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 2-6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海昏》 2-6(第12/23页)


    “见过,和往常一样,神色如常。”

    “我们这位王爷,别的不说,倒是不太会紧张。只是不知道等他见到乘舆车的时候,会不会只顾看那车上的金木工艺,忘记了该做的事情?”

    “我会想办法提醒小王爷的。”

    王吉沉吟一阵,说:“不过,那也不是坏事——毕竟也怪不到臣下。”

    龚遂眉角一挑,“什么意思?”

    “关于今日仪典的庄重之处,我昨天已经上书劝谏过了。行大鸿胪事少府乐成也在,我还特意找了太史公过来听。”王吉淡淡地说,“提醒一下,少卿也该像我这样,别总是一时脑热,就独自去找王说话。那说干嘴了也是没人知道的。”

    龚遂的心里沉沉然。王吉一路上做的事情确实无可厚非,也早跟他打了招呼:就是不遗余力地劝谏,而且要让所有人都知道。这是明哲保身的第一条方法。可龚遂心里惦记着别的事情,没有时时去做,也不像他总能找来目证。

    两个人虽然已经把话摊开来说,但心底里的计较,到底还是有区别的。

    现在,他只能按照计划好的方式行事。

    就着长龙似的灯焰光芒,昌邑王见过大鸿胪和百官群臣,百官也模糊地记住了下一位天子的相貌。一番郊迎礼节事毕,看得龚遂心潮澎湃,让刘贺兴趣恹恹。

    可当大鸿胪宣乘舆车时,刘贺眼睛里果然冒出光来。重牙朱轮、金薄缪龙、文虎伏轼、龙首衔轭,鸾雀立衔,羽盖华蚤,诸般细节一一审视过去,只觉得每了解一处都有增益。

    平心而论,刘贺昌邑国的舆车工艺已臻极致,唯独是礼制的约束下,终究没办法像天子这样极尽奢华。所以对于刘贺而言,这次最大的意外之喜并不来自于权位,却在于终于能捅破那最后的一层规制,真正能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过去十四年,他已经在昌邑王国地脉汇集之处,为自己修好了一座恢弘大墓。而且不管是墓室形制、礼仪规范、场景营造、器物精制、棺椁设计乃至陷阱安排,都已经在心里规划过千万遍,闭起眼睛就能想起,长日长夜,他的神识都在其中徜徉。

    但那些已经没有意义了。从他登上这辆乘舆车的一刻起,他的心魂精魄、五内脏腑,就会烧着一件新的大事:规划一位皇帝从今往后亿万年里的身后身。

    那是一条无尽的路:

    和它比起来,这长安多狭隘?这帝国又多虚妄?

    他即将登上舆车了,昌邑国太仆寿成负责为王驭车,却提醒道:“竹杖呢?”

    竹杖。对,竹杖是丧仪必需品。放哪去了?

    这要命的时候,怎么就被一根竹杖给挡了路?

    于是开始叫,发放身边的侍从赶紧去找。

    其实他极少像这样喊叫。那是因为,很多事情他都不在乎,不切肤,所以也无所谓。但对于这件事,他却觉得特别难以忍耐。他这个状态,朝臣们都很少看见,但夜里的侍臣见过、坊里的工匠见过、造墓的师傅也见过。

    侍从们突然让开一条道:龚遂拿着竹杖,说,王,在这里。

    刘贺眼神闪过一丝戾气,问:“是你拿走了吗?”

