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力能扛鼎: 第175章 第 175 章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我力能扛鼎》 第175章 第 175 章(第1/3页)

    边关破了一座城的事儿,

    到底没在京城掀起什么风浪来。

    京城百姓就像长在真龙脚爪子上的苔藓,上头有人给挡风,有人给遮雨,

    那些从上头漏下来的阳光雨露都得宜,

    能叫人吃饱睡香,便也懒得操心离自己八百里远的边关事儿。

    百姓们只会趁着茶余饭后的空当,

    掀起眼皮,看见满街的武侯挎着大刀巡视,

    看见五城兵马司依旧神气扬扬的,便觉安定得不得了。

    至于边关打起了仗,

    呔,兀那撮鸟还能打到皇帝老子跟前不成?

    如此想着,

    自然不把战报当回事,

    热闹了两天,

    百姓又安安心心逛起了瓦子。

    至于城里突然涨了两文钱的米价,

    晦气地骂两声,该买还得买。

    让唐荼荼有些出乎意料的是,得知北元起兵,

    爹一下子从自己的苦闷中抽出了神,接连几天逐字逐行地通读邸报,

    带着义山还有牧先生琢磨北元形势。

    他几个正儿八经的读书人,不懂兵谋不懂军政,

    也不知北境有多大,

    不知边关长什么样,对时局的思虑尚不如唐荼荼深,却很认真地读着邸报,三张脸全挂上了凝重。

    趁着饭后,

    唐老爷还给夫人和子女开了个大会。

    “宫里头,皇后娘娘和贵妃领头捐钱捐物,京城各商户也慷慨解囊。这是家国大义,你们需得明白,保家卫国不光是圣上与朝官的事,是咱们每一个人的事。”

    唐老爷又忧心道:“十万套棉衣棉被,花费甚巨,织造厂不知得贴补多少。还有军费,一打起仗来,再充裕的国库也会伤了根底。咱家个个都要捐,我儿量力而行,捐二钱也罢,捐二两也罢,都是自己的心意。”

    唐义山点头:“孩儿省得道理,这钱便由我替妹妹们捐了吧,我平常吃用不是在书院就是在家里,没什么花向,我手头比妹妹们宽裕。”

    珠珠抓着他袖子往回扯:“不要哥哥的!我也攒了私房钱,我攒了半罐子铜板和银豆子呢。”

    唐荼荼说:“我也不用,我手头也挺宽裕的,我捐五十两。”

    全家人瞪着她。

    “……少了么?”唐荼荼试探道:“不然,我捐一百两?……再多就有点肉疼了,虽说我存了不少钱,可明年还有别的花向。现在还不一定是持久战,等前线真的拉锯起来了,我一定慷慨解囊。”

    唐老爷摸摸脑袋上的汗:“……荼荼啊,你到底攒了多少银子?”

    张口就捐出自己将近两月的俸禄去。

    唐荼荼才知道是自己捐得多了,干笑着打了个哈哈,避过了这茬。

    她听着哥哥和爹吟诵了几首边塞诗,填了满腹文人热血和豪情壮志,顺带把最近夫子可能会考的题琢磨了琢磨,拟了几个题目,让哥哥回去想一想。

    唐荼荼低下头,把笑藏进汤碗里。

    爹能提起精神,真是再好不过的事了。

    天亮得一天比一天晚,皇上体恤朝臣,把朝会往后挪了半个时辰。

    吏部、户部与兵部有条不紊地运转着,吩咐各地调度秋粮,头一批的军饷也准备好了,自两税法施行以来,光是商税就提高了一半有余,国库充裕不是假的,虽然军费一出就是几百万,却还不至于伤着元气。

    然而,主将却始终没个着落。

    朝廷重文,原本每三年一届的科举都分着文举和武举,文进士每届录二三百人,可武举却慢慢地从三年一试,变成了六年一试。

    说起缘由,委实尴尬。边关几十年没打过大仗,国内也没人造反,外无边患,内无民乱,武官的任免和调度都慢,没那么多新的空缺能往里填塞,所以考上武举的壮士往往也只是发还故乡,从个小军官做起。

    选取将才也越来越严,要先试策略,再试弓马,短兵长械、营阵兵法,样样不能落下。

    有这能耐的男儿多数出自将门世家,慢慢地,民间考武举的越来越少,报名都报不满额,三年一试就变成了六年一试。

    这会儿,青黄不接的窘境难住了文帝,朝会上嚷了几天,暂且议定主将为忠勇公老将军,六十岁的老将出马,算是镇住了人心。

    退朝时朝阳正盛,照得丹陛似玉,光华流转。

    晏少昰沿着石阶走上广场,听到后头有稳重的脚步声跟上来。

    他回头去瞧,拱手行了一礼:“赵大人晨好。”

    这是吏部尚书赵大人,眉头与鬓角都斑白了,今年六十四了。

    几年前,萧太师举家回江南时,赵大人曾借着老母病逝为由,一并上书致仕,皇上夺情不允,苦口婆心地劝他再留几年。

    那以后,赵大人像是安了心,一年又一年地撑下来了。

    赵尚书笑道:“晨好什么呀?老了,老了,清早上总是脑袋涨,太医诊了诊,说是肝阳上亢,没准哪天一阵风过来,人就倒了。”

    照两人关系来说,这寒暄明显热络得过了度,晏少昰眼神微动,立刻换了称呼。

    “赵伯说笑了,您老当益壮,三九天都能骑马上朝,连我都比不得您。脑袋涨,想是有愁事,您是父皇的股肱,要好好珍重身体啊。”

    两人走在御道上,间隔足有半丈远。

    今年是官员的大考之年,考察的是官员任期内的政绩,有政绩的升官,没政绩的罢免。吏部手里握着任免大权,满朝上下全盯着他。

    晏少昰仔细斟酌着词句,慢慢开口。

    “最近得了一尊鬼工球,是云南孝敬上来的,乃是奇匠骆十二指花了两年才雕刻成的。我是粗人,不懂这个,赵伯有空去我府上坐坐,也替我掌掌眼。”

    朝中人人都知道赵乾明赵大人两袖清风,他府邸就在皇宫跟前,进进出出,多少锦衣卫盯着,探出的信儿都是赵大人清正廉洁。

    要不是这回查了傅九两的账目,晏少昰也不知道赵尚书这十来年一直搜罗天下奇珍,用很是稀奇的法子避人耳目,搜罗了许多奇珍入库。

    鬼工球是象牙雕里最精奇的一种雕法,也叫牙雕球,会将一根象牙雕出十几个空心球,内外层层嵌套,每一个球上都镂刻有精妙绝伦的花纹。

    至于“骆十二指”,据说这人是个天残,两只手各比别人多一个指头,尤其擅长牙雕,见者无不称奇。东西正投赵大人所好。

    赵尚书朗声笑道:“该是我请殿下来府上作客才是。可惜今儿不巧,老臣那小孙儿今儿满月,后宅妇人闹哄哄的,可不敢请殿下过府,给殿下的耳朵吵出个好歹来,就是我的罪过了。”

    “您家人丁兴旺,好福气。”

    两人就着家事谈笑片刻,等走出了太和门,赵尚书才低声道。

    “殿下先头吩咐,叫我留意周围几省四五品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