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染民国: 200-205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墨染民国》 200-205(第6/8页)

熟,对身体也不好。

    桑景云会将很多自己觉得是常识的东西写在书里,可惜有时候,别人专门会攻击她写的这些。

    比如她说女子晚点结婚好这件事,就曾有人写文章辩驳,说什么南北朝时,女子十四岁还不嫁人父母都要被抓,又说晋代女子十七岁还不嫁人会被强制婚配,觉得女子到十四五岁就应该嫁人。

    桑景云才不管他们。

    这些人越是不让她写,她越是要写。

    桑景云专心写《重生》,写了七八天,就得知《全球瘟疫》这本书开始出售了。

    《穿成包身工》这本书定价很贵,所以在上海,销量并不高。

    上海地区,很多人已经在《新小说报》上看过这个故事,他们舍不得再花两个银元买书。

    不过其他地方的书商进了很多书,所以这本书的整体销量依旧很好。

    书贵,桑景云拿到的稿费分成也就比较多,所以从赚钱的角度来讲,桑景云靠这本书赚到的钱,比她之前的书都要多。

    《穿成包身工》的销量不高,《全球瘟疫》这本书的销量却非常高。

    没别的原因,实在是这本书太便宜了。

    这本书只卖两角!

    此时,鲜少有故事书卖这么便宜。

    再加上《上海日报》的销量远不如《新小说报》,很多人并未看过《全球瘟疫》,也就有很多人购买此书。

    这其实是正常情况,偏偏有看桑景云不顺眼的人,用 “云景新书销量低迷,远不如《全球瘟疫》” 这样的话来踩桑景云。

    桑景云得知此事并不难受,毕竟《全球瘟疫》也是她写的。

    倒是她身边的一些人,很不高兴。

    最生气的当属黄培成。

    《新小说报》编辑部,黄培成把高汉林骂了个狗血淋头,觉得高汉林一定是故意的,故意在《穿成包身工》热卖之时,出售《全球瘟疫》这本书。

    “我看他就是想踩着云景先生宣传他的书,太过分了!” 黄培成说道。

    《新小说报》的编辑们只当没听见。

    《全球瘟疫》这本书早就开始印刷了,其实比《穿成包身工》更早印刷好,高汉林真要是故意的,应该会在《穿成包身工》出售前,先售卖这本书。

    到时,读者看到这书只要两毛,而后续出来的《穿成包身工》要两元,肯定更加不乐意购买《穿成包身工》。

    还有就是,据他们所知,印刷这本书,高汉林没要稿费。

    也就是说,这书卖得再多,高汉林也拿不到钱。

    高汉林应该没有针对云景先生的想法。

    不过他们主编看高汉林不顺眼,有事没事都要骂几句,骂就骂吧。

    “《全球瘟疫》这本书有什么好看的?最后所有人全部死光,这样的书太悲观了,我觉得大家应该少看点!” 黄培成继续说道,说了许多《全球瘟疫》这本书的缺点。

    编辑们无言以对。

    主编,你对这本书很了解啊!

    黄培成不高兴的时候,在上海,又有许多人被《全球瘟疫》这本书吓到。

    然后就去看《穿成包身工》开心一下。

    他们觉得,这两本书可以搭配着看。

    而在上海以外,人们确实把两本书放在一起出售。

    因为《全球瘟疫》这本书早就印好了,所以南城书局跟外地书商做生意时,《穿成包身工》和《全球瘟疫》两本书是一起出售的。

    那些书商自然也把两本书一起送到书店。

    现如今,云景的名气很大,在全国各地都有她的读者,她的书不愁卖,至于《全球瘟疫》这本书……

    南城书局在将这本书批发给外地书商时,价格自然不是两角一本,会更低一些。

    但此时运输成本很高,因此这书到了外地,不可能依旧卖两角一本。

    高汉林为了避免有人高价出售这本书,特地让南城书局在书上印了售价,写明这书三角一本。

    如此一来,书商能赚钱,而这书的价格依旧便宜。

    便宜的书肯定好卖,所以这本书,书商进了很多,和《穿成包身工》一起卖给各地书店,那些书店见状,便也把这两本书放在一起出售。

    第205章 北京

    1917年12月2日, 农历十月十八,星期天。

    这个时节,北京已然十分寒冷, 人们纷纷翻出厚厚的棉袄穿上,以此抵御凛冽的寒风。

    在大街上行走的人, 更是低着头,来去匆匆。

    上个月, 北京局势一直不太平,到了这个月, 情况依旧没有好转。

    政府方面有些混乱, 西南地区的局势更是糟糕, 各地还爆发了不少农民起义。

    这让北京的一些人心情沉重。

    在一所学校里,几位教授忍不住唉声叹气。

    “出兵西南一事, 也不知道他们商量得怎么样了。”

    “西南那边, 真的不能不管。”

    “我都没心思管西南的事情了,只希望他们能足额发薪水, 再这么下去, 我家都要揭不开锅了。”

    ……

    正聊着, 其中一人说道:“我打算去外面走走,你们要不要一起去?”

    另一人回应:“我也去走走,吹吹冷风,清醒一下。”

    最终, 众人一同往外走去。

    到了外面, 他们便聊起别的话题:“上海那本名叫《梦游莫斯科》的书, 你们可有看?”

    “你有书稿?我听说过,也看过一点摘抄,但没看过全书。”

    “我没有书稿, 但我知道有个人手上有,我们可以去找他借来看看。”

    “那我们去借书!”

    ……

    几人朝着那个拥有《梦游莫斯科》这本书的人的住处走去,他们到达的时候,这人正要出门。

    拥有《梦游莫斯科》这本书的人姓赵,得知几人来意,赵先生开口说道:“诸位,有许多人跟我借这本书,我便花钱请人帮我誊抄了几份,现在我正要去取那誊抄的稿件,诸位可以和我一起去取,到时借你们一份。”

    赵先生有个好友住在上海,早些时候,那人就给他寄了一份刊登了《梦游莫斯科》的报纸。

    他自己看过之后,深受启发,就又推荐给一些朋友看,有人非常喜欢,也有人不喜欢。

    时间一长,他对这个故事便也不那么在意了。

    不想就在这时,俄罗斯爆发了革命。

    最近这大半个月,有很多人跟他借书看。

    那些报纸被翻看太多次,上面的字迹都模糊不清了,他心知不能再这样下去,就花钱请人帮忙誊抄。

    在北京,有一些人专门靠帮人抄书维持生计。

    这个城市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