    龚遂深深拱手,“老臣万死。”

    然后他双手将杖递到王的手上,同时低声说了一句:“请让老臣参乘。”

    所谓参乘,是陪同皇帝乘坐舆车的人员,坐在驭手右边。本来,参乘的人应该是大鸿胪韦贤,但昌邑王既不在乎,也不想再耽搁时间,便直接让龚遂坐到了车上。

    在遥远的后方,王吉看到刚才一幕,微微皱起眉头。他并不知道龚遂有参乘的计划,不知道那只是为了满足当大鸿胪的虚荣心,还是另有目的。

    小波折草草止息,乘舆就位,百官肃立。于是,六匹高头骏马牵引一辆熠熠生辉的皇车,后首跟着三十六辆属车组成的长蛇阵,再往后则是低级官员以及昌邑国属官组成的庞大队伍,就像一条巨龙,从霸上向关中平原俯冲,正轰轰降临帝国的心脏长安。而在这条巨龙东边,银色的地平线若隐若现,正孕育着六月的第一个日出。

    皇室仪典就像是一只严丝合缝的子母奁,每个环节都调整得分毫不差。当乘舆车队遥遥望见长安城东都门的时候,第一缕黎明正好照在城门两侧高耸的阙上,将瓦当斗拱全部染得金碧辉煌。而因为日光渐长,灯火不彰,百官统一的披麻戴孝也变得鲜明起来,成为白花花一条长练。

    和日出一样如期而至的,还有百官队伍呜咽的哭声。

    煌煌大汉,从来是不缺少忠臣的。而且这次,臣子们的心情又比寻常复杂得多:过去十三年毕竟一改汉武帝穷兵黩武的态势,与民休息,符合很多大臣的心愿;可是,创造了这一切的皇帝刘弗陵,从八岁即位熬到二十一岁,终于见得一点可以让大将军还政的兆头,却突然病崩,让很多人都心生疑窦。所以这一片哽咽当中,痛心有之,惋惜有之,怀疑有之,愤怒有之,像一锅五味杂陈的粥慢慢炖着,随着离长安城越近,冒出来的气泡就越大。

    当然,里面也有装哭的人,挤一挤眉,掐一掐肉,就是不能让身边同僚看出破绽。王吉就是这一类型。他虽然是忠直儒生,但毕竟远在王国,感情就不太真挚。但他和行大鸿胪事少府乐成紧紧地站在一起,在大将军使臣身边,嚎啕大哭,力表忠心,哭得连乐成都不好意思了,只能跟着铆劲。于是两人越哭越激烈,引得旁人纷纷侧目。

    在这一切如子母奁般环环相扣的进程里,果然只有一处不和谐——那就是刘贺。

    长安城东都门越来越近,已经要挡住半边天了,刘贺依然没哭出来。

    “大王,按照礼制,这里就要哭丧了。”龚遂说。

    “龚老,孤明白,只是咽痛,哭不出来。”刘贺哑哑地回。

    龚遂说:“大王让侍臣去找竹杖的时候,嗓子似乎无恙。”

    “也许就是那几声给喊哑的。”刘贺说。

    龚遂便闭了嘴。刘贺想,龚老平常该引用四书五经、仁义孝悌了,怎么今天这么安静?可安静正是他所想要的,于是抱着竹杖,垂着头,只让旁人尽量看不见表情。

    虽然没继续劝刘贺,但龚遂却悄悄回头看后头:大鸿胪坐在三十六辆属车之首,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红的是因为嚎啕大哭,情绪激动所致;白的却是因为远远发现刘贺没有哭,既恼又怨,才造成的。龚遂想,要是刚才他来参乘,这时候一定已经和王争辩起来;而争辩是决然没有用的,只会让老先生气昏过去。这样一来,昌邑王就不仅仅有不哭的记载,还要加上一条尚未即位就谋害九卿的罪名。

    乘舆车的驭手是昌邑国太仆,在龚遂催促下,他毫不停留地驾车穿过东都门。门两边守着的官员,似乎都没想到车驾毫不停留,满腔哭嗓还没使出来,就已经被车驾扬起的尘土淹没。东都门实际上属于外郭门,郭与城之间形成长廊型的片区,位于城郊之间,集聚了商市、工坊、民居,是长安城平民密集的区域之一。拂晓刚过,道路两旁已挤满了百姓。他们知道这名义上是丧事,不敢大张旗鼓地聒噪,但那动作里眼神里,无不透露出对新皇帝的好奇,好奇之下是狐疑,狐疑之下是幸灾乐祸。

    有人说,这王爷看着安静,怎么不伤心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