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如何为汉武帝强国富民》 440-460(第7/26页)
上前将一个本子递上,刘挽朝主父偃递过去道:“主父中大夫看上一眼。”
主父偃的心惊得都要跳出来,却不敢不上前接过,待看清上面的内容,主父偃面如死灰,同时,主父偃也跪下道:“长公主。”
“有些话当年我问过主父中大夫,如今也是想再问上一问。你想要出人头地所求的只是荣华富贵吗?陛下待你如何宠幸,你有高楼大宅,也有奴仆成群。是以,你仗着陛下对你的信任,做的尽是毁我大汉江山,令我大汉不得安宁的事儿?”刘挽是可惜的,可惜于主父偃毁于一个贪字,可惜他全然忘记自己的初心。
主父偃手里捧的是证据,各主贿赂于他的供词以及钱财所在。也就是让主父偃完全没有解释的机会。
刘挽挥挥手道:“我无意听你解释。你辜负了我的信任,也辜负了陛下对你的信任。”
华柬立刻识趣的上前道:“中大夫,请。”
是的,请吧。
在主父偃没有将这些分明经过他和那些冒名顶替合计修改过的证据交到刘挽的手里前,其实刘挽依然愿意给他一个机会,希望他能够在最后的关头承认自己的犯下的错,或者,这一切可以是一个计,一个能够让他对付世族,也给世间的人一个公道的机会。
可惜,最终主父偃让刘挽失望了。
“殿下。”主父偃大惊失色,刘挽无奈的挥手,并不想再听到他说多一个字。
主父偃这边出了状况,刘挽得到结果后,也得在第一时间送到刘彻的跟前。
刘彻在看清刘挽在主父偃之后查到的相关事宜,包括主父偃受贿几何时,不悦之极的道:“你说朕还能信谁?你举荐主父偃,无非觉得此人聪明,又是寒门出身,定知世人之苦,也正是因为如此,你才想要让他这样一个人去查清此事,最好能够把藏在幕后的人揪出来。结果他倒是成了别人的帮手。”
“是以,考核制度重要,状告的制度也得完善。此番我们能迅速的知道有人被冒名顶替一事,既因有人推波助澜,何尝不是因为鸣冤之鼓。父皇,我们该下狠手治一治他们了。”这个他们自不必说,所指的只能是世族们。
这些人纵然被刘挽牵制,并不代表他们安分了。
恰恰相反,他们对大汉朝推行的种种政策很是不满,既然生出不满之心,世族必要将这天下搅得天翻地覆,谁都不得安宁。
刘挽长长的一叹,知有些事任重而道远。
“章程呢?”刘彻意识到问题所在,又怎么可能放任不管,底下的世族们,他们相互联姻,利益结合,更是相互配合,一回一回的将刘彻这个皇帝弱化,他们最终的目的是要掌控整个大汉,最好,满天下由他们说了算。
刘挽通过主父偃的事情很清晰的再一次体会到,并非所有苦过来的人都能明白在深渊中挣扎出一条路的人有多难。也并不会所有苦过来的人都愿意守护同样受苦受难的人。是以,他们要拿出个章程,防的是这世间的所有恶人。
“主父偃如何处置?”刘挽冲刘彻作一揖回应,一定会尽快的送上章程,同时,也不得不问上一问主父偃该如何处置?
“斩。”刘彻根本没有任何犹豫的吐露这个字,刘挽也是这个意思。
主父偃他敢收受别人的贿赂,敢把大汉刚刚推行的科举搅得面目全非,为正法典,也为表明大汉的态度,当斩之。
第446章 斗不过
主父偃的事, 其实有不少人在看刘彻和朝廷的笑话,毕竟世族之间有些消息都是相通的,况且,在不少人的眼里, 把刘彻的人变成他们的, 何尝不是一种成功呢?
只是, 待刘彻下诏, 明明白白的昭告天下,主父偃有负圣恩, 更意乱科举之制, 为正法典, 也为让天下知, 科举的公正公平,斩主父偃及相关行贿,以及操作冒名顶替之辈。
同时,一应相关的官员因为监督不力, 竟然闹出冒名顶替考试这样的恶性事件, 无一人能够逃过,皆被夺其官位。
这样的惩罚,谁人看在眼里不得不承认,真是痛快呢。
大汉朝推行科举的初心是为了显示一定的公平性。既然如此,就该让天下的人都知道这回事,唯有如此, 也才能杀一儆百。
与之而来还有一条公告。针对刘挽当日提出的状告之策, 于各州县内设鸣冤鼓, 不仅如此, 但凡若是遇上官员不作为, 或者有人胆敢阻拦百姓告官者,可入长安城内,刘彻已然在汉宫城前设下登闻鼓。
登闻,登高而令天下闻,刘彻显然是下定决心不会轻易放过胆敢乱大汉者。
由此也让无数人恼那惹事的人。
都知道刘挽不好惹,知道不好惹,一个个尽去惹她干嘛?
刘挽都已经放出话,谁要是敢让大汉不好过,她就一定会让对方不好过,偏一个个觉得他们聪明,他们能拿捏住刘挽。怎么样了现在?踢到铁板了吧,尝到苦头了吧。把事情闹得越来越大,越发的不可收拾,现在好了,本来刘挽提出没有落实的事儿,全都一样一样落实了。
李蔡这个丞相忙得脚底都冒烟了!
因上回他们一个个拖延不肯议事拿章程的事儿,被刘挽提议贬官,现如今刘挽都放了话,但凡他们要是不想大汉好,不乐意当大汉的官,别怪她手下无情,把他们全都干掉!
那,纵然相当的不情愿被刘挽套上枷锁,最终也不得不配合。毕竟,谁也不敢保证刘挽有没有后招,万一要是有,他们怎么办?
不得不承认的一点事实是,他们真没办法和刘挽来硬的。先前刘挽从来没有表现出这样的一个态度,他们觉得刘挽是个讲理的人,相对于讲理的人,一来二去的他们难免有些失了分寸,然后他们就迎来了刘挽一记重击。
没有人敢试刘挽会不会敢动手,毕竟,那可是要命的事,闹不好一家子绝户。
而且,因为这层顾忌,针对刘挽一次又一次的提出新的政策,刘彻落实的新政,他们都不敢吱声,生怕不小心说错了话惹怒刘彻,刘彻可跟刘挽不一样,刘挽放个狠话而已,一但刘彻动了某个念头,呵呵
是以,各州县都开始落实击鼓鸣冤的事儿了。
刘挽尤其让人专门去落实,怎么说她这些年也不是白混的,既有心广开言论的人,也得有相应的监督的存在。诸子百家,其实刘挽这些年提拔的人不在少数,刘挽闷不吱声,也没有人知道那些人跟她有关系没关系。可是,刘彻那儿是相当的有数。
“人既然有用,更应该安排。你辛苦把人教出来,难道要放置他们生灰?”刘彻有时候的态度也是让刘挽不知如何评价才好的。
毕竟这生怕刘挽舍不得用人的样子,刘挽感慨万千。
真,刘彻这个性子,你要是在他心上,定然是这世间最好的人。
刘挽为难的将人员名单给刘彻递上去,认真无比的道:“早年我建议过父皇,权利应该分散,不宜集中。御史负责参人吧。监察的事交由别的人来负责。”
这话刘彻不是第一回听,也算见识过刘挽这番建议的好处。
这个时候刘彻想到了三省六部,三司。
“趁现在他们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