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级大佬的蜜月旅行: 50-60

推荐阅读: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满级大佬的蜜月旅行》 50-60(第11/32页)

    凌秋桑脑子咯噔一声,咳咳,确实给忘了。

    两人再次骑上马,驰骋在草原上。

    今天他们出门,是要办两件事,一是去兽医站帮村民开一桶兽用的抗生素,二是凌秋桑,他必须要去镇上的中专,把自己的学籍挂在上门。

    现在要考大学,没有高中学历是不行的,中专也行。

    原主只读了个村小学,从前年高考恢复,施懿就带他去镇上的中专挂了学籍,相当于只有两个学期。

    施懿拖本地的小关系操作一番,把入学时间稍微改提前了一点,也幸好中专查的不严,让他跳级参加的高考。

    现在他们要继续高考,这学籍还是得挂。

    顺便,他们也得要去熟悉一下镇上的环境。

    其实硬要说起来,乡亲们都不穷。

    改革开放之后,逐步实行分产到户,自负盈亏,他们村子比较特殊,能种粮食的土地不多。

    再加上高原独特的气候,以及不稳定的天气因素,种粮食也能算是勉强够吃,还大多都是青稞小麦。

    在这里搞农业发展不现实。

    为什么凌秋桑说乡亲们都不穷呢,是因为每家每户都养马,养牦牛了,还都不是一只两只的养。

    条件好点的家庭,基本上都上百头,有的家庭除了马和牦牛,还养几十头羊。

    啧啧,这放到几十年后,每个村民家的资产都得按上百万来算。

    就算条件最差的凌秋桑,他都有两匹马,外加三头牦牛。

    如何把这是资产利用起来,才是问题。

    从前,这里其实和内蒙那边的游牧民族差不多,大家都是牲畜到哪儿,家人就搬迁到哪儿。

    后世还有个段子,说一个内蒙学生去读大学,回家之后,找不到自己家的蒙古包了。

    但这里毕竟是川西,属于川省,藏民汉民都有,逐渐从游牧状态,更改到现在小村庄。

    大家平时都住在村里,去放马牧羊,都是村里的男人人分几个小队,连续出去十多天,然后再回来。

    地广人稀,牧草茂盛,他们这些马儿牦牛看起来多,但也不至于要很远的迁徙,所以也用不着搬家。

    一路上,凌秋桑都在琢磨这个问题。

    村民们不是游牧的生活方式,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他在想后续要如何发展起来。

    现在最大的问题,还是交通不便。

    他们这属于川省,但真要去到川省中心的天府城,只有川藏线一条路。

    镇上没有固定的客运中心,要出远门,得去县城坐车,县城那里有班车,但却不稳定,来这里的人少,从这里去外地的人也不多。

    大多是过路的客车,来县城停一停,看能不能拉到散客。

    真要做生意,交通就成了最大的问题。

    到了小镇上,意料之中的荒凉,一眼望到头的两条街。

    “先去学校吧,去完学校再慢慢了解。”施懿说。

    这里只有一所学校,小学初中高中,还有中专都在一个学校里,只有几栋低矮的教学楼。

    学校的学生也不多。

    凌秋桑找到校长,说明来意。

    校长也没什么拒绝的理由,他们这里穷,能来镇上读书的孩子都不多,他其实是重视教育的。

    高考恢复这两年,那些报名的,除了知青有几个考上的,他们本地,两年总共考上了三个,还都是大专,不是本科。

    这个凌秋桑,去年就差一点考上了,学籍在他们学校呢,真要考上了,也是他们学校的光荣。

    去年就差那么一点了,今年想再试一试也正常,校长也不意外,很痛快的就同意了。

    他们只挂学籍,不来读书,校长连学费都只是象征性的收了一点点。

    把这件事情办完之后,两人又牵着马逛街去了。

    这时候才改革开放不久,改革的春风还没有吹到这里来,所以镇上也没什么人做生意,或者说,这里就没什么人愿意做生意。

    主要是也没什么生意好做的。

    有一家旅馆,一家供销社,一家卖衣服的,男装女装童装都有,一家卖藏民信仰用品的,一家看起来就没什么生意的餐馆儿,还有个小邮局。

    还有一家医院,但规模就跟诊所差不多,兽医站就在医院隔壁,这里养牲畜的多,兽医站反而成了必备设施。

    其他的,基本上就没什么看头了。

    凌秋桑简单的几家店问了一下,大致了解了一点这里的消费水平,在供销社称了点散装的水果糖。

    然后买了兽用抗生素,他们就往回走了。

    “下次,我们得找机会去县城看看。”凌秋桑的记忆里,并没有多少关于县城的记忆。

    上次去县城,还是施懿的原主落水高热,在医院住院,那时候都顾着照顾人去了,根本没有闲心去了解县城。

    施懿虽然在这里待了快十年,也是因为交通不便,他的记忆里对这里的了解也不多。

    看来,这次系统真的给他们除了一个难题啊。

    高考都是小事情,要他们如何在这种条件下带领乡亲们发家致富呢?

    回去的时候,两人走的另外一个方向,却没想到有了意外收获。

    “哥,你看那边是不是一家加油站?”

    远远的,凌秋桑就看见公路边上有一个红色的建筑。

    两人对视了一眼,准备过去看看。

    加油站的规模很小,只有一个工作人员懒洋洋的在晒着太阳等车来。

    “小哥,打听个事情儿。”凌秋桑带着笑脸。

    那人愣了一下,大概是很少听到这么标准的普通话,“你们是知青吧?有什么事情要打听的?你们要买汽油还是柴油?”

    凌秋桑也没有刻意去学原主的口音,被小哥误认为是知青,他也没解释。

    他继续笑着问:“我们骑马,不买汽油,平时来往的车多吗?”

    加油站小哥有些奇怪了看了他们几眼。

    “不多,也不稳定,有时候一天几十上百辆车路过,有时候两三天都没一辆车。”

    这里来往的车辆,基本上都是往返川藏线的。

    这个时候的川藏线可不是后世的网红国道,基本上都运送物资的车辆,要么是客车。

    凌秋桑思考了一下,又问,“那这些车都是在镇上或者县城吃住吗?”

    加油站小哥更奇怪了,“哪有那个钱去住旅馆,还下馆子,人家都是在车上睡的。”

    顿了顿,他似乎明白两人来干什么了。

    于是鬼鬼祟祟,让他们进屋。

    “你们是不是要买什么东西啊?”小哥也吐槽,“我们这能买的东西确实太少了,以前也老友知青来问来往的车辆。”

    被误解了,凌秋桑和施懿也没解释,反而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