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小百姓: 22-30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民国小百姓》 22-30(第3/17页)

:“小姑娘脾气还挺大,你就别乱猜了,不是你想的那回事。”

    春妮没作声,常先生则打圆场道:“小姑娘,他没别的意思。你现在已经离开家乡,关心这些事除了徒增烦恼,又能怎样呢?”

    春妮低声道:“我也不知道。可假如你们说的事是真的,我是受害的人,至少得知道是谁把我害这么惨。我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我忘不了。我和那些死在洪水里的人,总得死个明白,您说呢?”

    “然后呢?”西装先生轻轻发问。

    “然后,然后……”春妮狠狠咬着牙,想起水里那些无边无际的浮尸,眼底深处泛起血色:“然后我记着,我死死记着!若是叫我知道这是有人故意放水害人……”

    她没再说下去,两位先生也都明白了她的意思。

    西装先生摇头叹息,常先生则点头道:“好,那先生我就对你说句实话。前几日我家里来了个亲戚投奔,他住的地方离水坝不远,你应该知道那个地方,是钟县北郊的黄家村,就在沙河边上。他同我讲,事发前,他从地里回来,曾见过政府军有几辆车载着兵和炮管开向水坝。”他沉默片刻:“我和他,我们的确都不是亲眼所见。刚才的结论,也是我根据各方消息推断而来,但八|九不离十。现在钟县村户十不存一,活下来的恐怕都逃荒去了,想找到见证人,很难。”

    “既然你们没人亲眼看到,那会不会也有可能是倭人轰炸的?”

    这次水患报纸上曾做过数种猜测,这也是目前民间报纸上主流看法之一。

    常先生指了指天:“小姑娘,战机上天是有轰鸣声的,其声数里不绝。如果真的是轰炸,战机的轰鸣声是最好的预警,村民们一定会奔走相告先躲起来。那天来大水前,真的什么预兆都没有。你明白了吗?”

    常先生说得这样详细,不是当地人,或者不是真的去当地走访过,是不可能说得出这些细节的。

    事发当天,春妮也曾经过常先生亲戚住的黄家村,如果事情就发生在黄家村在的水坝,她也不可能听不见倭军的飞机声。

    这个结果春妮早在那座泡水的临时医院里猜到过,现在常先生再说一遍,不过是对她的猜测加以印证。

    她很快平静下来。

    这样的表现让两位先生有些纳罕。西装先生问她:“对了,小姑娘,你还没说你叫什么。”

    “我叫顾春妮。先生们怎么称呼?”

    西装先生说:“我姓张,顾姑娘叫我张先生就行。”

    中山装常先生则冲她竖起大拇指:“我姓常。古有关云长千里走单骑,今有小春妮携弟逃水难。你这个小姑娘了不得啊。对了,你怎么没去学校里读书?”

    春妮说:“我读过两年蒙学,学校里教的我都会。”

    “哦,那你该去高小参加招生考试嘛。”

    春妮笑笑,问两位先生:“这还有些花生芝麻碎,两位先生喜欢的话可以往里加一点。”

    接下来两位先生又问了她其他的问题,譬如她怎么在学校外头摆起了摊子,一天收入几何,辛不辛苦,麻烦不麻烦。再如这附近环境如何,那些混混有没有找她麻烦,附近的倭国人作不作乱等等等等。

    春妮都一一答了。

    她原本对这两位先生的身份就有所猜测,见他们后边的问题都在倭军,老师,学生平时的言行间打转,心里就更加有了数。这两位先生必然就是他们等了一上午的贵客,他们这是想在视察之前来一次暗访啊。

    她极为配合地有问必答,重点讲述了附近倭国人跟寻常人之间发生冲突后,倭人巡警们时常会越界执法。而英国人大多数时候不止不会管,有时候撞上了还只会和稀泥。

    现在春妮的凉粉摊子也做出了名气,两位先生问话的时候,摊子上零散来了三四个顾客。有人听见谈话的内容,附和说:“那些倭国土蛮子霸道得很,先生们注意些,咱们惹不起总躲得起。”

    倭国人喜欢穿着大袍袖的本族服装,腰间还系着奇怪的白色布带,跟海城这座时髦新潮的国际大都市格格不入,时常被各国人士嘲笑,还被写成段子放在杂志里。以至于他们面对这些本土人时,总是又自卑又自傲。待到海城被倭国人占领,他们同本地居民的冲突愈演愈烈,大伙对他们都是又恨又瞧不起。

    但是,倭人的野心和侵略性有目共睹,这个问题他们不能不提早防备。

    提问到最后,两位先生最后对视一眼,不约而同站起来,西装张先生说:“时间不早了,今天先到这吧。”

    常先生则语重心长道:“你还是得读书啊,小春妮,你是个聪明孩子,不读书可惜了。”

    常先生没有一开口就鄙薄她现在做的营生,也没有轻视女孩子,这令春妮对他的好感大生,多了几分耐心。

    看张先生也赞同地点头,春妮无奈道:“两位先生,我得先管好我这张吃饭的嘴呀。最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买什么都看涨,明明从早做到晚,生意也不差,却赶不上东西涨价的速度,简直搞不懂,辛苦好些天,连个洋铁皮的桶子都买不起。我要是哪天不做事,搞不好就上街要饭去了。”

    她和夏风萍的凉粉生意好,两人琢磨着要扩大生意规模,什么都准备得差不多,没想到卡在了洋铁皮桶上。

    倭国人实行进出口管制之后,包括洋铁皮在内,所有进口物资涨价涨得厉害,现在市面上洋铁皮做的物件被炒到一个相当夸张的价钱。两人没有办法,只能去木匠铺子里订做了两只笨重的大木桶将就用。

    这个问题,两位先生也头疼,常先生怒道:“都是倭人把持关口,不让货物进出,不然市面上商品怎么会贵到这样离谱?”

    张先生先一步进了学校,隔着巷子叫:“常先生你来看看。”

    两位先生进去后,春妮也走到学校门口,探头朝里看了会儿,见他们径直往那一排还散发着木头香气的器材走去,方校长领着几个老师们走出来,她再又坐了回去。

    她原以为接下来不会有自己什么事,又卖了两碗凉粉之后,胡老师出来叫她:“小顾老师,方校长叫你进去。”

    “怎么还有我的事呢?”春妮擦擦手站起来。

    “上面视察的校董来了,他们要见你,”胡老师推她:“我来看着这里,你快进去吧。”

    “做这些木马的该不会是小春妮你吧?”看见春妮,两位先生大为惊讶。

    春妮也明白了,她被方校长叫进来的原因。

    方校长讶道:“两位先生认识小顾老师?”

    张先生笑道:“何止认识,常先生刚刚还同我说,今天这个小朋友很有聪明呢。”

    常先生点

    着她笑:“难怪刚刚在我们面前说了学校跟校长这么些好话,小春妮,你是真人不露相啊。”

    春妮没料到还有自己的出场机会,想到刚才的那顿尬吹,也有些尴尬:“我说的都是真的,两位先生不也听那些顾客们说话了吗?那些顾客总不会全是我寻来的托吧?”

    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下,张先生忽然问:“小春妮,你做这些木马,一天能做多少?”

    “一个。”春妮不假思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