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苗和她们的朋友: 30-40

推荐阅读: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禾苗和她们的朋友》 30-40(第6/15页)

困县。

    禾儿觉得她信上写的,都不及这十分之一,佩服道:“你真了不起。”

    着实是发自肺腑。

    杜鹃倒觉得没什么,说:“我念书,就是乡亲们一路供上来的。”

    读大学是不要钱,可是往前总要吧,她到首都的路费,都是大家你一分,我一毛凑出来的。

    禾儿入眼可见,连栋三层楼的房子都没有,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帮这片土地到哪一步。

    她叹气道:“年轻人到沪市去,钱多多少少会寄到老家,大家手头有钱,就舍得消费,经济才能流动起来。”

    不论是盖房子还是买东西,一行一行都会起来,比拉投资建工厂靠谱得多,需要的资金和压力也会比较小。

    其中的道理,杜鹃是最明白的,说:“都是贫地,什么都不好种,分田到户以来,亩产还是那么点,交通差,有点东西又运不出去,不能一口气想吃成胖子。”

    一年不成,她就十年,一辈子就不信做不好一件事。

    书上的、报纸上的事情总是很多,但人不亲眼所见,是没办法想象的。

    禾儿叹口气说::“都会好起来的。”

    又拍胸脯道:“等我有钱,就给你投资。”

    问题就是她现在都没挣上大钱,只能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她紧张道:“过两天出高考成绩对吧?你问过考得怎么样没有?”

    说起这个,杜鹃话多起来道:“这一届学生就十三个,你寄过来的材料都用上,几位老师都说,比原来自己教好得多。”

    有句话她没说,就原来语文老师教英语的德性,是什么都强过,她能考上首都大学纯粹是天赋异禀,往后二十年都未必再有一个。

    当然,她也是本县除开恢复高考时的几个知青外,唯一大学生,教育质量可见一斑。

    教育才是未来的基石,这点两个人看得都很清楚,心里都有些紧张。

    禾儿是希望能把教辅材料推广到全国贫困地区,既然没有教师,就得用更多的资源来弥补,但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

    不过这都还需要几天时间,眼下最重要的是招聘。

    杜鹃早前就在县城里组织过,本地没什么就业机会,大家对能去沪市都很向往又害怕,出去打工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恐惧居多,他们没有见过外面的世界,连踏出去的第一步都很艰难。

    这次居然有人上门招聘,又有县政府做担保,自然是来打听的人如潮水。

    王梅手底下除开服装厂,还有一个食品加工厂,需要的工人很多,只要是愿意去的,基本培训几个月,工资就能到一两百。

    这钱是什么概念呢,只看县政府连工资都发不出来的样子就知道。

    有的人自然担心是骗局,看在官方的面子上没直说,也是颇为犹豫。

    杜鹃只好带着人做动员工作,做得风生水起,差点连高考成绩出来都错过,是县教育局自己也很关注,第一时间把成绩送过来,喜报连夜就挂上,恨不得满大街敲锣打鼓地宣传,铁山今年一口气出三个大学生啦。

    虽然录取通知书还没来,但成绩是实打实的。

    禾儿很是松口气,连夜把所有材料都整理出来寄出去,一份给上次在莫如山开会时认识的吴主任,希望政策上对教辅材料的出版更关心;一份给亲妈,请她执笔,帮忙宣传一下这件事。

    等事情都做好,她才有空关心招工的近况。

    事情进行得还算顺利,只是故土难离,家长们都怕孩子在外头出什么意外,家里连个音信都没有。

    好在钱总是好东西,看在未来工资的份上,大家再担心也得点头,不然怎么办,连地都种不出什么来,难道要祖祖辈辈在这里受穷吗?

    总算是这一趟没白来,来时几个人,回去的时候可是满满一车厢。

    年轻的脸们,可全是对未来的憧憬。

    第35章 天天   第一更

    说真的, 从铁山到沪市这一路上,实在是叫那些刚从老家出来的年轻人开眼。

    他们之中不少人生于农村、长于农村,连县城都没去过几次。

    大概是年纪相仿, 禾儿又比其他人来得热情周到, 起码你看不到那些对外地人的鄙薄——毕竟往往是身处其中的人更敏感。

    总之大家对她都很友好, 纷纷把家里头让带上的东西分给她。

    那可是挨家挨户, 预备孩子一两年不回家, 给准备的家里东西。

    禾儿哪里能要, 只是随手接过来一把瓜子仁, 坐下来说:“我再给你们说说沪市吧。

    怎么听, 谁都不会腻。

    年轻人们外出打工,期待的就是大城市的风光,恨不得人马上飞到,紧张又期待。

    一群人以她为中心, 好像她是个说书先生。

    许茹忍不住感叹道:“青禾将来一准能成大事。”

    单就这个脾气,倒不像她一直想象的那类高干子弟。

    这样的人, 学历、样貌、能力、家世样样不缺, 只差在太年轻, 冲上云霄指日可待。

    另一位同事小王持不同意见, 说:“就是长得好而已,我看是那几个男的特别捧她的场, 也不想想自己配不配。”

    也就是改革开放,搁以前,这话就是歧视工农兵, 送去劳改都是轻的。

    禾儿在这次来招聘的职工里也有好人缘,很快有人把话传到她耳边。

    她笑笑没说话,只是在心里记下来, 回过头跟许茹说:“这一百多个人,是我跟杜鹃下的保证,要带铁山人民富起来的。沪市的情况我知道,我刚从老家来的时候还被叫乡巴佬呢,还劳烦你多照看。”

    都是这样,外地来的总会被排挤,一个地方的人抱一团,但是歧视什么的最好不要有,也不利于工作效率。

    许茹心中有数,说:“放心,我会约束好职工的。”

    毕竟这是第一批,厂里生意越来越大,总是缺工人的,眼看是大好的合作,耗费那么多人力物力,总不能坏在几颗老鼠屎上。

    所以跟聪明人说话,就是不费力气。

    禾儿并不在意两句话,反正在她面前客客气气的就行,毕竟从小到大,她都是风云人物,又惯爱做人群焦点,什么小风小浪没见过。

    一行人又是熬好几天才到沪市。

    禾儿下车的时候在心里发誓,以后超过一天的火车绝对不坐,她迫切希望全国每座城市都有机场,闻着身上的臭味向前走。

    不是只到火车站就行的。

    她做事有始有终,又坐上服装厂派来的大巴,一路往郊区走,把人都安顿在宿舍后,查看各方面都没问题后才走。

    不过这一番折腾,已经是夜里头,天不大亮,厂又不建在市中心。

    门口什么店都有,出租车倒没有。

    禾儿到保卫科打电话,挂上以后就靠在门边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