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长孙的团宠日常: 220-240

推荐阅读: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皇长孙的团宠日常》 220-240(第3/34页)

家也是陕西有名的大商贾,但王崇古身经七镇,功勋著于边陲。从宣府到嘉峪关,数千里地军民安居乐业,不动兵兴武,每年节省至少七成以上军费开支。

    在与俺答、吉能达成封贡互市之后,也是王崇古,利用家中关系,广招商贩。布帛、菽粟、皮革从遥远的江、淮、湖广运送至西北边塞,征收税赋作为大小部落领主赏赐金银、丝绸的开支,每年购买定数的马匹。

    王崇古已经六十岁,又官至兵部尚书,仍是每年亲自到弘赐堡马市宣读圣旨。

    冲着王崇古这份功绩,无论言官怎么弹劾他,朱翊钧也会让他有个善终。

    之所以说这些,是想借此提醒他,他们家的情况自己一清二楚,要他约束好自己的家人。

    王崇古对朱翊钧说,张四维就在蒲州,问他要不要见一面。

    朱翊钧问:“辞官之后,他身体如何?”

    王崇古回道:“他一向体弱,休养这几年,已经好多了。”

    他的本意是,让朱翊钧见一见外甥,张四维好好表现一番,自己在从旁游说,说不定,朱翊钧回心转意,能再次起用张四维。

    但朱翊钧却摆了摆手:“那就好,让他好好休息,我就不去叨扰了。”

    “……”

    张四维当初隔一两年就乞休,不是思念家乡,就是身体不好,现在也算求仁得仁了。

    弘赐堡就在大同往西不远,还没出山西境内,朱翊钧扮作王崇古的随从,与他一同前去。吉能亲自率领各部落领主前来,依次拜见,没有敢哗变之人。

    朱翊钧观察,王崇古确实经验丰富,很会处理与少数民族之间微妙的关系。

    满足他们封贡、互市的条件,给他们优厚的犒赏,但也要明确,这是大明皇帝的圣德和恩赐,各部落要领赏就要按大明的规矩,以臣子的身份叩拜谢恩。

    王崇古还告诉朱翊钧,前些年:“这些蒙古部落,现在虽然不敢进犯大明,但他们仍会越过甘肃地区,劫掠西边一些少数民族部落,其中就以俺答的从孙切尽台吉最为活跃,每年都去,但并未讨得便宜。”

    “他曾三番两次请求俺答向西增援,臣每年都会修书阻止俺答。”

    朱翊钧问:“俺答怎么说?”

    “俺答回函谢罪,称不会参与他们的争斗。”

    朱翊钧笑道:“他现在忙着供奉佛法,没空。”

    王崇古却道:“他是明面上不敢开罪大明,未必不想进犯西边的少数民族。”

    “尽管如今边尘不惊,但边防仍不可放松警惕。”

    朱翊钧点点头:“爱卿说得是。俺答这边,你要继续与他保持联系,只要他的要求不过分,咱们尽量满足,以不打仗为第一要义。”

    “但咱们也不怕打仗,边关重镇应时刻做好应战的准备,不允许任何人,任何部落进犯我大明疆土。”

    之后,朱翊钧又说起朵颜卫的事情,俺答如此爽快的答应下来,让他颇感意外:“朵颜卫历来以悍不畏死著称,俺答,就不担心他们闹事?”

    王崇古回道:“塞外草原广袤无垠,草原上的部落犹如天上的星辰一般,数不清的。部落与部落之间,有时是盟友,大多时候是敌人。”

    “游牧民族的政权不在土地上,而在牛羊和马背上。他们之间的战争,掠夺的也是人口和牲口,而非土地。”

    他这么一说,朱翊钧就明白了,俺答多次南下进犯,从不占领城池,劫掠一番之后便撤离,临走时,还要掳走强壮的劳动力,想来,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朵颜卫虽然比不上土默特部、察哈尔部的规模,几万牧民只多不少,牛羊、马匹不计其数。现在大明强迫朵颜卫西迁,就等于白白的给他送人口和牲口。

    风险当然有,但在巨大的利益面前,绝大多数人都愿意当个赌徒。

    再则,就算朵颜卫真的叛乱,他们也可以请求大明增援。

    “行吧,”朱翊钧说,“贡赏之事已经办完,爱卿回家休整几日,再返京述职。”

    王崇古却道:“臣不累,明日就启程返京。”

    “噢!”朱翊钧点点头,“那……就辛苦爱卿了。”

    王崇古又道:“臣此来山西,还有一件事。”

    朱翊钧预感不妙:“什么事?”

    “奉命迎陛下回銮。”

    朱翊钧问:“奉谁的命?”

    “张阁老。”

    “……”

    朱翊钧说:“朕的事你就不必操心了,回去告诉张先生,朕自有计划。”

    “陛下,”王崇古道,“臣领命而来,一定要带陛下回去。”

    “朕若不跟你走呢?”

    王崇古躬身:“那只能陛下到哪里,老臣就跟到哪里。”

    “……”

    最后朱翊钧妥协了:“好好好,朕跟你回去,明日一早就启程。”

    于是,趁着月黑风高,他带着人,跳窗从后院跑了。

    王崇古看着他跑的,一把老骨头,也追不上,只得叹一口气,吹灭蜡烛,睡了。

    皇上武艺高强,连朵颜卫首领都能制服,他一介书生,也奈何不了他,想必张阁老也能理解。

    朱翊钧沿着延绥、永平,西到嘉峪关,从夏天走到深秋,一路看过来,朱翊钧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在蓟镇、宣府、大同一带,有戚继光、郭琥、麻贵这样治兵严明的将领,守军纪律性、服从性和警惕性都特别高。

    但越是往西走,越是远离京师,守军看起来就越是松散。在练兵这方面,许多地方的总兵都应该向戚继光好好学习一下。

    他在蓟镇呆了两个多月,对于戚继光手下各位副将也有所考察,个个有勇有谋,若都能将戚继光的本领学个十之八九,以后提拔到各地担任主将,也未尝不可。

    他还发现,西北风沙大,许多地方,城墙年久失修,风一吹,尘土飞扬,朱翊钧想,这要是下一场大暴雨,非得冲垮了不可。

    宁夏有一位副总兵名叫哱拜,是个蒙古人,此人与王崇古还有些关系。

    他曾是蒙古一个小部落的首领,嘉靖年间住牧山后,经常偷盗边民头畜得利,后来投靠了辛爱。

    据说,其人生性狡黠凶悍,黄台吉也颇为忌惮。后来,哱拜得罪了黄台吉的父兄,被追杀,走投无路只得投降大明。

    那时,正是大明与草原诸部冲突最激烈的时候,边境三天两头被蒙古人侵扰。

    时任宁夏巡抚的王崇古接纳了哱拜,奏请封为游击将军,并采取以夷制夷之法,从俘虏的蒙古人中,挑选愿意投降之人组建精锐骑兵,建立卫队,由拜统领,号为其家丁,对抗蒙古。

    哱拜善骑射,武艺绝伦,其卫队也都是亡命之徒,因而屡立战功,经常受到封赏。后来,经过王崇古和总督石茂华先后奏请,又加封他为副总兵。

    因为是蒙古人的缘故,哱拜自受封以来,从未进京述职,朱翊钧只听过他的名字和事迹,从未见过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