵丽妃看到来人,终于展颜:“我也要一个,也给我一个。”
几个女人时时聚在一处玩。
她们的确不如上官婉儿有文采,亦不如太平公主有政治远见,但她们总归能寻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总归不再过着那种为争夺一个男人而必然走向郁郁而终的生活。
前朝局面开阔,后宫闲适自在,百姓安居乐业,一切都是欣欣向荣的局面。
但这欣欣向荣的范围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