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历史直播,开幕暴击》 170-180(第6/14页)
【一些人借着隐逸的名号,树立道德牌坊,特立独行,孤高自傲,征辟察举制变成了士人之间的道德比赛。】
评论区
“推崇道德是有必要的,能够端正社会风气,矫正人的行为,但道德若是与选拔挂钩就变得沽名钓誉了。”
“毕竟道德没有一个完善的标准,而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自我约束。”
刘秀:“庄儿,你做得对,对那些人就要严明刑罚,不能给他们肆意妄为的机会。”
刘庄:“父皇做的也没有错,天下由乱而治,本就需要安抚人心,他们是读书人的表率,也是朝廷的一面旗帜!”
就看他们想要投向哪一边了……
扶苏再次意识到,上位者必须保持平衡,不能让某一家独大。如今想起自己曾经的天真幼稚,他都会忍不住脊背发寒。
若是历史上他真的成为秦二世,难保不会成为儒家的一把刀……
【司马光说:三代以来,风俗以东汉最美。这话对于个人来说是对的,但士人追求道德完美,却只知空谈,没有实干之才,于国家而言,却是百无一用!】
评论区
“东汉末年的党争加剧了这种风尚,太学崇尚清议,士人追求名声,完全不顾国家安危,黎民生死。”
“再加上家族子弟世代为官而形成的世家大族,他们牢牢把持住官吏选拔渠道,让整个朝廷更加腐败混乱……”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是那个时候的真实写照。”
……
司马光:求天幕不要再提光了!
【于是,天下分崩离析,苍生饱受流离之苦……】
【建安年间,士人分裂为两个极端,一个只知空谈,超乎现实,在乱世中追求自己的心灵独立潇洒。另一种不齿这种百无一用的废物,循名责实,用自己的能力辅佐一方,建功立业!】
评论区
“第一种的代表就是建安七子,比如孔融,他们的文学水平很高,但还是不要参与政治了。”
“第二种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三国群星,诸葛亮、周瑜、郭嘉、荀彧……”
“当时哪一方势力都能扒拉出几个人才,只要汉朝廷敢用他们,怎么会有汉末乱世。”
……
【曹操看到了汉朝衰亡的深层原因,意识到豪强大族兼并土地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在他的治下,大力打击豪强,启用庶人寒门子弟,为下层知识分子提供了上升渠道。】
【曹操多次下诏求贤,以“唯才是举”为方针,只要有才能的人他都敢用,不论出身,不论地位,也不论人品。】
天幕上出现了曹操写的求贤诏——一篇简明洗练的散文。
评论区
“曹操是唯才是举,不看德行。”
“若是只看德行,齐桓公怎么可能称霸,毕竟管仲是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家里有钱得嘞。”
“他想要垂钓渭水之滨的姜尚,还想要盗嫂受金的陈平。”
“即便是为人不忠不孝,只要有治国用兵之能的,他都愿意用!”
……
汉武帝回想起自己的招贤令,对德行也没有太高的要求。都是后世那些不肖子孙,学祖宗的成法都能东施效颦,惹人发笑。
若是汉武之后的皇帝听到他的言辞,定要为己争辩,毕竟汉武帝一朝的人才折损率实在太高了,若是他要求高了,可能就无人可用了。
武帝之后的皇帝有一个算一个,他们发布的招贤令都是先德后才,先看人才在当地的名声,再看才学。
而名声这样的东西是可以造假的。
于是,皇帝亲自将选拔人才的权利送给了世家大族。
【在汉末选官看中门第,不问才德的大环境下,曹操打破门阀限制,唯才是举,不拘一格,堪称特立独行。他重视人的智慧,鄙视礼教德行,他认为“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积极起用那些果敢英勇的战士,出身低微但有高才的人和“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
【他任用崔琰、毛玠负责选拔,此二人都是清正之士,勤俭之人,因而天下士人无不以其为榜样。一扫汉末对德行孝治的推崇,对后世影响极大!】
第175章 三分天下
评论区
“于禁、乐进就是因勇猛被曹操提拔的,徐晃和张辽是降将,他们后来都成了曹魏集团的名将!”
“曹操知人善任,许褚典韦是大力士,曹操就让他们统领亲兵。文聘是刘表手下的大将,在江南一带颇有威望,便被安排在江夏抵御孙权。”
“没有才干空谈道德是没用的。”
“曹操看到了两汉政治上的弊端,独尊儒术宣扬传统道德并不能解决社会矛盾,但他不知道的是,完全放弃传统道德也无法拯救天下。”
“曹操矫枉过正,太偏激了——道德无用,唯才是举的风尚给后世带来了极大地影响。”
“完全不要道德的后果就是魏晋南北朝时层出不穷的篡权、夺位,以下克上,能者居之!”
“所以后来的三百年乱世,曹操是有一定责任的。”
曹操目瞪口呆:三百年后,孤早已作古,不论发生什么与孤何干!
“楼上这就牵连太广了,曹操怎么可能预料到三百年后的世事。”
“若要给魏晋混乱的朝野天下找个源头,始作俑者还得数司马家!”
三国众人:天下有那么多姓司马的,天幕说的到底是哪一家?
曹操看向坐在阶下的司马懿,心中不由的打鼓,难道是河东司马?
“只能说曹操之后的继承人都没有他的魄力,也没有他的能力,无法将曹操的想法真正落实。”
“尚才不尚德,功成而民无生气矣,尚才不尚德,乱平而人心丧尽。”
“德才兼备才是最好的!”
曹丕陷入深深的思索中:朕吸取两汉的教训,扭转父亲偏激的政策,设置九品中正制,以道德、家室、人品、才干等多重标准衡量选拔人才,难道朕做的还不够好?
【曹操不只是在人才选拔上特立独行,在治国上,也强调以法治国,乱世用重典,执法如山,法不阿贵。他的治下赏罚分明,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刘询:“以法治国,这难道又是一个秦朝?”
始皇也有了点兴趣,不知他的以法治国与大秦有何区别。
【当然,曹操以法治国的同时也没有忘记礼教,他对汉天子刘协礼法齐备,对割据一方的诸侯也能适时拿起礼法的大棒敲打。】
始皇赞赏道:“不错,儒家法家本无差别,哪家有用就用哪家。”
刘邦:是齐桓晋文对周天子的礼法吗?
刘彻:他这不是学朕吗,以儒为表,以法为骨。
【军事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