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310-320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310-320(第9/20页)


    观风殿内,姜握再次说出了这句话。

    因除了笔记小说,黄道婆的故事之所以能流传下来,还有当地百姓为了纪念她,自发建造的祠堂与为她编写的歌谣——

    “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两匹布。”*

    那歌谣,至今传唱。

    好在黄道婆在千年后,得到了部分公允的评价。

    但有更多的‘黄道婆’,都在历史长河中,失去了名字。

    不,是从未拥有过名字。

    做出如此大的贡献,却在史册中不见其名。无外乎是两方面的不被重视:女性与技术人才。

    而这两方面,恰恰都是姜握看重的!

    也是她办校的两大初衷。

    **

    “上阳宫建校,我掌历史学院。”

    说来,大司徒要执掌历史学院这件事,没有什么人奇怪。

    在绝大多数人看来,大司徒这是位极人臣后,想要‘修书留名’——毕竟官员,无不以能修史书为荣。

    圣神皇帝看向了姜握。

    但她清楚,姜握到底为何要掌历史学院。

    为了她这个史册上第一位女帝,能得到公允的记载,也为了诸如昭武将军(平阳公主)、文成、库狄琚等女将女官能得到属于她们的记载。

    但,不只为了这些。

    还为了……圣神皇帝的目光,落在黄棉棉身上,又落在此时殿中许多尚且带着些懵懂之色,大约还未真正听懂她今日这番话的女娘们身上。

    为了千千万万个她们。

    *

    “我期盼着你们终能做出将留于史册,造福于民的事情。”

    “而我要做的,是给你们提供一方沃土。”

    “以及,一旦你们做到了,就不会让你们,被淹没被遗忘。”

    “不会让你们失去姓名。”

    “你们都将得到一个——”

    “公正的记载。”!

    第315章 备考

    洛阳城,今岁落雪颇晚。

    十一月里的时候,还在下淅沥的雨夹雪,雪粒子掺在雨水中,还未及地面就化了。

    直到进了腊月,才痛痛快快下了第一场雪。

    然而进入腊月,对上阳宫各校的学生来说,就将要迎来第一场大考:年前季考。

    因季考后就要放年假了,也就是说,考好了就可以快快乐乐过个年了。

    考不好……就不只是过年心情不好的问题了,若是不及格,来年还要补考。

    尤其是对【高等学校】和【军事学校】的学生们来说更要紧。毕竟他们可多是在朝为官的官员。

    从学校的建立到开学典礼到这近三月来的运行,满朝文武都看的出来陛下和大司徒对办学的重视和布局之长远。

    那么这新年前的第一次大考,成绩单必然要呈于御前的。

    排名的先后其实是不由人的:人人都在用功,但人与人的天赋有差异,再者学习的快慢也有差,比如说文学院杂文科(诗词歌赋科,因圣神皇帝下旨,贡举加试杂文,故有此称),大家一样写诗写文,但写完后彼此一交流——

    许多人表示:看看王勃等几人的诗文,有点想要自闭退学。

    而且他们写的好轻松,简直是挥笔而成,看的人心梗。

    这,实在是没办法的事情。

    因此各学院内每回考试,排名总是有先有后的,学子们只能说尽力而为。故而排名靠后也就罢了。但若是明晃晃考个不及格,被写在红签签上,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那不及格的是成绩吗?那是断绝的仕途啊!

    *

    尚善坊。

    杜宅。

    杜审言正在挑灯夜读。

    他倒不是担心不及格,他是在争取第一名——

    杜审言是如此想的:我当年可是给出任巡按使的大司徒,做过正儿八经随行的书令史。

    若是在【历史学院】的季考中考不到第一名,如何面对大司徒?

    “郎君歇歇吧。”门被轻轻推开,是杜审言的夫人薛菱。

    “考个第二名也挺好的。”

    杜审言确实有点累了,原本都准备放下书了,听到‘第二名’后又拿起来了。

    薛菱见此笑道:“毕竟是裴相的女儿,自然不同凡响。”

    没错,跟杜审言竞争历史学院第一名的,正是裴行俭的长女,裴韫。

    薛菱也读书认字,随手拿起案上的【历史学院】教材,翻着道:“郎君夜里看书,仔细眼睛吧!不如你别看了,我考考你?”

    杜审言也就点头。

    薛菱翻到看起来最重要,最长的一段文字:“背一背《诸司应送史馆事例》三十二条准则吧。”

    史馆,顾名思义,乃专门修史的署衙。

    而这《诸司应送史馆事例》就是大司徒重新修订过的,关于京内外各署衙报送史馆公文的具体规定。

    何为修史?自然不是坐在屋里自己编。

    尤其是修本朝国史,是要拿到实际的材料,保证事实的。

    京城与各州县的衙门需要按照规定,将档案资料交送史馆,用以积累一手的文献资料以备修史。

    比如“蕃夷入寇之军情、战报、檄文等,由兵部按月录状报送。”这是规定把每一场战事都准确实时详尽记录下来。

    再比如,薛菱就见其中一条,很符合圣神皇帝与大司徒提过的‘技科’的重要性:“凡有硕学新技、格致之士、由各州县及官员立时报送。”

    后面还有备注,需要核实详情以奏,有县、州两级官员的押字印章。若情形属实,且新技于国、民有助益,譬如‘改良耕具’‘得育良种’等,亦计入当地官员的考功,当然若有虚报查出,则计过失。

    薛菱见了不由点点头:也是,那改造织机的女娘黄棉棉,是因家在洛阳城附近,而被得知登于报纸。

    而国家国土如此广袤辽阔,十道三百六十州,想必多有遗珠。

    不过,薛菱提问过‘三十二条’后,杜审言却没有回答。

    他只是笑道:“这三十二条规定啊,我早都倒背如流了。不止我,你随便去历史学院抓一个,做梦也能背出来。”

    杜审言听夫人这么‘提问’,不由笑道:“我们不这样考。”

    他倒过来考起了薛菱:“上旬的口试,我们是这样考的——若毗邻两县同时上报同样的‘新技’,该如何核准?”

    杜审言原以为这个题会难倒夫人。毕竟,其中具体的规定流程颇为复杂,且需要多署衙合作。

    谁料就见薛菱笑道:“这还不简单——交给狄尚书料理就是了。他之前在大理寺多年,从无错判之事。”

    杜审言先是一怔,然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