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美人谋》 350-360(第2/13页)
”
“公主将一切都托付到了武安侯的身上。”赵砚书继续说道,“下官想,如果只是君臣,那么自古没有君臣可以做到如此信任,这不光是信任,还有认可。”
“下官只是个外人,武安侯的心里,应该比下官要更清楚。”
萧怀玉侧头看着赵砚书,她张开口想说什么,却欲言又止,
“下官可不是公主的说客。”赵砚书又解释道。
“普通君臣,也做不到如此吧。”萧怀玉说道。
赵砚书忽然愣住,而后便明白了什么,不但没有紧张,反而笑问道:“倘若下官真与公主有什么,武安侯还能留我在此?”
“你是国之重臣,之后的革新还需要你,即便真有…”
“我这样的臣子,今后还会有很多。”赵砚书打断道,“但是长公主这样的君,千年来也只有一个。”
“因而被众多人所仰慕,也不足为奇,下官也只是众多人中的一个。”赵砚书又道。
“你倒是什么都敢说。”萧怀玉道。
“千百年来,武安侯也只有一个。”赵砚书侧头看着萧怀玉道,“这世间又有几人,能抵御住权力的诱惑。”
萧怀玉紧紧握着剑柄,自手握重兵以来,对于权力,她并非没有幻想过,“就算得到了又如何。”
“因为在武安侯心里,有比它更重要的东西。”赵砚书道,“权力只不过是实现抱负的工具而已。”
“我只是个粗人,没有你们那么深的觉悟,也不会说好听的话。”萧怀玉道,“我只是一直在坚定我自己的选择,因为我知道她是对的。”
“有些事你并不清楚,我不想说,是因为你不会理解,但是都不重要了。”
“短短几年,我跑遍了九州,打仗已经够累了。”萧怀玉转过身,向城下走去,喃喃道:“如此就好,如此就好。”
※ ※ ※ ※ ※ ※ ※ ※ ——
章和二年十月中旬,关中大雪,而此时迁都队伍刚刚进入京畿。
“公主,下雪了。”随在车架旁的女官轻声提醒道。
平阳公主走出车屋,来到驾前,凭栏而立,关中的风雪吹得人睁不开眼,她看着眼前的八百里秦川,一切都还是最开始的样子,“秦始皇之心,以关中为固。”
“终究,还是回到了这里。”她抬起手,飘雪落在了她的掌心,很快便消融,“会不一样吗。”
第352章 君与臣(十二)
——长安——
秦川之上,大雪纷飞,迁都的队伍浩浩荡荡的抵达了新的国都——长安,并将整个关中之地作为京畿。
圣驾抵京,关中各州刺史以及提前派往长安的官员纷纷出城迎驾。
除去提前派往的文官外,关中武将以及京畿各刺史,近乎有一半人马,曾为武安侯萧怀玉麾下。
迁都长安后,将彻底改变楚国曾经重文而轻武的局面,而关中也形成了一个以武安侯为首的全新武将集团。
萧怀玉在关中的影响力,远胜皇权,群臣入关中后,对于这股远超任何一个士族的势力,察觉到了巨大的危机。
就连王朝的实际决策者平阳长公主,也感受到了压迫。
这也就是为什么,萧怀玉要将自己的印信当做生朝礼。
变法尚未进行,她需要依赖武安侯的势力,但这股势力不仅仅只是危及到皇权,而是有直接取代的可能。
在鲜卑慕容氏的统治之下,整个燕地都形成了尚武与尊强的风气,因此依靠武力征服关中以及整个燕地的萧怀玉,在北方获得了极高的威望,一呼百应。
这也就是平阳公主当初为何会同意萧怀玉直接西进夺取燕国的策略,并执意迁都。
除了加快与稳固楚国一统后对中原的统治,还有便是远离楚国旧制下形成的士族与门阀,也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来根除这些旧势力,为夺权与日后开展的新政减少阻碍。
跟随萧怀玉攻克关中的将领,在彻底平定燕地之后,接受了朝廷的封赏,出任各州刺史。
而在这些将领的心中,萧怀玉的话,要比朝廷的政令与天子的制命,更让他们听从。
“雍州刺史桓冲,华州刺史崔荣,同州刺史王元礼,延州刺史,宁州刺史,庆州刺史,灵州刺史,泾州刺史恭迎圣驾,皇太后殿下,长公主万安。”
诸将在风雪之中迎驾,平阳长公主带着年幼的天子接见了这些为大楚统一立下赫赫战功的武将。
“诸卿从州县赶入京中见驾,一路辛苦。”平阳公主挥了挥手。
“天佑大楚,关中万民,无不迫切与盼望天子北归,臣等如是。”雍州刺史桓冲说道。
“入城吧。”平阳公主下令道。
“喏。”
开道的禁军整齐划一的从明德门进入长安城,朱雀大街的御道两侧挤满了密密麻麻的百姓,大雪之下,冒着寒风山呼万岁。
然而天子车架中端坐着的,却是一个女子,并且是结束三国纷争,统一九州,建立大一统王朝的实际掌权人。
平阳公主的名声,多年前便已传遍九州,但多是以性格手段与容貌广为人知,谁也不会想到,就是这样一位公主,做到了楚燕齐三国历代君主都没能做到的一统,以女子之身,站在了权力的最顶峰。
百姓们无不为之震惊,同时也感到十分困惑,因为这已超出了他们的理解,在这个人人都遵守男强女弱的时代,平阳公主的做法,太过于异类。
她打破了由男人们所定制的规则,也让世人有了重新的认知。
但文人们却将她比作吕后,写下文章来谴责与抨击。
随行的禁军很快就接掌了皇城与宫城的宿卫,天子的仪仗从朱雀大门进入皇城,文武百官则从两侧偏门入内,再经承天门进入宫城。
长安城内的皇宫,在燕王宫的基础之上扩建,其规模要比楚京宫城大上数倍,光是城阙,便高大宏伟不少。
是夜,章和二年冬,平阳长公主以天子之名,宴王公百僚于承天门,并对关中诸将再一次进行了嘉奖。
在厚赏之下,诸将纷纷举起酒杯走到承天楼下拜谢,并对平阳公主表示忠心,“我等誓死效忠长公主,佑我大楚,千秋万世。”
武将们的忠心,却引来了文臣的议论,“臣子要效忠的只有君王,平阳长公主虽临朝称制,却只是作为辅政,天子虽年幼,但却是正统之君。”
“这些刺史,莫不是与武安侯一样…”
自以为忠正的保皇一派官员,一直以来,都是碍于平阳公主的威压,以及顾及承明殿之变的惨状而隐忍着。
随着平阳公主开始尝试推行新法,并打压门阀士族时,他们便越来越恐慌,也越来越不满。
他们压低着声音,因为对平阳公主的执政带有偏见,所以就连揣测都带着恶意,而从未认可与承认过,平阳公主的功绩与能力。
“平阳公主可是薛妃所生,当年的薛妃,让多少人向往,而平阳公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