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谁觉醒了(快穿): 250-260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到底是谁觉醒了(快穿)》 250-260(第9/16页)

未让人驱赶,而是她知道,这些人坚持不了多久。因为村里的男娃大多数有人生没人教,心性不够坚定,听不了多久就耐不住孩子爱玩的天性,跑走了。

    而年纪稍大一些的男子,大多要种地,或是要脸,对读书也并无渴望,他们也不觉得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是什么不好的事,反正回家了有老娘媳妇做饭洗衣,家是他们温馨的港湾和退路,即便是一些娶不到媳妇的懒汉,也习惯这种摆烂的日子。

    私塾里招收的第一批女学生只有十人,即便不需要束脩,大多数家庭也不会允许自家女娃去读书识字,不要钱也不准。

    女娃读书有啥用,耽误干活,又不能考科举入仕,读来干嘛?识字?一辈子能接触到多少需要认字的事?家里的地契房契也不是给她们留下的,不需要她们看懂,卖身契更不需要她们看懂,看懂了反而不好掌控。

    到最后,这十人里,只有两个不到十岁的女娃,和八名成年女子。两个小女娃是厂里女工的孩子,因为常年在全安村给凌一干活,怕没人照顾两个孩子,与其说是送她们来读书,不如说是送她们来托管。

    至于八名成年女子,也都是凌一从工坊挑出来的,她们八人是极其有上进心的,不甘心一辈子当普通工人,她们想往管理层爬,想认字,想看得懂账本,想治人,而非受制于人。

    这点人数其实对凌一来说已经很不错了,尤其是这八名成年女子,若是能培养成才,还能提供给她们老师的职位,代替凌一和程祖佑教书。

    不然凌一纵使再不怕累,也不能一个人拆成几个人这么用,镖局、茶园、农田、工坊、教书、军营都要她来的话,不知道一天能睡几个小时。

    然而,那些没有让家中女儿入学女子私塾的人,在今年十月悔得肠子都青了。

    因为五月的暑热一直未消,从五月到十月,长达五个月,阳州府内没有落一滴雨。

    六月时大家还没当回事,只当今年有点热,八月没下雨,收成不好,大家也都紧着池塘和储水用。直到交不上粮了,百姓就发现不对劲了,地也开裂了,粮食减产,凌一那些农学知识再好用,也抵不过没水,一切白费心思。

    到了十月,旱情已经确定,各地县衙上报了这个情况,孟晚宁更是多次前往阳州府说明情况。

    而后,江源县等来了朝廷的赈灾粮,以及传说中的钦差贤王。

    第256章 赈灾

    林漾比孟晚宁更先得到贤王南下的消息,阳州府是旱灾严重的几个州府之一,江源县的旱情也不轻,从五月起就没见过雨,靠着井水和河水,已经不行了。

    用于灌溉的水量有多大,谁都知道,灌溉的水基本取自河水,无数的农民每天挑着水桶去打水,但河水却一天天下降,直至露出干涸的河床。

    江源县光听名字便知道,紧靠清江,且处在清江的上游。阳州府境内有三江,其中包括清江在内,都几乎出现了断流干涸的情况。

    清江目前还有细小的支流,尚存一些水量,但这点水不知道能撑多久。

    如今各地的水源,不管是井水还是池塘,又或者是江河,只要是朝廷发现了的,全部下了禁令,不允许私自取用,朝廷派了衙役专人把守,所有人要取用水,须得凭户籍,每家按人口取用一定量的水。

    这也只能保证人喝水的需求,并且每家每户都得省着水喝。

    人都不够水喝,更何况庄稼,今年的粮食岂止是减产,部分地区甚至是颗粒无收。朝廷派来的钦差,便是来赈灾的,随行的还有运送赈灾粮的队伍。

    凌一猜到了钦差是贤王,因为她问过穿越者,贤王能出现在京城之外的地方,只有两种可能。一是他前往自己的封地,二是作为钦差离京办事。

    传闻贤王的身体不是很好,常年生病,故有封地却需要时时待在京城里,接受御医的诊治,这是太后给他的恩赐,可见太后对贤王如同亲子。

    贤王的封地不算大,每年的税收也不算高,今年也不好过,因为干旱不止出现在阳州府,这是一场全国性的干旱,北方更为严重。

    这也意味着,梁国也一定出现了旱情。久灾必定导致动荡,各朝各代的统治者都知道这个道理,统治者并不是指唯一坐在高位的皇帝和太后,而是指这个国家和社会处于上层的那些人。

    小皇帝再昏庸,于政事上也不会做出不利自己统治的决定,更何况,如今是太后垂帘听政,他除了祸害无辜百姓,于大事上反而受太后管制。

    派“英明贤能”的贤王来赈灾,其实是太后的安排,小皇帝根本不在乎旱灾会不会饿死人,他只管享乐,于政事上他斗不过太后,更说不过嘴巴厉害的群臣,只能应了。

    此行贤王带了一百人,其中五十人是杂役,专门负责打杂和苦力,另外五十人是他王府的侍卫。

    王府本身是不可以豢养私兵的,但他年少时遭受过刺杀,先皇在世时从禁卫军中挑出两百精英,拨给他当王府侍卫,也算是对他的恩宠了。

    贤王一路南下,从旱情浅的地区来到旱情严重的地区,也就是阳州府,他此行的目的地。

    林漾从未见过贤王,凌一也是,孟晚宁虽是京城人士,但深居闺中,也是不曾见过贤王的,贤王的到来,对她们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谁也说不准,只能见招拆招,看看他到底是不是来赈灾的。

    贤王仅仅在阳州府待了五天,立刻就动身前往江源县,在七天后抵达了江源县,孟晚宁作为县令,携当地所有乡绅、权贵、富商在城门口接见贤王,甚至周边比较近的县令也来了。

    贤王不是一般的贵族和官员,他既是钦差,但他更是王爷,是正儿八经的皇亲。

    凌一和林漾如今在田地多、产业多,在江源县也算是说得上话的地主和富商,她们俩也该一同拜见贤王。

    凌一不喜欢下跪,但也不想挑战权威自找麻烦,和林漾跪在了人群中最不显眼的位置。

    可即便她们俩再低调,在一群男人中间,她们两个女人实在是显眼,任谁都无法忽视。可要是不来接见贤王,万一日后对上这号人物,他以大不敬之罪治她们,她们真是百口莫辩。

    所有人跪成一片,低垂着脑袋,没有贤王发话,谁都不敢起。

    然而,贤王很友善,也很亲和,没有让大家在冬日跪太久,这次的干旱持续了太久,一直到冬季还未曾降雨,实在折磨人。

    孟晚宁松了口气,果然,贤王和她听说的那样体恤百姓。

    一番官话客套过后,孟晚宁就得领着贤王下榻县里最好的驿站。驿站是官办的,一般官员都会去驿站住宿。

    但有的人想要攀附贤王,就想邀请贤王入住她们家的酒楼,贤王听后,也不拒绝,笑眯眯地跟着去了。

    凌一从余光里瞥见过贤王的面容,俊美妖冶,如剧情里描写的那样,长着一张雌雄难辨的漂亮脸蛋,但就是那一眼,贤王也正好看向凌一。

    凌一为了这张脸不吓到旁人,不影响她做生意和人际交往,虽没有像林漾一样戴上帷帽,却在纱布拆下之后,带上了半张白色面具。

    凌一脸上的伤在经过治疗后,新的血肉长出来,本来就没有烧毁整张脸,最后伤疤缩减到了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