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秀才和他的侯门小夫郎: 240-250

推荐阅读:春诱莺莺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穷秀才和他的侯门小夫郎》 240-250(第2/14页)

图纸一眼,而是又喝了一口茶水,站起身来整了整衣衫,悠闲得只差没伸个懒腰了。

    “既然你选好了,那就去瞧瞧这三个宅子吧。”

    休养了两天,荷花已经大好,谢宁本来还想让他在府里再休息一天,但他偏要跟着出来。

    谢宁还没出门,荷花就已经打好了伞,随时为谢宁遮阳,谢十一他们紧随其后。

    一行人的动作快得掌柜都没反应过来,谢宁都出门了,他才回过神来,快步走到谢宁跟前,为他们引路。

    “客人请跟我来!”

    谢宁看房的速度很快,都是大致看了一眼布局,再结合来时观察的情况,很快就定下了一间二进的宅子。

    他跟着陆川来临安府,是有自己的事情做的,他之前就计划要办一个地方报纸。

    版面要有别于大安报纸,其中一半可以引用大安报纸的时策文章和朝廷颁布的政令,学习方面的文章,和大安报纸保持一致。

    至于小说板块和新闻板块,则让人投稿,实在不行,就让陆川再写两本小说大纲,他找人来编写;记者采访当地的新闻,写云南当地的故事。

    既然来到了云南,办的是云南报纸,也该适当调整成云南的内容才是。

    不过在此之前,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需要解决,云南当地的百姓,不像京城百姓一样普遍识字,他们是普遍不识字。

    其实不仅是云南一地,其他省份其实也都是这样,只有江南一带,鱼米之乡,百姓富足,识字的人才多一些。

    地方报想要和大安报纸一样,被当地百姓接受,就需要提高他们的识字率,买报纸的人才会多起来。

    所以谢宁在临安府办报社,一开始肯定是亏损的,不过这点儿亏损,他能亏得起。

    对此谢宁已经想好了法子,那就是说书,八卦是人类的天性,先用说书把人吸引进来,再教他们慢慢识字。

    “公子,这是临安府里最有名的十位说书先生。”谢十一说道。

    谢宁坐在大堂的上首,打量着这十个说书先生,他们五个一排站着,有老有少,神色既有兴奋又有不安。

    他们被人找来时,并不知道是何人来找,直到来到府衙后院,才知道找他们的人是知州夫郎。

    能为贵人说书,自然是值得自豪的事情,但同时也惴惴不安,生怕言语不慎,就得罪了贵人。

    半晌,谢宁才开口;“你们可都识字?”

    十位说书先生纷纷开口:“自然识得”、“会一些”、“读文章不成问题”。

    谢宁一听,十个说书先生,各有各的口音,有说官话说得字正腔圆的,也有说官话口音歪得听不懂的。

    谢宁有些绝望,难道第一关就要倒在语言上吗?

    第242章 梯田

    虽然口音各异,但文字是统一的,他们至少都识得字。

    谢宁拿了一本话本子考较了一番,确认他们都识字,便放下心来。

    “你们知道大安报纸吗?”谢宁问。

    这几天谢宁让人去调查了,大安报纸已经传到了云南这边,只是京城终究离得太远了,最新的一期报纸还是半年前的。

    也是这一次外放到云南,谢宁才发现,原来大安报纸有这么多的盗版,盗版也就算了,版面质量堪忧,一份报纸的价格竟然高达上百文。

    在京城才三文钱的报纸,来到云南,居然要上百文钱,而且看的还是盗版。

    听说是湖广那边的行商,来云南收货时,顺便带过来卖的。

    这让谢宁有种亏大了的感觉,他得卖多少份报纸,才能赚到一百文啊!

    而且还是盗版,连三文钱都舍不得出,这上百文一份的报纸,他连半个铜板的利润都没捞到。

    十位说书先生又纷纷回话,谢宁尽量忽略他们的口音,分辨出大概有两个说书先生看过大安报纸。

    谢宁指着那两个说书先生,问谢十一:“他俩都在哪里说书?”

    谢十一回忆了一下,才回道:“较年老的那位,是在醉月楼说书的,来往的都是临安当地的权贵人家。”

    “长得比较年轻的,在百戏楼说书,一些闲暇无事的年轻富贵子弟比较爱去。”

    谢宁点点头,看来大安报纸到了云南,就是富贵人家的娱乐之物,并没有在百姓间流传。

    可能也是因为大安报纸传到了云南,价格比较贵,普通百姓消遣不起。

    谢宁只是把他们找来了解一下情况,如今第一期报纸还没做出来,也不急着让他们拿去说书。

    不过他给这十位说书先生每人发了一些报纸,让他们回去后照着报纸上的新闻和小说去说书,算是先宣传一下,等他的云南报出来后,百姓们接受起来就更容易。

    每个说书先生拿到的报纸都不相同,主要以小说作划分,让他们能够完整地说一个故事。

    十位说书先生被谢十一送出门外,看着关上的大门,面面相觑。

    所有人手中拿着一沓报纸,看向在醉月楼说书的老者。

    老者眉心皱了一下又舒展:“既是知州夫郎的命令,我们听着便是。”

    众人一想也是,而且还免费得了这么多报纸,一份报纸可值上百文,怎么说也是他们赚了。

    一开始成立大安报纸的时候,找了荣斋先生当副主编,他包揽了大部分的杂事,现在只有谢宁一个,什么事情都要管。

    比如和临安府当地的书局联系,谈印刷的价格,又要联系京中的报社,让荣斋先生及时把最新的时策文章和朝廷各地发生的大事消息送来。

    云南地处南方,路途遥远,行商三个月才能走一程,谢宁出发前便和荣斋先生约定好了,京中的消息三个月送一次,等消息到了云南,都过去半年了。

    但也比之前好,像云南这种地方,若是不特意打听,京中的消息,少说也得一两年才能传到这里。

    可能以后修路了,京城来往云南的路程速度才会加快吧。

    由于这次办报社只有谢宁一个主事人,哪怕有白玉荷花大河他们打下手,谢宁还是忙得不可开交。

    正好陆川也忙,夫夫俩常常是早上出门,天快黑才回府,用晚膳的时候各自说一下白天都干了什么事儿,就洗洗睡觉了。

    陆川整个七月,没干什么别的事情,就光带着周判官去探查临安府各个地方的耕种情况。

    丁同知除了第一天跟随,之后没有一次跟过,但他一直都有眼线在队伍里,知道陆知州每天都干了什么。

    无非就是问问百姓们的种植情况,再问问他们种植有什么困难,一副为民做事的架势。

    丁同知也慢慢对陆川放下了戒心,新知州看来是一个为民办事的好官,至少表面上看对权力并不热衷,也没有笼络府衙里各个官吏的意思。

    如今府衙里众人还是更听他的话,整个临安府,也仍然在丁家的掌控之中。

    周判官本来是个大肚腩的中年男人,跟这陆川跑了一个月,不仅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