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门寒婿的科举路: 110-120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高门寒婿的科举路》 110-120(第7/18页)

诗集》中贺俊之的那首《早秋》,视线圈在“龙吟虎啸地”这句上,极轻地点了点头。

    贺俊之,咱们以牙还牙,你怎么样待孟夫子,我便怎样还你。

    龙蟠虎踞。

    龙吟虎啸。

    呵呵。

    申四明又用指头蘸水在桌子上写道:大人明日要进宫面圣吗?

    沈持又点点头:已上了折子,明日进宫复命。

    申四明低声说道:“哎,这姓贺的跟一条疯狗似的,嗅到谁咬谁,大人以后千万当心些啊。”

    沈持:“多谢申掌柜提醒。”

    他心想:姓贺的才不是谁都咬,而是瞧准了才下手的。

    他已隐隐觉出贺俊之的意图:这人从一开始就看不上酷吏,甚至还知道酷吏没什么好下场,但是他又深陷其中脱不了身——他要物色个人接替他,成为新的一代酷吏!

    皇帝手里的一把新刀!

    而姓贺的自己,则要伺机摆脱酷吏的烂名声,神不知鬼不觉抽身出去。

    沈持,就是他选的接替自己的新酷吏,皇帝的新刀!

    明白了贺俊之的意图,沈持在心中冷然:想得美。

    他对申四明拱了拱手:“在下一家老小都来麻烦申掌柜,感激不尽。”

    申四明:“沈大人万不要说客套话。”想着沈持明日要进宫面圣,他催促道:“不早了,明日少不得耗费精神,大人早点歇着吧。”

    沈持又谢过他,回到自己屋中。

    本朝新官头一次进宫复命,照规矩是要在清晨五更天与上朝的臣子们一道进宫,而后去上书房外候着,等着皇帝想起来的时候再宣进去。

    因而翌日一早,沈持便穿戴好朝服,带着奏折和官印,踩着文武百官上朝的点去了皇宫。

    他今日出门乘坐的是会馆的马车,好巧不巧,走到半路掀开帘子一瞧,偏偏就碰上了贺俊之。

    那人一袭绯色官袍,乍然遇见沈持后温文一笑,尽显君子温润。沈持面带笑意与他互执了礼,待放下帘子后,胃中泛起一阵不小的恶心。

    好在马车里放的熏香清雅好闻,生生压住了他的不适。

    沈持已十分厌烦姓贺的,但他还不能表现出来,往后同朝为官怕是有的虚与委蛇了。

    一个声音在脑海中叫嚣“干掉他”,把你讨厌的人干掉,你就不会这么烦恼了。

    马车逐渐走近皇宫的东华门,沈持暂且屏蔽住那个声音,闭目眼神。

    一会儿进了宫,是不能出半分差错的。

    第114章

    到了东华门外, 宫门还没开,廊檐下挂着的八角宫灯也还亮着,但门前已经立满了穿着各色官袍的官员, 簪笏满眼,文武载道。

    沈持一走过来, 先前与他一道在黔地办矿务的工部侍郎朱文济便笑着说道:“沈大人几时回的京城?”

    “下官见过朱大人,”他笑着执礼:“昨儿才回来的。”

    又见工部尚书李廉和户部尚书秦冲和朝他这里瞧了过来, 两位老大人微微颔首,沈持走上前去, 一一与他们执礼。

    两位老尚书似乎有话要跟沈持说, 可下一瞬他们看见新科榜眼薛溆和探花徐照真两位翰林也来了, 一起讶道:“圣上今儿是要召见三位翰林呀。”

    前阵子听说皇帝萧敏要给周淑妃生的七皇子萧承彧选老师,难道从这三位之中给七皇子挑选个侍讲学士——就是时常进宫来给皇子们授课的翰林。

    在本朝, 开国百年多来, 君臣反目的多,但帝师与天子转而成仇敌之事还闻所未闻, 因而有幸当上帝师是无上的风光之事。

    薛、徐他俩一起来跟二位尚书打招呼, 端的是满面春风, 看来似乎知道今日进宫面圣是喜事。

    而后见着沈持,他们是同年,自然要多寒暄几句。

    他们问他黔州府离京城多远,沈持说出了京城陆则骑马, 水则乘舟。一人一仆一马风雨兼程, 二十来天可到。

    他俩又说起王阳明先生被贬到黔地的龙场驿做驿丞, 山深林茂烟障重重,全靠少年时师从武僧习过武,身体强壮这才活了下来。

    ……

    沈持听他们说了好一会儿, 才笑道:“在下昨日抵京后听闻薛大人得了一句好诗,‘不见杨柳春,徒看桂枝白。’,真是好句,”他说道:“在下不服气,连夜买了一本《翰林诗集》随身携带无事便翻一翻看看比薛大人差了多少,谁知看下来,才晓得薛大人如椽大笔,在下实在不及。”

    他今日的话稍稍显多。

    “沈大人如此赞誉,”薛溆道:“叫在下惭愧,翰林院清闲有心思作闲诗,不像沈大人那般在外办差,心中装着事,无暇风雅罢了。”

    “薛大人给在下找了个好理由啊。”沈持笑着说道:“他日闲下来,在下一定要同薛大人切磋如何作诗风雅,薛大人可不能推辞哟。”

    薛溆:“在下和徐大人一道等着沈大人回翰林院编书作诗。”

    ……

    三人相谈甚欢。

    有人很没有眼色地讽刺他道:“听说沈大人的启蒙夫子叫什么孟度的被下了大狱,沈大人好闲情,还有心思在这里谈论诗词,与同年一争高下呢……”

    提及孟夫子之事,沈持心上刺痛,面上却无所谓地笑了笑:“刑狱之事,贺大人自有公论,在下相信孟夫子是清白的,”他忽然肃然转向立在不远处的贺俊之,问道:“贺大人说呢?”

    贺俊之盯着他手里的《翰林诗集》,覆在官袍大袖之下的手指攥得生疼欲断:“沈大人放心,本官自会秉公断案。”

    若是有人留意,会听出来这这句话说得微带了一点儿涩滞,他最后一次作诗都要溯及到九年前了,要不是沈持翻出来,他这辈子可能都不会再想起来了。

    不是他记性不好,相反,他记性极好,记得从他接手大理寺后办过多少案子,审过多少人……却好似唯独忘记了曾经年少春衫薄,陌上纵马,学李白邀明月赋诗的那些事了。

    他很快记起沈持手中的那本《翰林诗集》中收录了他在张汤墓前写的《早春》,诗中,他不仅明显写出了对酷吏的同情,还用了“龙吟虎啸”四字形容长安城的地气……如果被言官御史盯上,不用想,不知会同老鳖一样,咬他多少口。

    甚至,他根本没有办法再在孟朝给友人的写的上梁文里的“龙蟠虎踞”上寻由头,定孟度的罪。

    沈持,生生将了他一军啊。

    他九年前所作的一首不起眼的小诗——沈持是怎么想到并翻出来的?这人实在是可怕且出其不意。

    贺俊之有种棋逢对手之感。

    他嘴角微微弯起,一直看着沈持。这样的人,究竟怎样才能被他所用呢。

    此时传来一声钟鸣,东华门开了。

    文武百官一下闭好嘴巴,端好笏板,文官挺胸,武官则是挺着有点肥硕的肚子鱼贯而入。

    东华门内的一处偏殿的耳房中,大太监丁吉带着他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