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夜校女教师: 160-170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七零夜校女教师》 160-170(第11/17页)

当农民下地是不算工龄的。现在他享受不到政策红利,只能自谋出路。

    叶菁菁颇为同情:“你外语水平怎么样?现在有不少资料要翻译。”

    男生实话实说:“我以前学的是俄语, 俄语学的也不怎么样。”

    得,靠翻译挣钱这条路,基本上是断了。

    可现在所有人都缺工作,城里还有不少中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呢。

    其实有个现成的工作,十分适合面前这位男生王新春。

    他既然以前是中学老师,现在又自己考上了大学,那他当真是优质家教的好人选。找几个高考生,带个小班, 别说养活两个小孩了,再翻倍都没问题。

    但是,给叶菁菁10个胆子, 她也不敢给自己挖坑。

    开什么玩笑啊,开学典礼的时候,校长还再三再四地强调,要大学新生们为革命努力学习。

    家教那是什么?那是公开批判的修正主义,是苏修明晃晃的罪证。

    叶菁菁让人往枪口上撞,岂不是成了老寿星上吊——嫌命太长?

    家教不能干,翻译干不成,那他这个书生能做什么呢?

    碰到解决不了的问题,要怎么办?当然是交给组织了。

    叶菁菁示意他:“坐下来,先吃饭,吃完饭我带你去找校办,看有没有什么岗位。”

    她记得她上大学的时候,学校没有生活补贴,但确实有勤工俭学的岗位。

    比如说在图书馆当管理员,在食堂帮忙打饭,都有同学做。

    就是不知道西津大学,现在有没有这些岗位?

    王新春略有些局促,还是坐下了。

    叶菁菁扫了一眼他的饭菜,确实是最拮据的那种,完全赶得上原主在纺织厂食堂吃饭的架势了。

    没有菜,只有食堂免费的骨头汤,没有肉,只有几片绿色的菜叶,泡着金银饭。

    金银饭的意思就是大米里头加了山芋,后者是粗粮,要比单纯的大米饭便宜。

    叶菁菁在心里叹了口气,并没有招呼王新春一块儿吃。

    一来桌上没公筷,她不习惯跟人家一个碗里搅。

    二来王新春都是两个孩子的爹了,人家是有工作经历的人,大老爷们儿一个,有自己的自尊心。

    所以她只加快了扒饭的速度,就着双喜圆子和下面的青菜底,嗖嗖干掉了三两米饭,然后擦擦嘴巴,招呼已经吃完的王新春:“走吧,我们去校办问问看。”

    三人一到进了校办,结果校办这会儿还挺热闹。

    原来急着找补贴的,远不止王新春一个人。

    也难怪。

    今年能考上大学的,主力军是老三届。他们二十大几,甚至三十岁的人了,普遍都已成家立业,是养家糊口的顶梁柱。

    家底子厚的人,脱产上大学问题不大。

    家底子薄的,可不得想办法解决家里老小的温饱了。

    校办主任头疼得很。

    没有勤工俭学的岗位啊。

    说白了,勤工俭学本身就带有补贴的意味。但现在大学穷得叮当响,哪儿来的那么多经费做补贴呢。

    如果只有一二十个学生那还好说,大不了校方挤一挤,挪点儿钱出来。

    可看现在的架势,有勤工俭学需求的学生,估计会有上百号人。

    这么多工作岗位,学校上哪儿变去?

    有新生难以相信:“学校72年不就开始招生了吗?工农兵大学生难道就不需要勤工俭学吗?”

    办公室里发出哄笑声。

    有人嘲讽道:“工农兵大学生,那是什么家庭出身?要人家勤工俭学,你看不起谁呢?”

    叶菁菁伸出胳膊,握住了谢广白的手。

    谢广白倒是还好。

    从恢复高考的消息传出来之后,他这个工农兵大学生没少听风言风语。

    以前人人羡慕工农兵大学生,现在谁看他们都像是李鬼。

    不过谢广白承认他占了便宜,否则按照严格规定他根本不可能被推荐上大学。

    得了便宜的人没资格卖乖。

    再说他自认为入学以后问心无愧,把每一分钟都花在了学习上。毕业后进医院上班,他也是兢兢业业。

    所以现在考进来的大学生冷嘲热讽工农兵大学生,他也只是带着两只耳朵听着,闭嘴一句话不说。

    可校办主任听不下去,他皱着眉毛敲桌子:“不要信口雌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虽说工农兵大学生不勤工俭学的?之前他们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工厂劳动。你们要不要也上半天学,干半天活啊?”

    那显然不可能。

    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不管是哪个专业的,课程表都排得相当满。

    巧妇苦于无米之炊的大学老师们,恨不得把毕生所学都在短短四年时间,塞给学生,怎么可能让他们上半天干半天活?

    他们不是工读生,而是全日制大学生。

    新生们哑口无言了,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校办主任:“那您得给我们想想办法啊。”

    校办主任感觉自己的头发都岌岌可危了。

    不管是文·革前还是文·革中,都没有这种问题。

    新难题摆在面前,他上哪儿给他们找那么多工作去?还要不耽误学习。

    他思索片刻,最后还是决定求助组织:“这样吧,我跟领导汇报,校方开个会,看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叶菁菁觉得这样不行,你给领导提问题的时候,不能是问答题,起码得是选择题,起码要给领导提供几个思路啊。

    “主任,你看这样行吗?”她伸手指了指校园,“咱们学校现在这个样子,肯定不能一直这么下去。战壕得填了,学校也要再建设。如果需要建筑小工,咱们也别从外面找人了,就我们自己学生上,可否?”

    校办主任愣了下。

    他还没表态,急着勤工俭学的学生先激动起来:“是啊,主任,我们来干就好。盖房子这些,我在农村就干过,保证不拉垮。”

    王新春也机灵地强调他们大学生的优势:“我们是本校学生,好管理,不像外面进来的人,不知根底。”

    更有人开始思想超前地打起了价格战:“我们有十四块七毛钱的补贴,就想再挣个十几块钱,能补贴家里就行。”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拼命自我推销。

    叶菁菁总觉得他们下一秒钟就会挥着帕子招呼:来吧来吧,安全便宜又好用,上哪儿找我们这种天选打工人去?

    毫无疑问,校办主任狠狠地心动了。

    作为学校的管家,花出去一分一厘都要他的命。

    况且现在学校变成大工地,一下子涌进那么多外人,校方也怕出事。

    让学生上工地干活,的确是两全其美的好办法。

    只是校办主任不敢打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