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带着仓库养孩子[快穿]》 40-55(第15/31页)
秀,你这是找谁换的?”
余母摸着桌上印着红梅花的布料,满脸好奇和惊叹。
“找孙知青换的,这布料花色她不喜欢了,所以就拿来跟我换板栗饼了。”
余母瞪大眼睛,好像再说还有这种好事?
余母从来没想过还有这种操作,直到她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儿媳妇,开始做各种精致吃食,跟三个女知青们交换各种她们用不着,或者不想要的东西。
虽然说都不亏吧,但家里本就不多的富强粉算是见底了。
“过两天我上队里请个假,去供销社再买点吧。”
“妈,不用上供销社。”
初心把从女知青那交换来的东西堆到桌上,交给了余母,“妈,接下来就交给您了,看看谁家要这些东西,给它们全都换成粮食。”
余母在榆树村生活了二三十年,人脉自然比初心要广。
面对儿媳妇交给她的任务,余母深吸口气,决定一定要圆满完成。
婆媳俩分工合作,一个专门跟知青们以物易物,一个专门用知青那换来的东西,跟村里人换粮食。
还别说,短短一个月下来,余安安多了三双鞋,两套新衣服,更甚至家里米缸都快满了。
米缸里的粮食也不全是余母跟村里人换来的,初心偶尔也会偷偷往里放一点儿粮食进去,她每次量放得少,所以余母也没有发觉。
女知青们跟初心以物换物的事情渐渐也传到男知青那边,男知青们跟女知青不太一样,他们跟初心换各种蔬菜、干菜以及鱼干肉干。
虽然换的人不多,但这些男知青胃口大,频率高,光靠家里那些东西,肯定是不够换的,所以初心也掺和着拿了些随身仓库里出产的各种蔬菜、肉干之类的。
就这么着,一直到了年边上。
别人家都得请假上?????供销社买过年的东西,老余家什么都不用买,样样都齐全。
过了年,就正式迈入了1975年。
初心虽然没有经历过这个时代,但也听说过,两年后会恢复考高,村子里的这些知青,肯定都会飞回城里。
这些人都隐形的人脉资源,趁这两年她们还在村子里,多打好关系。
等将来政策开放后,说不定还能用上。
接下来的两年,初心也没有太大的动作,一直维持着跟知青们以物换物的事。
乡亲们发现了这事后,也想学初心跟知青们以物换物,但大部分人都没有初心大方,做的东西也没她的好吃,所以知青们更愿意和初心交换。
余安安过完三岁生日后不久,高考恢复的消息开始在全国上下蔓延。
榆树村的知青们更是热泪盈眶,激动的相互拥抱。
终于等到这一天了!
原主是个没读过什么书的人,所以高考这事跟初心也没有什么关系。
1977年的冬天,知青们坐上大队里的拖拉机,奔向了决定命运的考场。
榆树村大队的这几名知青,一直没有放弃学习,有时候还会聚在一起讨论知识。
正是因为他们这种求知求学的信念,才奠定了他们成功考上大学的基石。
知青们收拾东西准备回城的时候,乡亲们都自发相送。
老一批的知青,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数十年,年轻一些也跟着乡亲们相处了两三年时光。
回城的心是激动的,但同样也是不舍的。
初心早早准备好了路上吃的干粮,给每人都送了一份。
知青们跟初心都比较熟悉了,临走前,都给余安安留了一份礼物。
这一走,就是天南海北各奔东西。
高考恢复以后,时间好像过的特别快,随着首个实行联产承包制的成功,渐渐地这股春风又吹向了全国各地的村庄大队里。
1981年,泉山公社下的各个大队也开始了分地政策。
老余一家承包了十五亩田地,除了五亩水田外,剩下十亩都是沙地。
都知道沙地结不出粮食,所以每亩地需要交的粮食也很少。
但乡下人承包田地,不就是为了粮食?
乡亲们都劝老余夫妻想清楚,辛苦一年,要是地里什么都不结,白费一年功夫不说,下一年的口粮又从哪儿来呢。
老余夫妻心里也有点打鼓,但谁让这是他们儿媳妇的主意,就算不理解,却也还是把沙地给承包了下来。
第 48 章
虽然初心跟着大队里集体劳动也学了一些种地的经验, 但比起老庄稼把式来说,还是不够看。
余父和余母也都是上了五十岁的人了。
要是像村里其他人一样承包旱地,每年种麦子、棉花、油菜, 累不说也挣不到几个钱。
许多乡下的老人家为什么上了年纪身体上就各种疼痛, 就是以前干活太辛苦,遗留下来的病症。
初心还指望二老多活二三十年, 也能多两个人疼爱安安。
女儿余安安今年七岁了, 原本是想去年就送到镇上小学去念书。
可从榆树村到镇上要走半个小时的山路,余家二老认为孙女太小,起早摸黑走山路不安全, 就说晚一年再去。
初心倒觉得还好,村子里有许多孩子都在镇上念书, 来回都有个伴儿。
可老人家总是更溺爱孩子一些, 觉得那些孩子比安安都大, 怕不带她玩, 干脆等隔壁吴婶子家的大孙女一起。
吴婶子家吴月娟比安安小一岁, 俩人从小一起玩到大, 要是能做伴儿一起上学,也能让人放心一些。
分完地, 榆树村的老老少少就开始忙碌起春种的事情了。
五亩的水田全部种上早稻,剩下的沙地则先翻过一遍, 用发酵肥先肥一遍地。
春天能种的粮食挺多的,像花生、红薯都是比较适合在沙土地种植。
红薯的秧苗是从随身仓库里选的板栗薯品种,切成块后,放在湿热的地方育苗发秧, 等出了秧苗后才能种到沙地里去。
初心没打算把十亩沙地全都拿来种植板栗薯, 红薯的亩产量本就高, 种个四五亩就够了。
剩下的沙地,初心打算种两亩早熟西瓜,两亩花生,剩下一亩就种点儿蔬菜。
余母知道后,想说蔬菜不用种,家里自留地种的那些就够吃了。
初心解释说,“现在集市开放了,没以前那么严格,蔬菜各家都不缺,但大集开得早,咱们可以去集上摆个摊子,卖吃食,多少挣点,反正都是自家出产的,也不费多少钱。”
种庄稼都得有耐心,别想着一两个月就能看到东西。
榆树村靠着大山,山前山后都有大队。
原先是每个月月末那天大集,自从今年联产承包开始以后,加上政策放宽松了,就变成了一个月两次大集了。
大集的地点离榆树村也不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