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户子科举逆袭为内阁首辅: 120-130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军户子科举逆袭为内阁首辅》 120-130(第8/16页)

应试。

    黄致远排在陆杰修的前面,是新科进士队伍里面的第一位。秦朝宁则是在陆杰修的身后排着队,是队伍的第三位。

    忽然,黄致远转过身打量起了陆杰修和秦朝宁,这么细看,他便心下有些忐忑。

    由于陆杰修和秦朝宁今日之前都没在同年之中出现过,他此前还没有过眼下如此直观的感想:年轻,实在是太年纪轻轻了。

    春闱第二、第三的学子,这相貌也取巧了。

    探花郎本就是取的殿试前三里,长相最出众的那一位。黄致远在心里不满地想到,反正他对状元志在必得!

    第126章 126.殿试结束

    闱官匆匆来到后, 朝在场的两百名新科进士笑吟吟地行礼问好,然后才温声让大家跟上他的脚步。

    黄致远昂首挺胸,活像只抖擞昂扬的大公鸡, 意气风发地走在最前面。

    陆杰修有些许紧张,但是面上依旧镇静。

    而秦朝宁, 再次来到皇城内,没有户部抽调生员那时候的好奇心了, 安静地跟在他们身后。

    [1]保和殿是外朝三大殿之一,它的空间很大, 主要用途是殿试、赐宴等。

    等这些新科进士踏入保和殿时,殿内已经有数名朝廷大员,陪同上座那一抹身着明黄色配以金丝线钩织衣衫身影的天子,皆是等候在堂上。

    闱官领着所有进士跪拜当今天子, “恭迎圣上, 万岁圣躬万福。”

    天子起身,目光扫视底下跪成一片的今科进士们,“起身。”

    他朝站在右侧的杨首辅吩咐道, “首辅大人把考题安排下去吧。”

    杨首辅行作揖礼接下圣上口谕,便示意底下的闱官们安排众位进士按序入场落座。

    待所有今科进士们都落座后, 秦朝宁坐在了第一排的第三张案桌后方。

    他忍不住抬眸朝堂上的朝臣和当今圣上看了看。

    待刘阁老和韦之贯都和他的视线对上, 并且神色严肃,他立马敛下了眼眸。

    刘阁老、韦之贯:“……”

    俩人哪怕立场是不对付的,此时的想法都是一样的, 这臭小子。

    当今圣上,原来和他大哥年岁相差不大, 秦朝宁低头的时候默默想到。

    实际上,在场两百名今科进士里面, 就他一个人这般大胆,直面圣颜,还把朝堂上的各个重臣都看了一遍。

    而历帝,是看到了秦朝宁的。

    不过,他倒不介意此子的冒失。

    实际上,秦朝宁在春闱里面考了第三的事,他是知情的。现下,对于今科前二十的进士,全部都是在四十岁以下的学子,他面露满意之色。

    一旁的杨首辅余光瞥到圣上的神色,瞬间状似不经意地感慨,“圣上,您看我们朝的这些英才,倒是一届比一届年轻有为了。”

    此话一出,有眼色的官员纷纷附和。

    闻言,历帝的眼眸间难得更柔和了些。

    他不是第一次站在保和殿监考底下新科进士的殿试,但是以往他都是站在母后身侧。

    而且,他抽看过几名学子的春闱答卷,此届新科进士确实比以往的更富有朝气和灵气。

    这不就是天佑他这个天子的一种现象吗!

    所以,他哪怕知道此时底下的人都是拍马屁的多,也是好心情地全盘接收。

    待辰时一到,闱官们便给各个新科进士分发考题。

    随即,所有新科进士就开始全身心地应对这场殿试。

    是一跃龙门亦或是错失机缘,全看眼前这一仗了!

    秦朝宁拿到考题看过后,他坐着沉思。

    殿试的题目只有两道,一道八股文,一道策论。

    题目一:文教兴邦否?礼法兴邦否?

    题目二:论海禁的利与弊。

    这两道题目在殿上所有新科进士看来,都属于完全的开放题目,和春闱、秋闱、乡试等都对比下,当真风格差异过大。

    眼前的考题,很贴切国情和俗务。

    几乎是所有新科进士都没提起笔,俱是一脸思考状。

    对于秦朝宁而言,文教兴邦否?兴。礼法兴邦否?兴。

    只要是兴文教有度,行礼法有度,国邦何愁不兴?

    文教促生产力,礼法行约束与管教,二者结合得当,宣朝的生产资料何愁不上一个台阶?

    至于论海禁的利与弊,利大于弊。

    闭关锁国带来的危害,他脑海里有一堆历史教训的资料。

    海禁一开,对于本朝产能过度的物品不仅有了去处,对于本朝缺少的资源也都可以输入。

    这是能够探索这个世界,能与时俱进,还能及时掌握到海外各国的生产力发展情况,把危险的苗头扼杀在源头的机会。

    秦朝宁能够想到的海禁相关的方方面面太多,从白银、黄金的输入,番薯、土豆等高产粮种的输入,到本国的丝绸、陶瓷的输出,海岸的关税带来的民生消费端的刺激盘活……

    改变一国的经济现状,是要先让底层民众的收入提高,让他们有活可以做,有银钱可以消费。

    这才是死水变成活水的关键,本朝的经济就有了很好的流动性,随之所有生产出来的商品才有了去处。

    接着,商户们能够挣到钱,商业盘活。随后,朝廷能够收到的税增多,边境和基建能够投入的银两也会增加,整个国家上下才会进入良性循环。

    他脑海里的信息很多,但是他在犹豫,在斟酌他应该把文章的内容把握的度应该到哪里。

    近日在韦府和刘府上看了那么多邸报,又得到了两位先生那么多的朝政时事的指点,他是知道朝堂上目前主张海禁的官员居多的。

    在这些官员们看来,从弘明年持续至今正历年的倭寇之祸,都是因为海岸线不禁的原因。

    他们的想法是,禁海,就是从根上杜绝百姓投倭,能解决倭贼对于本朝觊觎的狼子野心。

    但是,秦朝宁从这两道题目里,看到的是新帝的欲望、野心、愿望。

    新帝年轻,有抱负,他有自己的宏愿。

    由于秦朝宁思考的时间过久,殿上其他新科进士除他之外都提笔书写一阵子了。所以,不少官员,包括圣上都在想此子该不会是被难住了吧?

    不怪他们这么想,是秦朝宁的军户户籍,按照寻常的认知,他们都会觉得此子学识是有,天赋也好,但是局限于出身,大抵上眼界有限。

    加上,秦朝宁不过十三岁,没有阅历的沉淀。

    等到秦朝宁终于提笔,开始奋笔疾书,那些打量的目光才移开。

    历帝在殿上再呆了片刻,就离开了。

    一同离开的还是杨首辅与其余官员,只留下了翰林院的几名官员在此监考。

    酉时一到,闱官们便走下去开始收答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