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寒门首辅养成记》 90-100(第17/19页)
“会的。渔娘绘制舆图的本事是独一份,朝廷要用渔娘,这点体面还是会给渔娘的。”
听师兄这般说,林氏瞬间不担忧了,内心转而有些不高兴:“我渔娘的本事是独一份,凭什么不给渔娘一个官身?以往又不是没出过女官。”
“唉,那都多少年前的事情了,那位女皇驾崩后,朝廷上的女官一个个被打压,后头几百年,历朝再没有一个女官。”
梅长湖觉得当今皇上虽英明,但对女子为官这件事上,大约不会开先例。
贺宁远道:“渔娘虽当不了官,朝中上下都知道他是奉皇命收徒,侯慎和侯原两个以后入朝为官了,跟渔娘入朝没两样。”
于氏、阮氏、林氏三位夫人对视一眼,自己当官和徒弟当官,那还是不一样的。
孟氏笑道:“师娘,林婶,娘,如今渔娘才开始做事,功绩也不多,咱们现在不着急,以后且看看吧,说不定有转机呢。”
贺文茂和妻子一样的看法:“渔娘还年轻,以后的事情谁也不知道会如何。”
再过二三十年,渔娘靠着写书和自己的本事满天下,又为朝廷带出能干的徒弟来。到时候就算当不了官,渔娘也会成为名留青史的大儒。
当官的读书人多得很,能靠学问成为大儒名留青史的人物却少见。
就如范江桥,他已是大儒,还是继承了墨家传承的大儒,可以后大晋朝的青史上不见得有他的名字。
梅长湖想到这个,梅长湖心绪翻涌,以后要给女儿多刊印些书,他要把女儿的书卖遍天下,把女儿的名声传遍天下。
孙浔笑道:“渔娘若是名留青史,我是她师父,我这个退居乡野之人,以后说不定能沾光留下一个名号。”
梅长湖肯定道:“肯定会有师兄的名字。”
他这个未来大儒的亲父,说不定也能留下个名号。
梅家贺家人只敢猜想渔娘以后说不定会成为大儒,叫田知府看来,梅家这位小娘子学识渊博,又有自己的独门本事,留名青史是肯定的。
渔娘去叙州府拜见田知府,田知府见到她第一面就说:“梅大儒可有字号?”
渔娘笑道:“田知府过誉了,我哪里算得上什么大儒。”
“谁敢说你不是?叫他当面跟你比一比,他若是能在你的长处胜过你再说你不是大儒。”
田知府目露欣赏:“女子在这世上不易,大晋朝若是能出一个女大儒,对大晋朝的娘子们,对后世女子而言,都是一件大好事。”
女子除了宜室宜家之外,也可有别样的出路。
田知府不是随意说说的,他真想知道渔娘的字号。
渔娘笑着告诉他:“我先生为我取字春山,号嘛,还没有。”
“江湖浪人不是号?本官常去府学,府学里的先生都称你江湖浪人。”
渔娘无奈:“也行吧,反正都是别人叫的。”
田知府大笑:“外头人叫你江湖浪人也好,春山娘子也罢,你以自己的名号在外行走,也算不枉费你爹娘和先生对你的栽培。”
渔娘也是如此想。
她原本是个懒散性子,可皇上的态度,三皇子的态度,周围长辈亲友的惋惜,叫她态度发生了转变。
他们越是不想她出头,她越是要声名远扬!
第100章 没有生女儿的命
田知府告诉渔娘,若不是她先来了,他定会上门拜访。
渔娘有些惊讶:“我是小辈,哪里能让您上门拜访。就算我来迟了,您使人来家催一催我也使得。”
田知府笑道:“哪能以年岁论短长?我先生几回写信给我都夸你们夫妻,问本官在叙州府为官几载,竟不知道叙州府有你们夫妻这等麒麟儿,反倒叫范家抢了先。”
渔娘不好意思道:“那是首辅大人客气,我和文嘉哪里算得上麒麟儿。”
田知府摆摆手道:“不须自谦,你跟本官说说西北的事吧。”
渔娘尚未开口,田知府又说:“能说的就告诉我一声,不该说的别说,本官知道规矩。”
“您这是……”
田知府直言不讳道:“这些年,无论是皇上还是朝中官员,大部分心力都放在丈量天下田亩之上,对北境诸部落多有忽视,要不是今年正月里宁夏卫那儿打了一场,我们只怕还要继续忽视下去,任他们统一坐大了或许都还不知。”
这些年来大晋朝没有碰到天灾,百姓日子不说一年比一年好,至少都还算安稳。大晋朝风调雨顺,北境诸部落也是如此。
北边不闹,大晋朝就当他们不存在,打从今年起,朝廷暗中对北境里的事情关注了许多。
田知府在叙州府为官,离京城太远,他知道的消息大部分来自他先生和师兄,太过狭窄。如今碰上渔娘这个亲自走了一趟西北边境的熟人回来,他自然要问上一问。
渔娘是去西北绘制舆图的,除了阴山那一回,他们一行人一路上很少越过边境线,对于北境内部的事情渔娘也不知道多少,最多碰到些路上的商队多聊两句。
“我听常进出北境的商队们说,草原上这几年不缺雨水,牧草长得好,养的牛羊格外肥美。一片草原上能养育的人口多了,消耗自然就多了,这两年生意越发好做。”
渔娘记得在陕西行都司碰到一个云南府来的茶商,他说从前年开始,常年跟他交易的部落订购的茶叶比以往多了两成。
渔娘仔细打听过,问那茶商是不是部落把从他那儿买的茶叶转手卖给他人了,茶商说不是。
田知府皱眉:“北境的部落可有迁移?”
“大部分部落的草场就算迁移,移动的距离也不会很大,要不那些长期跟部落交易的商人肯定会找不到人。”
气候好,草场长得好,牛羊肥美,人口增长。若是碰上天灾,草原上这些年增长的这些人口吃不上饭,不南下抢劫还能去哪儿?
田知府道:“部落若是肯分家搬迁,分散居住,碰到灾年各自还能多条活路。对他们大晋朝边境来说也能减轻些压力。”
渔娘觉得不大可能会分部落而居,三皇子和陆放都曾提过,当年被皇上率兵打散的部落,如今有建国的打算。
而且,北境那边想崛起不是一日两日了,要不也会提前几年请画师绘制边境舆图。
如今北境草原最强大的一支部落分布在克鲁伦河一带,正是京城的正北方。若是北境以西各部落向克鲁伦河靠拢建国,那大晋朝的压力就大了。
除了北边最大的那一支部落外,阴山以北的那支部落生性凶狠,人口虽比不上克鲁伦河那一支,一样不好对付。
田知府叹气,大晋朝从外头看还是蒸蒸日上,实则内忧外患呐。
薛广啊薛广,希望薛广一切顺利,明年内能把安徽丈量田亩之事处理好吧。
安徽之后还有浙江、江西和福建,五年内能处理好这三个地方,就不算晚。
田知府听她先生说皇上为了快速清算天下田亩,如今也不跟各地世家大族耗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