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香草门庭: 280-300

推荐阅读: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三国]香草门庭》 280-300(第7/34页)

光。

    荀襄对这位姑母已十分佩服,立即应下来。

    “最后,若有敌来犯,你知当如何应对。”荀柔注视着荀襄,沉声道。

    荀襄果断一点头,并没问哪里的敌人。

    “必令,有来无归!”

    第285章 归途

    “这一冬,冀州必须太平。”

    在登上马车,启程回长安前,荀柔再一次嘱咐荀襄。

    “各郡县至春耕,不得征召百姓劳役,苦役用刑徒,其他事,让各郡太守带兵做,兵卒受国家供养,又血气方刚正是壮年,空闲下来,也会要生事端。”

    “还有,严令冀州各郡,日后都不得当众杀人。”

    离开前他做了最后一件事,就是杀人。

    被魏郡小族审讯折磨了几个月的袁绍近臣,家底也差不多掏空了。

    所以最后勾名很简单,不降就赐自尽,大罪按律诛及族,本地士族为袁绍伪官县令及以上主政官皆处斩这一种,不及家族。

    自尽自是牢中,对其他人,荀柔也没有按惯常做法,公开杀人,悬首示众。

    而是命筑台,先活着示众一日,杀于台后,再躺着示众一日,即许令亲友收敛。

    天下要太平,社会要恢复秩序,人也要恢复道德,这一辈经历战乱,艰难求生者已经没办法,他想要以后的孩童,不要从小知道怎么杀人,也不要认为杀人容易。

    少年时期的课本,是上下五千年中精心挑选出来的文章,每一篇都极其精彩,令人记忆深刻,至今想起也让他回味。

    他记得《药》里那群伸长脖颈的鸭子聚拢,又轰然退开。

    鲁迅先生辛辣的讽刺,那时候没见过杀人的他,自然没什么感觉,然而在战后某个清晨醒来,他突然被记忆刺痛。

    他必须时刻警醒,自己想要做什么,想要什么样的世界。

    因为保全身体、允许收敛这两条,这次处死的人虽多,但他在冀州民间,准确的说,在士人的名声却回升了。

    虽然,他本意并非为成全这些人,但也不至于专门辟谣,就让他们以为他保持着儒家的仁义道德观好了。

    这样他们才会愿意为了前途,甘心受他约束与驱使。

    不过,他也清楚,许多门第早就放弃挣扎,期盼着尽快清算,好重新开始,而他居然还肯施舍他们一点尊严,不至让他们起步太低,就成了意外之喜。

    “叔父放心,我会守好冀州。”荀襄立即答应道。

    荀柔再在看向她身后,特意赶回来送别的荀光,青衣、簪笔、腰间配印、配笔刀、配燧石、着皮靴,已全然一副文吏打扮,洒洒落落,文质彬彬。

    “小心保重,勿过辛劳。”

    对于这个妹妹,在事业上,他只剩下钦佩了。

    “是,兄长也请保重。”荀光屈膝一礼。

    其余人等,亦各有嘱托,一番道别后,荀柔攀上马车,却又不由得回首一望。

    他和兄长还有堂兄友若,已数年不见,这次回到中原,原本想应当能见面,竟又未得。

    他终于攀住荀攸的手,进入车中。

    军队暂时驻扎冀州,免得明年春天还要赶一趟路,张郃、高览这些降将,了解当地,被留下来辅佐荀襄。

    随行则是典韦所领的五百亲卫,还有氐将千金、羌将当良贾,两人各余的二百族兵,以及甘宁的三百亲卒,浩浩荡荡的千二百人,不必担忧路遇匪徒。

    魏郡那些小门户出身的青年,他也挑了几个表现不错的带回长安。

    一方面,他们的确是栓在冀州士族门第前的胡萝卜,让他们安分老实,另一方面,果然有才能,当然要用,其实到处都还缺人。

    从邺城出发,向雒阳一路,沿途都荒凉。

    野村山郭,颓墙败瓦,蛇鼠寄居,荆棘丛生,旦夕止宿,他们都寻旧时村落落脚,但所过之处,空见旧迹,不见人踪。

    不过荀柔还是乐观的,这里没有大战,人应当还在,只是都躲进山里,等天下太平,就都会慢慢回来。

    不过一直过了荡阴、朝歌,直到清水河畔的汲县,才终于看到活人。

    不,准确说,荀柔先听到歌声。

    悠扬婉转的女声吟唱的小调,很美,很动人。

    他没听清歌词,又或者本没有歌词。也不需歌词,那只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女子,偶然发出的一段心音。

    那一缕清音,活泼泼的就随着流水潺潺声飘来。

    荀柔抱着暖炉,在车里坐起身,往窗口望去。

    马车很快驶过一道缓坡,一切展现在眼前。

    清澈的流水泛着浮光,三个女子站在河边,垂发,穿着灰色粗布长衣,长度刚过膝盖,系着草绳腰带,穿着草鞋,各抱着一只陶瓶,惊慌的挤在一起,瑟瑟发抖地望过来,看不出刚才歌者是谁。

    临河不远是座小城,小城建在河湾内,周围田地,一看就已经荒废了,黄土墙垣三丈高,沿墙有几颗枯掉的枣树,墙上一座小望楼,楼下只有一个城门洞,城门大开,黄尘扑扑,门口无人戍守,墙上也没有岗哨。

    然而,城上毕竟飘着几道炊烟。

    “似是汲县。”荀攸道。

    按照路程,的确该到汲县了,更何况旁边又正好有一条清水。

    “我们再向前再赶一程吧。”荀柔向荀攸道。

    何必去惊扰那一支歌?

    荀攸点头,“此地似无官吏掌管,为安危着想,的确不宜宿夜。”

    荀柔不由一笑,公达这理由找得够可以的。

    一匹枣红马哒哒的来到车旁,马上大红锦衣的骑士弯下腰,车窗外甘宁满脸欢喜凑过来,“太尉,今日在此城中休息罢!”

    “不行啊,”荀柔摇头,“先前山路转折难行,已拖慢行程,现在道路平坦,需得赶路速行。”

    甘宁露出肉眼可见的失落。

    “这样,好不容易见到人烟,”荀柔继续又道,“你领几个人,进城看能否买到一些牲畜,鸡、羊、兔、豚、犬都好,牛就不要了,若有酒,也买一些,买好赶上来,今晚让大家好好饱食一餐。”

    过城不入,他也需安抚一下一路疲惫的众人。

    “领命!”甘宁果然立即又高兴起来。

    “等等,拉一车粮去,用粮食换。”见他拨马要走,荀柔又连忙唤住他。

    这里显然交通未便,钱不如粮。

    “是!”这一声答应已经从一丈外传来。

    马车下令继续前行,荀柔也不再看窗外,让他稍微可惜的是,待他们走远,也没有听到歌声再响起。

    不过那天傍晚,用鸡肉、兔肉、猪肉煮出的汤很鲜美,他连喝了两碗,喝得一身都暖和。

    汲县过后,人渐渐多起来,也有了成建制的城池,虽还是寥落,城中可能也只有一个老年县令,多是原本县里的三老,或者德高望重的长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