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美人谋》 第360章(正文完)(第1/2页)
第360章 人未散(下)
天授十年秋,雍州刺使赶往丰州密见燕王萧怀玉之事事泄,遭到御史弹劾,皇帝因燕王的上疏陈清而作罢。
然而被遣送回雍州的桓冲却终日惶恐不安,战友的死,以及朝臣的弹劾,让他再难安睡。
皇帝打压关中集团的手段,就如悬在头顶的屠刀,无不让他时刻担忧着,在这种隐忧之下,桓冲选择了起兵造反,而深知自己势单力薄,起兵就只有死路一条,于是便以燕王的旗号,想要通过这样的方法,利用朝廷的疑心,来逼迫燕王萧怀玉共同起事。
很快,桓冲造反的事传入朝廷,群臣联名上书征讨。
李瑾得知后,只是派兵前往雍州平定桓冲的叛乱,并枭首示众,至于燕王,她并不相信桓冲的造反是燕王所为。
“朝廷兵制,将天下分为十道,各道诸州将领,下辖兵力至多不过数千人,唯有燕王,统十万边军于河西,名为震慑漠北突厥,实则是割据一方。”
“今朝廷,经十余年休养,兵备充足,河西的隐患,请求陛下尽早根除。”
“燕王乃关中军之首,以燕王的威望,就算兵解,也能一呼百应。”
群臣们恐惧这位边关大将,除了夺权,更有要其性命者。
皇帝打压关中军,便让群臣以为,李瑾也会对燕王动手。
“桓冲起事,为何要以燕王之名?”李瑾开口道,“正如你们所说,以燕王的声望,若真要起事,何须借助桓冲之手。”
“桓冲密见燕王,乃燕王传召,此举便十分可疑,桓冲起事更是证明了此事。”
“无论桓冲所言真假,他都是燕王曾经的心腹部将,燕王拥兵自重,如若继续放任,则人心不稳。”
“请陛下三思。”
“请陛下三思!”群臣齐奏。
李瑾望着满堂朱紫,如今的朝廷,女官已占得一席之地。
中书侍郎赵砚书欲开口,却被一名绿袍女官抢了先。
天授七年时,皇帝于御史台设左、右司谏,掌规谏讽谕,从七品上。
女官便是左司谏,并且看着年岁不大,眉清目秀,“桓冲以燕王的名义起兵,但是起兵至今,河西的兵马却丝毫未动,这说明是雍州刺史桓冲不愿交出兵权,但又自知无力抵抗朝廷的打压,所以才想用这样的方法,来迫使燕王与之合谋,如果朝廷真的出兵河西,那么就正中桓冲的计谋。”
“漠北突厥虎视眈眈,燕王不但为国朝一统立下汗马功劳,且成功击退突厥,使其臣服,如今战事刚刚停歇,朝廷就因为一个刺史的遥言而质疑功臣,倘若真的因此除去燕王,天下人会如何看待朝廷,边关将领又是否会感到寒心,而致使将来无人敢效忠于朝廷与陛下。”
“对于如此这般功勋的臣子,朝廷夺权便罢,竟还有人谏言陛下狠心铲除,忠臣良将得此下场,国家焉能长久?”女官最后几句大胆的话震惊了整个朝堂。
“左司谏,这里是朝堂…”
“正因为是在朝堂之上,所以天下事没有什么不能言的。”女官当即打断道,“若有,那也只是你们心虚。”
群臣哑口无言,赵砚书欣喜的看着这位女官,有少年之朝气与轻狂。
“好了,雍州距离长安,仅百里之遥,当务之急是平定雍州之乱。”李瑾发话道。
“是。”
自天授八年后,及第的女官越来越多,对于这个生面孔,赵砚书有些想不起来。
“左司谏。”一名宦官叫住了绿袍女官,“请留步。”
女官回首,宦官退开一步,她这才发现是中书侍郎赵砚书唤的自己,“下官见过赵相。”
“御史台的司谏。”赵砚书看着女官,“有些面熟,是否在近些年的传胪大典上见过你。”
女官抱袖弓腰,回道:“下官是天授九年的榜眼,金陵李幼宜,今年刚刚调入御史台。”
“李幼宜。”赵砚书眼前一亮,“天授九年的榜眼,怪不得如此熟悉,当真是好名字。”
“自朝廷开始对关中武将施压,群臣的声音便也逐渐一致,你一个新上任的司谏却说出了不一样的话。”赵砚书看着她又道。
“说话的大多都是文官,国朝的文武向来势如水火,尤其是陛下即位之初,武将的地位超过了文官,文官遭到打压,自然心有不甘,如今有了机会,便想要扭转这个局面,下官是新人,不懂党争,只知道燕王的忠心。”李幼宜低头回道。
“哦?”赵砚书好奇了起来。
“下官是金陵人,曾亲眼目睹燕王破齐,率军入建康,那是何等的英雄气概,而那个时候,今上便已在燕王身侧,下官想,这份情谊,应比权重。”李幼宜解释道,“或许在燕王心里,谋得权力,夺取天下的真正原因,是陛下。”
听得李幼宜的话,赵砚书回头看了一眼朝堂,“国朝能走到今天,全靠君臣之间远在权力之上的信任,这是世间,最为难能可贵的。”
※ ※ ※ ※ ※ ※ ※ ※
天授十年八月,桓冲谋反失败,死于乱兵之中,皇帝下令,将所有叛贼的头颅悬于长安城下,警示地方诸将。
桓冲之事,传到河西,燕王萧怀玉虽痛心,却并未响应桓冲的起兵,得知朝廷疑心,于是孤身入长安。
“驾!”
萧怀玉骑着青骢来到长安城下,至城门前停下了脚步,她抬起头,看着城楼上悬挂的头颅,双目凝神了许久。
这些人,大多都是当初跟随自己入关的将领,一生征战,不过十年荣华,最后却死在了贪欲之上。
“驾。”
——两仪殿——
燕王孤身入京,这一表忠心之举,引起了朝野上下的议论。
皇帝在内朝两仪殿召见了燕王,“宣,燕王入殿觐见。”
这一次入殿,萧怀玉将腰间的佩剑解去,又脱了朝靴方才入殿。
剑履上殿,这是皇帝当初赐给她别于群臣的殊荣,也是至今以来第一位得到这个荣誉的臣子。
“罪臣萧怀玉,拜见皇帝陛下。”萧怀玉走到大殿中央行了跪拜之礼,并将自己的兵符交出。
“燕王击退突厥是功,何罪之有?”李瑾看着行跪拜大礼的萧怀玉问道。
“桓冲、崔荣等人,原是臣的部将。”萧怀玉回道,“是臣没有管教与约束好他们,以至于他们因功而生娇纵,不服管束,酿成大祸。”
“虽说他们都是你的麾下,但也是楚国的臣子,自天下大定,你独自镇守河西,又怎能管束得了他们。”李瑾说道。
“河西屯于丰州五原的兵马是为抵御北方的突厥,如今突厥臣服,臣请愿陛下收归兵符,赐臣还乡。”萧怀玉再次叩首道。
听到萧怀玉的话,李瑾沉下了脸色,但依旧好言相劝,“桓冲的叛乱已解,这些事与你没有任何关系,你只身来到长安,足可见心诚,朕也从来没有质疑过你,为何还要提起兵符之事。”
“臣之愿,不在公,而在私,臣这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