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给李隆基直播安史之乱》 24-30(第19/20页)
分。”
“如朝廷需要,臣随时可去地方就任。”
【倪若水能在长安官职尚书右丞,跟他本人也很有能力脱不开关系。他既然有如此能力,在地方干出政绩也是必然是事情,所以在他任汴州刺史不久之后,他便又被调回了长安,重新回到了他尚书右丞的位置。】
天幕这话一出,正在写折子的倪若水当即撂下笔,喜气洋洋冲出去看向天幕。
“又被调回了长安!”
“重新回到尚书右丞的位置!”
天幕的意思是说,他不久之后便能回到长安了?
他这些日子不满不休辛辛苦苦处理政事果然是没有白费啊,陛下看到他了,陛下愿意把他调回去!
倪若水激动伸了伸手,意气风发,似乎能展望到重回长安的未来。
那班景倩先一步去长安无关要紧,他马上也要去了,他马上也要做那飞升之仙了!
李隆基关注的重点在天幕这段话的上半部分。
“他也很有能力。”
“在地方干出政绩是必然的。”
哦,倪若水有能力,且在之后会做出政绩。
不,或许这政绩已然有了苗头,只是这政绩还不够大罢了,还不够让倪若水上报朝廷。
好啊。
李隆基开心搓了搓手。
他若做出政绩出来,那调他回来又有何妨?
无妨!
【姚崇所做的第二件激发官员活力的事情与谏诤制度有关。我们都知道皇帝身边不能缺少敢于直言上谏的忠臣,这些逆耳忠言能够让皇帝时时自省,在皇帝行为不当的时候将走偏的皇帝拉回正途。如果满朝文武再也没有一个敢说真话的人,那国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姚崇早早便看到了这其中的利弊,在他提出“十要事说”的时候就将这谏诤纳入其中,他问李隆基能否允许大臣们“批逆鳞,犯忌讳”。他将“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看的很透彻。】
【说到这个“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就不得不提一下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了。唐太宗问魏征:“这世上的君主,为何有的是昏君,有的是明君呢?”魏征回答他说:“所听听多方面的话就会明智,而只听一方面的话,就会昏庸。”】
【他们简直就是明君贤臣的典范。魏征死后,李世民十分悲痛,罢朝五天,痛心地说:“魏征走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李世民三个字好像是打开了弹幕的某个开关,这时候的弹幕比先前都要多一些。
[我最爱的二凤啊!]
[呜呜呜我的二凤可惜死的太早了。]
[他和李隆基的寿命要是中和一下就好了。]
[把李隆基的二十年寿命给二凤!]
[要是把李世民放在李隆基的位置上,哪里还愁大唐盛世没办法延续啊!]
天幕之下,李隆基仿佛如遭雷击。
他知道,他的曾祖父政绩突出十分厉害,他也知道他的曾祖父盛名远播,无论是谁对他曾祖父的评价都极好。
但后人怎会说出如此丧心病狂之语。
在第一次天幕,听到后人希望他早死二十年的愿望就给了他重重一击,现在后人变本加厉了,他们想把他的寿命分给他的曾祖,他们甚至想让他的曾祖再活过来替代他!
那他李隆基算什么?
李隆基遭到重击尚且不算完,他听了一耳朵像拳头一样的话,现在还要把这些像拳头一样的话都记下来。
“把李隆基的二十年寿命给二凤……”
唉,他们叫他的曾祖好亲切。
唉,他们看起来好像很喜欢他的曾祖。
唉,他们看起来一点都不喜欢他。
李隆基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他真的很差吗?
天幕继续。
[魏征对唐太宗实在是有太多的劝谏,大家都知道的《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出自魏征。可以说凡心有大志向名留青史的宰相,没有谁不以魏征为榜样。]
弹幕议论纷纷。
[魏征能走到他那个位置靠的也不仅仅是上谏,他是有很大能力的。]
[他能直中要害切入问题。]
[魏征的直谏从来都不是怼天怼地的无脑谏,他每次都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魏征的成就不仅仅是他自己的,要是遇不到二凤这种明君,早死八百回。]
[唉,二凤没去泰山真的很遗憾。]
[所以怎么李隆基就去成了,在这方面我也还是想让他俩换换。]
李隆基的心上又被插了一刀。
他捂着自己的闷闷的胸口,感觉十分难受。
他难道没有听劝吗?他也很听劝啊。
大臣们的上谏他也有在认真听,他的缺点他也在努力改了。
李隆基呆呆看着天幕,发出长长的叹息。
姚崇坐在天幕下,边把这话记下来。
“凡心有大志向名留青史的宰相,没有谁不以魏征为榜样的。”
他边记边念,认同地点了点头。
是这样没错,宰相能做至如魏征一般那确实此生无憾了。
唉,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能不能和魏征相比。
姚崇在心里小小怅然了几分。
看来他仍需继续努力啊。
【姚崇提出了希望李隆基广纳谏言的愿望,尽到了一个宰相应当做的本分,那李隆基究竟有没有听呢?】
李隆基在心里摇着小旗子呐喊,快说啊,快说我听了!
我真的听了!
快告诉大家啊!
这回天幕没有背刺李隆基,天幕如李隆基所愿。
【他也确实听了。比如在为他母亲窦德妃立碑这件事,他确实听了大臣的建议。】
【李隆基的母亲窦德妃被武则天所杀,尸骨未存。李隆基当了皇帝之后自然想起了这件事儿,他想在他母亲的园陵,给他母亲立个碑聊表孝心。其实这事儿算不上什么大事,李隆基出于孝道立碑是能说得过去的,这算不上什么过分的要求。】
【这时候就有大臣说了:“自古陵园无建碑之礼,又时正旱俭,不可兴功。”李隆基心里不高兴,但是还是听了的。】
听到这里,李隆基终于满意了。
刚刚在天幕的话中受到的委屈也被抚平了两三分。
看吧,他就说,他像他曾祖一样,也是一个听劝的好皇帝。
【这件事情虽然小,但是也让满朝的文武百官看到了李隆基愿意虚心纳谏的心,一时间那些不敢说话的大臣,也渐渐愿意说出自己的想法,朝堂之上也渐渐有了活力。可以说,这整顿吏治和姚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算得上是姚崇的功绩之一。】
听到天幕这句话,姚崇心里更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